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信春,張亞男,陳志偉,朱文政,汪 洋
(1浙江省溫州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浙江 溫州 325000;2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兒童常見皮膚病,其病因尚未明確。該病自覺癥狀較著,尤其表現(xiàn)為劇烈瘙癢,且發(fā)病率在世界范圍內(nèi)增速較快[1]。以往研究證實AD的嚴重程度與角質(zhì)層含水量、皮脂含量、經(jīng)表皮水份丟失(TEWL)及血清中IgE、白介素(IL)-31水平密切相關(guān)[2-3]。本科應用浙江省名中醫(yī)陳志偉教授所創(chuàng)健脾除濕食療法之健脾除濕飲治療脾虛濕蘊型兒童AD取得較好療效,本研究通過觀察治療前后患兒臨床癥狀積分及上述指標變化來客觀評價其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19年3月在溫州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70例AD患兒。將70例患兒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SCORAD評分[4])及平均病程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14)》Williams診斷標準[4]及《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脾虛濕蘊”證標準[5]。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兒年齡2~12周歲;2)符合Williams診斷標準且中醫(yī)辨證屬“脾虛濕蘊”證;3)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2周內(nèi)使用抗組胺藥、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藥物;2)皮損處有繼發(fā)感染;3)有嚴重的肝、腎等器官和系統(tǒng)性疾病。
2.1 治療方法 觀察組口服健脾除濕飲。藥物組成:太子參6 g,茯苓9 g,白扁豆9 g,薏苡仁9 g,甘草3 g,山藥9 g,芡實9 g,白茅根9 g。服用方法:2~3歲按原劑量的1/3服用;4~7歲按原劑量的1/2服用;8~12歲原劑量服用,上方每日1 劑,早晚分服。皮損處涂抹0.03%他克莫司軟膏(安斯泰來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47),2 次/d。對照組僅在皮損處涂抹0.03%他克莫司軟膏,2次/d。兩組均連續(xù)用藥8周。
2.2 療效標準 治愈:SCORAD評分[2]降低95%以上;顯效:SCORAD評分降低70%~95%;有效:SCORAD評分降低35%~69%;無效:SCORAD評分降低35%以下。有效率=(治愈人數(shù)+顯效人數(shù)+有效人數(shù))/每組總?cè)藬?shù)×100%。
2.3 觀察指標
2.3.1 癥狀評分 治療前后由同一醫(yī)師按照SCORAD評分標準[4]評估并記錄:皮損面積、皮損嚴重程度、瘙癢程度積分。
2.3.2 皮膚屏障生理指標檢測 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20 ℃≤室溫≤25 ℃;45%≤濕度≤65%),按操作要求采用德國CK多功能皮膚檢測儀(CK-MPA10)檢測皮損處治療前后角質(zhì)層含水量、皮脂含量及經(jīng)表皮水份丟失(TEWL)。
2.3.3 血清IgE、IL-31水平檢測 治療前后各抽取患兒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上清液待測,用ELISA法按照試劑盒操作步驟檢測IgE、IL-31,IgE、IL-31 ELISA試劑盒購自北京中杉生物公司。
2.3.4 不良反應 觀察并記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
3.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例)
3.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變化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變化分)
3.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皮膚屏障生理指標變化 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角質(zhì)層含水量、皮脂含量 TEWL變化比較
3.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IgE、IL-31變化 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IgE、IL-31變化比較
3.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觀察 兩組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兒童期AD是一種常見皮膚病,主要表現(xiàn)為劇烈瘙癢、滲出及紅斑,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AD的治療常內(nèi)服抗組胺藥與外用糖皮質(zhì)激素,有學者認為抗組胺藥對該病的治療作用有限[6]。兒童AD患者長期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療效欠佳、安全性不高且在皮膚較薄的部位不宜應用[7-8]。因此一種適合兒童且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該病屬于中醫(yī)“四彎風”“血風瘡”等范疇,其與脾失健運、濕熱蘊結(jié)有關(guān),誠如《醫(yī)宗金鑒·血風瘡》所云:“此證由肝脾二經(jīng)濕熱,外受風邪,襲于皮膚,郁于肺經(jīng)……”該病纏綿難愈,本虛標實為其病機特征,故治療大法宜健脾清熱、扶正驅(qū)邪[9-10]。而兒童臟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小兒藥證直訣》),故而組方不宜苦寒直折,且該病療程較長,湯藥口感亦影響依從性。
健脾除濕飲為浙江省名中醫(yī)陳志偉教授結(jié)合多年臨證經(jīng)驗、參“藥食同源”理念所擬。其中太子參入脾肺二經(jīng),味甘微苦,性平,山藥入肺脾腎經(jīng),味甘性平,二者均可補脾益氣,同為君藥,且太子參為小兒脾虛之專藥兼能清熱。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水,兼予清熱;白扁豆、芡實專于健脾滲濕,四藥共用為臣。佐以白茅根清肺脾之濕熱。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全方共奏健脾益氣、清熱利濕之效,且藥味平和,不至戕傷患兒脾胃,口味甘甜,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