王泉根
我們上虞紹興一帶稱戲劇叫戲文,演出叫演戲文,看戲叫看戲文。戲文有文武兩種,文劇是越劇,武劇是紹劇,各有分工,按鎮(zhèn)上大人們的說法:“紹興戲為天下,小歌班為老嬤(老婆)?!痹絼∽钤缃小靶「璋唷?,發(fā)源地是曹娥江上游的嵊縣。
越劇是嵊縣人偉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F(xiàn)代越劇名角袁雪芬、姚水娟、范瑞娟、筱丹桂、傅全香、王文娟、竺水招等等,都是嵊縣人。
那時候,曹娥江上游的嵊縣、新昌、天臺人去杭州、上海,都是先坐木帆船沿曹娥江順流而下,到曹娥坐火車,再西去杭州、上海,或東去寧波。后來通了公路,也是坐汽車經(jīng)章鎮(zhèn)再到曹娥轉(zhuǎn)火車。一般嵊縣船撐到章鎮(zhèn),都已是傍晚了,于是就在章鎮(zhèn)過夜,次日早上再開往曹娥。由于章鎮(zhèn)是出入必經(jīng)之地,所以凡是嵊縣的小歌班、越劇團去滬杭甬紹演出,第一站必停章鎮(zhèn),于是順便也就在章鎮(zhèn)演上一兩場。正因如此,章鎮(zhèn)就成了不是戲鄉(xiāng)的戲鄉(xiāng)。我小時候,縣里也成立了紹劇團,叫“虞光紹劇團”,后來還成立了越劇團,叫“文光越劇團”,都時不時到章鎮(zhèn)巡回演出,因而小時候我經(jīng)常去戲文臺下看戲文。
我們男孩子最喜歡看的是紹劇。除了縣里的“虞光紹劇團”,更多是紹興城里來的“同春紹劇團”,還有“新民紹劇團”、“同興紹劇團”。1956年“同春紹劇團”改組為“浙江紹劇團”,是紹興地區(qū)的頭塊戲劇牌子,因而如果是浙江紹劇團來鎮(zhèn)上演出,那絕對是過節(jié),四鄰八鄉(xiāng)甚至嵊縣、三界人都趕來看戲,真正是一票難求。
小時候有幸看到過紹興戲的名角,有 “六齡童”章宗義、“七齡童”章宗信、“十三齡童”王振芳、老生汪筱奎、陳鶴皋以及陸長勝、章艷秋等等。戲文快開演,或戲文散場時,我們小孩子會鉆到后臺看演員化妝、換穿戲袍。在我們眼里,演員既神秘又了不起,都是“游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川廣熱老酒”的硬角色。
“紹興戲為天下”,差不多每出戲都有打仗的場面?!拌尮囊豁?,腳底發(fā)癢”,只要聽到戲臺上頭場一敲,那個歡喜勁就甭提了,二場敲過,大戲開演。過不多久,探子報信,皇帝下旨,大元帥登臺,頭插長長的野雞毛,身穿鎧甲,背后插著三角形小旗,一手提青龍偃月刀,一手揮舞馬鞭,最是威風。
大元帥臨危受命,掛帥率兵,騎馬挎刀,帶領眾將官殺上沙場。于是紅臉、黑臉、大花臉什么都有,筋斗虎跳騰空翻飛,刀槍劍戟大打一陣,鑼鼓鏘鏘,喊聲陣陣,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再經(jīng)過幾個回合,猛聽大元帥喝道:“眾將官!”“有!”“旗開得勝,班師回朝!”于是響起嗚哩哇啦的梅花嗩吶聲,眾將官將兵器高舉過頭頂,在戲臺上來回兜圈子,鐵騎成群,玉軸相接,仿佛我們自己也打了勝仗,得勝回朝,好不歡喜。
紹興戲的劇目有《龍虎斗》《后朱砂》《蘆花記》《香羅帶》《雙貴圖》《李陵碑》《孫安動本》《薛剛反唐》《羅成叫關》《三請樊梨花》等,題材多是忠奸斗爭、抗敵御外、征戰(zhàn)殺伐,充滿陽剛之氣,慷慨而悲壯。紹興戲唱腔響亮宏大,壯懷激烈,按大人的說法是“喉嚨堂堂交”,老生的唱腔甚至能傳到靜夜小鎮(zhèn)上空;又因紹興戲表演豪放灑脫,文武兼?zhèn)?,而打擊樂器則是采用大鑼、大鼓、大鈸,黃鐘大呂,氣勢恢宏,因而紹興戲直看得人熱血沸騰,激情蕩漾,手心冒汗,顯然這是男子漢的戲文,自然也最討我們男孩子的喜歡了。
后來上大學,讀到清代戲曲家焦循的《花部農(nóng)譚》,里面這樣評說紹?。骸捌涫露嘀倚⒐?jié)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zhì),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魯迅先生說得更直白,稱紹劇乃“越人復仇之音”。紹劇流淌著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到會稽山陰“亙古男兒一放翁”那一脈神旺浩然的地氣與民魂。
小時候,我們最愛看的紹劇還是《鬧天宮》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主角是“六齡童”、“七齡童”。“六齡童”擅演猴戲與武打,飾孫悟空;“七齡童”擅演老生兼丑角,飾豬八戒,他倆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演出那真是戲臺上的絕配。
“六齡童”扮演的孫悟空,倒栽桃形紅臉,火眼金睛,前滾翻后滾翻空心翻,滿戲臺翻筋斗打虎跳,手上的金箍棒如有神功,直舞得天旋地轉(zhuǎn),金光四射,我們完全被迷住了。“七齡童”扮演的豬八戒,豬頭人身,獠牙大耳,背著九齒釘耙,胖大笨拙,常被孫悟空捉弄,詼諧幽默,渾身是戲,直看得我們笑出眼淚。豬八戒被孫悟空捉弄的唱詞“斷命猴頭捉弄我”,一時成為男同學間流行的唱腔。
“六齡童”章宗義是“七齡童”章宗信的胞弟,因先后在六歲、七歲登臺演出,因而藝名為“六齡童”、“七齡童”,他倆是我們上虞道墟鎮(zhèn)人?!暗佬嬲录摇笔呛锿跏兰?,出了四代猴王:章宗義的祖父章廷椿稱“活猴章”,這是第一代;父親章益生譽為“賽活猴”,是第二代;“六齡童”章宗義是第三代;第四代是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中飾演孫悟空而家喻戶曉的 “六小齡童”章金萊,他是“六齡童”最小的兒子?!傲g童”一共生有十一個兒子,大多從藝,因而戲臺上那群圍著孫悟空活蹦亂跳的小猴子中,有他的好幾個兒子。
1960年,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將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攝制成同名彩色電影,轟動全國。1961年10月,浙江紹劇團進京演出,郭沫若于10月18日在民族文化宮觀看了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深有感慨,于25日寫下了《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贈予浙江紹劇團,并將這首七律抄呈給毛澤東主席。毛澤東主席也深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所感染,于11月17日寫下那首深蘊大義、氣勢磅礴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p>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紹劇的藝術里程碑,毛澤東主席的“今日歡呼孫大圣”把紹劇的精粹與藝術價值推向了全中國。我在小時候的章鎮(zhèn)戲臺上,有幸看到過“六齡童”、“七齡童”等演出的孫悟空、豬八戒戲文,這實在是少兒時代的美好回憶。
說過那年那月的紹劇,再來看越劇。
礱糠搓繩開頭難,越劇在上世紀初萌芽之時,可謂寒酸至極,當時只是二三民間藝人,挑著夾籮擔,一把胡琴,一副篤板,沿門叫唱,討得人家的一些年糕粽子米面。我小時候,逢年過節(jié),就曾見過嵊縣藝人來我們家門口叫唱,還送木版印刷的《春牛圖》,祖母就會舀一碗米或送幾塊年糕給他們。
因為藝人手持篤板,敲起來“的篤的篤”作響,清脆動聽,故叫“的篤班”。又因源起于嵊縣民間“唱小歌”的說唱曲藝,最早的戲班取名為“小歌文書班”,因而簡稱為“小歌班”。在我們上虞一帶,叫得最多的是“小歌班”,也叫“鶯歌班”。由于越劇的發(fā)源地嵊縣與最先流傳熱演的上虞、紹興、新昌、諸暨、蕭山、余姚一帶,是春秋時期的越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小歌班”在上海唱響以后,被定名為“越劇”,這倒是實至名歸。
在我們上虞,“小歌班”是鄉(xiāng)鎮(zhèn)村莊最受歡迎最流行的民間戲曲。演戲文的場地大多在廟宇、祠堂,考究的里面建有戲臺,沒有戲臺就臨時將幾只稻桶反撲在地,上鋪門板,這叫“草臺”,因而“小歌班”也會叫“草臺班”。紹興地區(qū)的老百姓除了紹劇,最愛看的就是越劇“小歌班”,只要有戲文,大家都從四面八方趕去,有一句諺語這樣形容戲迷對越劇的癡迷程度:“看得男人勿出畈,女人勿燒飯?!?/p>
我們章鎮(zhèn)因與嵊縣接壤,方言相同,習俗相通,章鎮(zhèn)又是嵊縣人坐船沿曹娥江外出的必經(jīng)之地,因而常有“小歌班”來。鎮(zhèn)里的很多大人尤其是姨娘、姑母她們這個年紀的女青年,都是戲迷,看得多了也就會唱了,還上戲臺去演。我外婆是嵊縣人,外婆有一個妹妹,我叫她小外婆,是杭州越劇團的演員,擅演“小生”,后來下放到桐廬縣越劇團。很多年以后,我去杭州看望她時,她已退休回家,但還常在輔導越劇戲迷。受小外婆的影響,四姨娘也學唱越劇,她參加鎮(zhèn)里的宣傳隊。我很多次看到過她在戲文臺上演的角色。
那時候,我們最愛看“小歌班”演的《打豬草》《九斤姑娘》等小戲,特別是《九斤姑娘》。
當戲臺上那個頭戴瓜皮帽、身穿府裯衫的財主石二佬一上場,我們就想發(fā)笑。石二佬看中張箍桶的女兒九斤姑娘,脅迫張箍桶將九斤嫁給他那個呆頭呆腦的兒子。石二佬進到張箍桶家里,借口要請他箍桶,報了一大串木桶的名字,刁難張箍桶。他這樣唱道(括號中為木桶名):
天亮要箍天亮桶(木面盆)
晏晝要箍午時桶(飯桶)
日落西山黃昏桶(洗腳盆)
半夜三更要緊桶(馬桶)
要箍有蓋無底桶(高腳鍋蓋)
要箍有底無蓋桶(豆腐桶)
還要箍只直籠桶
兩只耳朵翹聳聳(釀酒的蒸桶)
外加一對恩恩愛愛夫妻桶(兩只挑水桶)
還要箍只奇怪桶
一根尾巴通天空
一根橫檔上當中
上頭一記松
下頭撲隆通
拎拎起來滿桶桶(打井水用的吊桶)
我問儂張師傅懂勿懂?
這不是“腦筋急轉(zhuǎn)彎”嗎?老實巴交的張箍桶完全答不出來:“只聽伊講桶桶桶,弄得我一點也不懂?!辈灰f張箍桶不懂,我們小孩子也完全弄不懂。張箍桶就回家去問女兒九斤,聰明伶俐的九斤姑娘一一破題,張箍桶這才硬氣地擊敗了石二佬,臺下觀眾大聲叫好,我們也使勁嚷嚷。
《九斤姑娘》的下半場是“討相罵(吵架)”,也笑煞人。石二佬隔壁的三叔婆是有名的“相罵精”,她家一只黃貓偷吃石家魚腥,被石二佬打死,三叔婆說她這只黃貓是會拉金條金元寶的金絲貓,非要賠三千吊銀子。石二佬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到張箍桶家里討救兵,請九斤姑娘幫忙。
戲文臺上,三叔婆頭戴兩片海棠葉子聯(lián)成的包帽,臉上搽著胭脂花粉,身穿藍緞大襟,嘴里叼著長煙桿,一上場就把我們笑煞。機智伶俐的九斤姑娘,一副灑脫青春的裝扮,站在臺上舌戰(zhàn)三叔婆,那真是小歌班的精彩戲文,連我們小孩子也看得直拍巴掌。
九斤姑娘向三叔婆討還借走的鍋鏟,三叔婆說那把破鍋鏟已被她燒火燒掉了。九斤姑娘說那根鍋鏟柄可是用無價之寶“娑婆貂”做的,這“娑婆貂”的來頭大得嚇人:
我格祖父會起早,
挑挑擔子鄉(xiāng)下跑。
從日出走到月上梢,
同月亮婆婆結(jié)相好。
送來一根娑婆貂,
東藏西藏藏勿牢。
上勒鑊鏟柄上剛剛好,
一把鑊鏟就成寶。
鑊鏟就是用來炒菜盛飯的鍋鏟,用月亮婆婆送的“娑婆貂”做成鍋鏟柄的這把鍋鏟,會變出各種好東西:
鑊鏟拿來一記甩,
一鑊清水變鑊飯。
鑊鏟拿來一記戳,
一鑊蘿卜會變?nèi)狻?/p>
鑊鏟拿來一記丟,
一碗清水變碗酒。
鑊鏟拿來一記鏟,
鏟出盤頭廿四樣。
魚、蝦、蟹、醬,
臘雞、臘鴨、臘白鲞,
糟雞、糟鴨、糟肚腸,
黃鱔、泥鰍不算賬,
田螺、螺螄湊兩樣,
蘿卜、芋艿、莧菜梗,
外加一碗霉千張。
鑊鏟拿來炒一炒,
一生一世吃不了。
九斤姑娘這把用“娑婆貂”做的寶貝鍋鏟,現(xiàn)在不見了,非要三叔婆賠六千吊銀子,扣去石二佬的三千吊,還要賠三千吊。戲文臺上,九斤姑娘理直氣壯,不依不饒。那個三叔婆一下像泄了氣的皮球,直向九斤姑娘討?zhàn)埱笄椤?/p>
《九斤姑娘》是我小時候看過的最好的越劇,“九斤姑娘”也成了那些聰明伶俐、乖巧善良的女孩子的代名詞。難能可貴的是,我們平日里常吃的菜肴,臘雞、臘鴨、臘白鲞,糟雞、糟鴨、糟肚腸,黃鱔、泥鰍、田螺、螺螄,蘿卜、芋艿、莧菜梗、霉千張,統(tǒng)統(tǒng)被搬上了戲臺,聽著就十分親切暖心,因而連我們小孩子也哼唱起越劇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