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北
或許有些人并不熟悉“回廊亭”的故事,但東野圭吾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話劇《回廊亭殺人事件》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這部集愛情、懸疑、復仇于一體的作品被稱為“東野圭吾最詭異的本格推理極致之作”,既有殘酷的命運鋪設,又包含了作者對生命的觀照和悲憫。
話劇《回廊亭殺人事件》的故事安排了兩條主線;一條是公開遺囑,一條是揭發(fā)兇手,兩條線索相輔相成,互相纏繞,虛實情境同時、同場推進,在音樂的烘托下,緊張、恐怖、疑惑的氛圍鋪展蔓延,真相漸漸被揭開……
想要將《回廊亭殺人事件》的故事搬上舞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將一部小說的內容提煉、濃縮并呈現于舞臺上,對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很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挑剔那些舞臺上并未展現的劇情和細節(jié)。而改編懸疑小說更是難上加難,不僅要兼顧原著中的主線劇情,交代清楚每一個角色的心理和行為狀態(tài),還要保證推理邏輯嚴絲合縫,真相順暢揭曉,劇情沒有穿幫、跳躍,在保有“迷霧”的同時,還要保證劇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
導演趙淼認為,舞臺劇需要用人物的表演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引導故事的走向,而他擅長的形體劇可以充分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為強化劇中的懸疑情境,趙淼為《回廊亭殺人事件》中的演員制定了一個表演原則——能做就不說。導演趙淼說:“話一說出來,戲就沒了?!蹦切┚哂忻栏械闹w語言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增加了人物情緒的張力,并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因整個故事發(fā)生在日式旅館回廊亭,話劇《回廊亭殺人事件》采用了矩形箱式裝置,由四個可移動的盒子組成舞臺空間,既給人密室般的視覺感受,又兼具靈活多變的功能性。盒子并排時形成雙層舞臺空間,那扇門,既可分隔空間,也可作為鏡子,還可作為心靈的開關,簡潔實用。音樂隨著劇情的推進不斷變化,或助推懸疑氣氛,或襯托人物心境。道具方面,大火、巨大的利劍,都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在音樂的烘托下,傳遞出一種緊張的情緒;黑色的面具反映出人物內心的陰暗面:小桔燈與昏暗的舞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家對生命的悲憫和觀照也隨著燈光緩緩照進觀眾內心。
話劇《回廊亭殺人事件》遵循原作,不僅秉承極簡設計,人物的講話方式、行為禮儀,也都帶有典型的日式文化特征。據說導演曾在排演前帶著演員團隊去日本體驗生活,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學習茶道和劍道。導演希望演員能把這些體驗帶入表演中,在以肢體表演為主的舞臺上,帶給觀眾更直觀的沖擊,讓角色的心境更容易被感知。
想要呈現一臺好戲,每個部門都是不可或缺的,演員當然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不得不說,這部劇的演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都極好,最欣賞里中二郎的扮演者,他對角色的善良和邪惡都拿捏得很到位,聲音雖然不屬于洪亮型的,但是在和枝梨子“戀愛”的時候,少年感十足,在和本間菊代“攤牌”的時候,也充滿了“丑惡”,與之前完全不似一個人。
《回廊亭殺人事件》從名字看來充滿了懸疑、驚悚的色彩,但直到結束,觀眾才會發(fā)現這是一個用愛堆積的故事,就如那句臺詞“你的氣息,仿佛清晨里被絲絨般玫瑰花瓣包裹著一般”,當你得知了那些暗藏在恨意背后的愛意,你就會感受到這個故事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