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萍,施 璇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面肌痙攣,亦稱為面肌抽搐,是指一側面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fā)作性無痛性收縮,首發(fā)癥狀多為一側下眼瞼眼輪匝肌輕度抽搐,進而變?yōu)槿垦圯喸鸭〕榇?,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向面頰部擴展,尤以口角抽搐多見??梢蜻^度疲勞、精神緊張、感受寒冷而加重,入睡后癥狀可消失。本病雖不危及生命,但長期面部抽搐可導致患者心理和社交障礙,部分患者會影響睡眠,出現聽力和視力異常。臨床表現有失眠、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F代醫(yī)學治療多以藥物如巴氯芬、卡馬西平、奧卡西平、注射A型肉毒毒素、苯妥英鈉、神經營養(yǎng)藥和活血藥物及微血管減壓手術等治療,其副作用大,并發(fā)癥多,療效不滿意。臨床經驗表明,針灸治療面肌痙攣取得良好效果[1]。筆者采用頭部透穴結合撳針治療面肌痙攣,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8例面肌痙攣患者均來自2019年10月—2020年12月黑龍江省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4例,男性9例,女性15例,病程最短3 d,最長5.5 年,平均(14.25±3.82)月;年齡23~66歲,平均(44.65±10.2)歲。對照組24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病程最短7 d,最長6年,平均(15.74±4.32)月;年齡28~65歲,平均(43.63±9.87)歲。所有病例均為單側面部肌肉痙攣。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神經病學》[2]中面肌痙攣的診斷標準:①一側面部肌肉陣發(fā)性快速不規(guī)律的面肌抽動;②早期以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逐漸向口角及一側面部整個面肌擴散;③緊張、疲倦、自主運動時加劇、入睡后停止、不伴有疼痛;④重者眼輪匝肌抽動,致使睜眼困難,每次抽動數秒至數分鐘,少數患者可伴有面肌輕度無力,癱瘓和萎縮;⑤神經系統(tǒng)無其他陽性體征,肌電圖可見肌纖維震顫及肌束震顫波。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18~70歲;3)受試者對受試過程、方法、要求及目的知情并同意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疾病或精神障礙患者;2)妊娠及哺乳期婦女;3)繼發(fā)性面肌痙攣,如手術、外傷、腫瘤、面神經炎等疾病所引起者;4)梅杰綜合征患者;5)無法配合或中途退出者;6)進行過頭顱手術,頭皮及面部有嚴重感染、潰瘍、瘢痕者。
2.1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頭穴透刺結合撳針。(1)取穴:頭穴透刺取穴百會透神庭、率谷透曲鬢、通天透絡卻、頭維透懸厘,健側運動區(qū)下2/5(上點在前后正中線中點往后0.5 cm處,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發(fā)際前緣相交處,上下兩點之間)。撳針取穴患側攢竹、四白、顴髎、頰車、承泣、地倉、阿是穴(痙攣最明顯處)、雙側合谷。(2)操作方法:頭穴透刺治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采用常規(guī)針刺手法,針尖與頭皮呈30 °夾角快速刺入頭皮帽狀膜下層,進針深度約20~30 mm,配合快速捻轉手法,約200 r/min,每個穴位行針2 min,留針40 min;每日1 次,10 d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休息2 d,共治療2個療程。撳針治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用鑷子夾取撳針尾部所粘附的膠布,將針尖對準穴位直刺進入皮膚固定,醫(yī)者用指腹以適當的力度按壓數次,以刺激穴位使得針感明顯;囑患者早中晚飯后對每個撳針所在穴位以適當的力度進行按壓,每穴按壓1 min;撳針留置1 d,每日更換,10 d為1 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休息2 d,共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采取普通針刺。(1)取穴:百會、四神聰、患側攢竹、四白、顴髎、頰車、承泣、地倉、阿是穴、雙側合谷。(2)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平刺或斜刺進針,深度依穴而定,留針4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休息2 d,共治療2個療程。
以上所用針灸針均為安迪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直徑0.30 mm×40 mm(貴州安迪藥械有限公司出品),撳針為云龍牌一次性使用無菌撳針,直徑0.22 mm×1.5 mm(無江市云龍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出品)。
2.2 痙攣強度分級標準 參考國外Cohen[3]、Albert[4]制訂的面肌痙攣強度分級標準評定:0級,無痙攣。1級,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加;偶見輕度痙攣。2級,輕度痙攣,可見面部肌肉顫動,無功能障礙;痙攣次數<1次/h。3級,中度痙攣,面肌痙攣明顯,有輕微功能障礙;痙攣次數>4次/h。4級,嚴重痙攣和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如眼肌抽搐眼裂縮小導致視物困難,無法獨立行走,痙攣次數>10次/h。
2.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胞輪振跳診斷標準和痙攣強度分級標準擬定。治愈:治療后患側面部無牽拉抽動出現,痙攣強度分級降為0級;顯效:治療后癥狀緩解,眼瞼或面部不再抽動,或痙攣強度分級由2、3級降低至1級,或由4級降為1、2級;有效:治療后癥狀緩解,抽動次數減少,或痙攣強度分級由3級降為2級,或由4級降為3級,患者面部強直抽搐得到緩解,不引起面容的改變;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變化。
3.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 與對照組比較,△P<0.05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痙攣強度分級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痙攣強度分級比較(例)
注 與對照組比較,△P<0.05
面肌痙攣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神經疾病,多以單側面部肌肉不自主、陣發(fā)性、反復發(fā)作的抽搐為主要癥狀;發(fā)作時可感覺到面部肌肉的抽動,不受主觀控制且不伴有疼痛,頻率不固定。典型性面肌痙攣多由眼輪匝肌開始,逐漸向下進展,累及面頰、口角甚至頸闊肌。而非典型性面肌痙攣則是由口周肌肉逐漸向下向上擴展至半側面部肌肉。臨床上以單側發(fā)病多見,雙側面肌痙攣者少見?;颊叨嘁灾欣夏隇橹?,女性略多于男性。對于面肌痙攣的發(fā)病機制主要存在兩種假說。一為“短路學說”:面神經RENZ區(qū)無髓鞘,長時間受到血管壓迫,使得軸突之間產生異位沖動。二為“核性”學說:面神經REZ區(qū)產生逆向沖動,使得面神經核團興奮性增加,導致肌肉出現了不隨意運動[6]。目前,西醫(yī)臨床治療主要采取藥物、手術等治療方法;但存在藥物治療副作用大,術后仍易復發(fā)等問題。
面肌痙攣在中醫(yī)屬于“面風”“筋惕肉瞤”“筋急”“痙證”等范疇。多因感受外邪,阻滯經脈,或邪郁化熱,壅遏經脈,可使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而抽搐;陰虛血少、筋脈失養(yǎng),可導致虛風內動而面肌抽搐。臨床治療以舒筋通絡、活血行氣、息風止痙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初期眼瞼抽搐,取眼周穴位攢竹、四白,分別位于目上岡與目下岡,后期口角肌肉抽搐,取唇旁地倉穴,三穴同用,配以抽搐最明顯部位的阿是穴,可疏調局部經筋,活血通絡?!敖浢}所過,主治所及”,遠取合谷,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腧穴,有利于調和氣血,《四總穴歌》載:“面口合谷收”。撳針,又稱為皮內針,相當于古代的“毛刺”。其針體較短,針身為扁平圓環(huán),刺入皮膚后配以膠布固定,操作方便,安全無痛。每日3次進行按壓以加強局部刺激,相比于普通針刺的短時間刺激,撳針能夠長效持續(xù)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輕刺患側面部攢竹、四白、地倉、阿是穴(痙攣最明顯處),可疏通面部經脈氣血,舒筋通絡,息風止痙。采用撳針淺刺皮下,可驅邪外出,長久留針刺激以鼓動人體正氣而驅邪扶正,治療面肌痙攣。
頭為諸陽之會,是陽氣升浮聚集之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人體的經氣通過經脈、經別等聯系集中于頭面部。因此,可以加強督脈、胃經、膽經及膀胱經之間的聯系。筆者根據穴位的歸經及主治作用和穴位在大腦皮層下的體表投影,選取雙側百會透神庭、率谷透曲鬢、通天透絡卻、頭維透懸厘4組透穴。百會透神庭為額葉在頭皮上的體表投影,率谷透曲鬢和頭維透懸厘為顳葉在頭皮上的體表投影,通天透絡卻為枕葉在頭皮上的體表投影,針刺上述腦葉上的穴位,可以調節(jié)人體的情感和神經中樞,通過神經反射及內分泌代謝等刺激,改善面部神經和肌肉的運動功能障礙,同時,緩解患者精神心理壓力。頭針運動區(qū)相當于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7],即運動中樞所在。下2/5是面部運動區(qū),針刺可直接調節(jié)運動中樞,治療對側面神經功能障礙,改善面肌痙攣。研究認為,針刺頭面部腧穴,一則可以調動全身經脈的氣血,升發(fā)機體之陽氣,調暢全身氣機;二則可以調節(jié)相應的大腦皮層,激活神經細胞,提高細胞的興奮性,改善皮質的血液循環(huán)[7-8],緩解血管痙攣及壓迫。改善面肌抽搐。并且研究表明,頭穴透刺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放松心理緊張情緒,調節(jié)睡眠,亦可緩解面肌痙攣[9]。本文觀察結果表明,頭穴透刺結合撳針治療面肌痙攣效果顯著。提示頭穴透刺結合撳針治療面肌痙攣,不僅療效好,而且安全簡便易行,患者依從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