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守少則固,力專則強。”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團隊實現(xiàn)早稻加晚稻畝產(chǎn)1500公斤的目標!”在各大媒體網(wǎng)絡(luò)持續(xù)刷屏。眾所周知,袁隆平院士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夢想,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從安江農(nóng)校出發(fā),一走就走成了“九零后”,不斷推出新成果,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正是對科研的堅毅、執(zhí)著,對創(chuàng)新的不懈追求,讓袁隆平看淡了生活的艱辛,一次次攀登科學的高峰。
美國作家葛拉威爾說:“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只要經(jīng)過一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志堅方能心定,神聚容易事成。懂得專注的人,不會輕易被改變,能守住內(nèi)心,做最真實的自己。無論環(huán)境如何變化、崗位如何變換,都要凝神聚氣、專注本職,不以一時之得而得意忘形,不因一時之失而懈怠彷徨,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全力以赴把“責任田”種成“示范田”。如果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功,自己卻靜不下心、凝不起神,這山望著那山高,就很難采擷到天邊最美的那朵云彩。
安心者有大藝,專心者成大事,癡迷者成大業(yè)。2020年11月9日,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lǐng)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shù)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據(jù)了解,國際頂級數(shù)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志》發(fā)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fā)表總共歷時11年。菲爾茲獎獲得者西蒙·唐納森稱贊說,這是“幾何領(lǐng)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梢?,一個人要想干成一番事業(yè),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用心專一、神情專注,這樣才能出神入化、得心應手。
古人說:“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花架子終究啃不下硬骨頭,表面文章更解決不了真問題。專注,不被外界左右。即便到了90歲高齡,袁隆平院士仍然“管不住”自己那雙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著水稻的心,反而為自己的人生設(shè)置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
人活一世,多一份專注,便少一份遺憾。當我們心里堅定時,前行的腳步也會更加鏗鏘有力。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注意力始終聚焦,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一個團隊的精力投在一處,就會孕育無堅不摧的能量。雜交稻雙季畝產(chǎn)達到1500公斤,是袁老“稻”夢空間的精彩片斷。正如著名哲學家塞內(nèi)所言:“只要持續(xù)地努力,不斷地奮斗,就沒有征服不了的東西?!?/p>
專注決定方向、成長、進步和收獲。憑借這種專心致志的癡迷,這種心外無物的專注,他們甘坐冷板凳、敢走創(chuàng)新路、勇攀最高峰,最終事業(yè)有成,看到了別人難以領(lǐng)略到的旖旎風光。今天,我們的“北斗”系統(tǒng)、“銀河”系統(tǒng)、“嫦娥”探月工程等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與一個個團隊的目光始終聚焦于同一個目標是分不開的。這種聚焦的能量足以強大自我、震撼世界。
“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終究會被歲月溫柔以待。”盡管我們的夢想不同,但沒有高低之分,實現(xiàn)夢想的路徑都離不開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人有夢想后,我們不妨把它分解為一個個便于著手的分階段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拾級而上實現(xiàn)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