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博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副理事長,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lián)盟理事長,“科普中國”形象大使。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已經圓滿收官, “探、登、駐”三大階段已在路上。探月階段完成之后,必然要進行登月和月面駐留的工作,對月壤的研究就是為了將來更好地開發(fā)月球。
研究月壤為何重要?
我們看月球的土壤結構:表面有1層1-2厘米厚的月塵,然后是3-10米厚的月壤;月壤有的地方厚一點,有的地方薄一點,月壤里面其實還含有或埋有一些石塊,這些石塊有些大,有些小;月壤層之下才是真正的基巖,這就是整個月壤的結構,跟地球上的土壤結構非常相似。
月壤和月塵的研究為什么重要?我們知道,太陽會“刮”出太陽風,在太空里穿行,因為月球沒有磁場,所以太陽風直接注入了月球的土壤和塵埃里。每一顆月壤顆粒、塵埃顆粒,都長時間飽受太陽風的侵襲。太陽耀斑產生的各種各樣的高能粒子,也會注入月塵和月壤的顆粒里面。還有來自遙遠的銀河宇宙線,是非常高能的一些粒子,能夠注入更深的深度,在月壤顆粒里留下深深的痕跡。
此外,月球還要遭受各種各樣的隕石、微隕石的撞擊,撞擊過程會產生高溫、高壓和熔融,一部分物質會氣化,逃離月球。
所以每一顆月壤顆粒都是月球遭受各種境遇的記錄,它受撞擊的歷史,被熔融的歷史,遭受太陽風注入的歷史,遭受銀河宇宙線作用的歷史,這些歷史都會被記錄在月壤顆粒里面,研究它當然會獲得很多寶貴的信息。
月塵的影響和威脅
最初,人類并不知道月球上有月塵,美國宇航員最早在月球上空飛過的時候,在地平線上看到了一團亮光,他們推測,那個地方可能有一些塵埃在散射太陽光,就跟我們在地平線上看到的一團亮光,實際上是地表的塵埃在散射太陽光,這就是月塵。宇航員手繪了他們看到的樣子,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噴泉”,就像噴泉的樣子。
有了月球樣品之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月塵非常細,粒度只有20微米以下,甚至還要小得多,對在月球表面工作的宇航員有很大的威脅。阿波羅登月的時候就碰到一些問題,比如,拍到的照片非常模糊,宇航員不得不用手擦鏡頭,把灰塵擦掉。
宇航員登陸月球后,回到登月艙的時候,宇航服上、靴子上都會沾染上月塵,月塵帶有靜電、具有黏附性,沾在身上很難掉下來。有些月塵會進入呼吸道,就跟我們吸入PM 2.5-樣。我們說的PM 2.5,其實是2.5微米的顆粒直徑,月塵的顆粒里有很多PM 2.5,但它跟地球上的PM 2.5不一樣,因為它有毒性,能侵入人體,進入呼吸道,在肺部會沉積,嚴重威脅人體健康,所以必須認真對待。就像阿波羅17的宇航員說的那樣, (他們)能夠克服月球上的所有問題,除了月塵。
我曾經與醫(yī)學專家合作,用小鼠做實驗,把模擬月塵注入到小鼠的肺內之后發(fā)現(xiàn),小鼠的呼吸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所以,月塵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產生危害。
月塵顆粒雖然非常細,但是它非常尖銳,就像極細的玻璃渣。月塵顆粒進入宇航服的關節(jié)部位,會導致面料磨損,宇航服漏氣。一旦漏氣就會縮短宇航員的月面停留時間,威脅他們的生存。
月塵也會積累在科學儀器的表面,因為月塵能吸收熱量,這跟儀器吸收熱量的能力不同,所以會對航天器的散熱過程、熱量管理、溫度控制產生重要的影響。月塵還會覆蓋在儀器儀表上面,使讀數(shù)困難。月塵甚至會影響宇航員在月面的安全行走。曾經有一條電纜被月塵覆蓋后難以看到,宇航員行走時沒有注意,被絆倒了。要知道宇航員穿著上百斤重的宇航服,一旦摔跤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必須慎重對待月塵。
研究模擬月壤為了更好地開發(fā)月球
阿波羅計劃的教訓是,人類對月壤的特性、月塵的影響缺少了解,航天器發(fā)射之前在地面缺少分析測試和深入研究,使真正執(zhí)行登月任務時面臨意外情況。如何避免意外的發(fā)生,就需要研制模擬月壤和模擬月塵,加深對月面環(huán)境的理解。
在經過大量前期調研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月球土壤是可以模擬的。研制模擬月壤,需要在地球上尋找跟月壤和月塵成分相近的物質,這些物質是地球上的天然巖石和礦物。我們通過調研中國東、南、西、北、中,各個地區(qū)的巖石、礦物和土壤,發(fā)現(xiàn)在吉林省長白山地區(qū)有一種火山渣,成分跟月球上“阿波羅14號”登月點采來的一種月壤成分相近。以這種火山渣作為初始物質,經過加工,然后經過廣泛測試對比,我們研制成了中國首個模擬月壤國家標準樣品。
模擬月壤不是只要看起來像就可以了,而是要真的跟月壤顆粒的形狀、大小、成分等相似。當然,這種模擬仍然是有限的,因為它畢竟是在地球上形成的。
真實月壤是無價之寶,可能只有極少部分的月壤才會被拿來進行科學研究。在用真實月壤進行分析之前,我們可以用模擬月壤先進行一些測試,如果模擬月壤測試成功了,我們才能用真正的月壤。
比方說,月球車在模擬實驗場進行測試的時候,就要用模擬月壤鋪設一個實驗場;著陸器登陸月球的實驗,就要用模擬月壤進行;利用月壤生產氧氣的實驗,是要消耗月壤的,但是真正的月壤非常珍貴,不可能用來實驗,就需要用模擬月壤代替。模擬月壤的目的,是通過實驗了解月球探測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在月球上生存需要解決的資源利用問題。
月壤最重要的功能是激勵青少年
“嫦娥五號”帶回了月壤,除了科學界翹首以盼之外,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對月壤也充滿了興趣,他們提出了諸如“月壤能不能種菜?能不能種水稻?能不能種土豆?”等問題,我被問到的最有趣的問題是: “月壤聞起來是什么味道的?”
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而且即便是真正登陸月球的航天員也不一定知道。因為月球上是真空,所以是不可能打開頭盔聞的,一旦航天服漏氣,性命都沒法幸存。帶回地球的月壤因為要完全隔絕地球的大氣環(huán)境,一旦打開暴露在空氣中,它就不是月壤了。
但是我猜測,真正吸入月壤時,應該是一種比較刺激的感覺。因為月壤中有單質的金屬鐵等還原性物質,在月球上的真空環(huán)境下,金屬鐵可以穩(wěn)定存在,一旦接觸呼吸道中的氧氣,它馬上就會被氧化,可能會給我們一個辣辣的,類似吸入胡椒粉的感覺。
我一直認為,月壤不僅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還有重要的科普價值和教育意義,它最重要的功能應該是激勵青少年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吸引最優(yōu)秀的學生選擇科技作為職業(yè),成為未來一代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此,還要圍繞月壤開發(fā)課程,提升教育功能。
月球將成為一個用不墜落的天然空間站
中國探月工程已經圓滿收官,下一步努力的目標就是登月和月球駐留。再接下來,還會在月球上建立無人科考站,開始載人登月,然后是建立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再從月球出發(fā),去往更遙遠的火星。只有當人類在地球和月球之間能夠來去自如的時候,從地球出發(fā)移民火星的時間也就不遠了。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中國人對月亮充滿了感情,在中國人的敘事中,月亮是一個溫暖的故鄉(xiāng),我們有很多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詩詞歌賦,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蟾宮覽勝……未來二三十年內,中國人將從地球出發(f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這個基地可能是小規(guī)模的。然后,月球基地會作為人類走向深空的中轉站或跳板,月球將會成為一個永不墜落的天然空間站。
從月球上可以觀測星空,成為天文研究基地;可以從月球上監(jiān)測地球,成為對地監(jiān)測站;還可以了解月球跟地球之間的差異,以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家園——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