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莉 郝喆
?(遼寧有色勘察研究院,沈陽110013)
?(遼寧大學環(huán)境學院,沈陽110036)
尾礦作為一種特殊的人工土,與天然土體有很大差異[1]。顆粒沉積特性和分選規(guī)律決定著尾礦土的形成過程和工程特性,也影響著尾礦壩的穩(wěn)定特征。分選和沉積規(guī)律受控于尾礦顆粒大小、礦物成分、排放方法以及礦漿濃度等因素,在多種復雜外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結(jié)構(gòu)特征和物理力學性質(zhì)的尾礦堆積體。
尾礦漿流動屬于固液兩相流動。在稀疏兩相流中,尾礦顆粒間的距離較大。顆粒之間、顆粒與流體之間,相互作用力很小,可以忽略[2];但當超過一定濃度時,顆粒間距離縮小,相互作用力就不能忽略。因此,前者只要承受很小剪切力,流體即發(fā)生流動,可視為牛頓流體;后者只有承受剪切力超過一定值,流體才能流動,即為賓漢流體,此剪切力稱為屈服剪切力。
本文基于兩相流體力學理論,開展了尾礦顆粒在牛頓和非牛頓流體中的沉降和分選規(guī)律研究,可為尾礦庫放礦管理、勘察、設計等提供客觀依據(jù)。
(1)慣性力
式中,d,ρp,up分別為尾礦顆粒的直徑、密度及速度。
(2)重力
(3)壓差力
式中,dp/dx為壓強梯度,若為重力作用引起,則dp/dx=g,該壓差力即為浮力;ρw為流體密度。
1.2.1 沿固?流流相對運動方向的力
(1)阻力[3]
式中,cp為阻力系數(shù),cp=(24/Re)f(Re);uw為流體速度;ρw為流體密度;f(Re)為根據(jù)不同的雷諾數(shù)Re進行選擇[4]:
當取f(Re)=1,可解得Stokes阻力公式[4]
當取f(Re)=1+(3/16)Re,可解得Oseen阻力公式[4]
如為非球形,需乘以修正系數(shù),可以通過相關(guān)手冊[5]進行查閱。
(2)附加質(zhì)量力
(3)Basset力[6]
式中,ξ(t′)為以前加速度歷史的函數(shù),t0為啟動時間;μ為流體黏度系數(shù)。
1.2.2 與固流相對運動垂直的力
與固流相對運動垂直的力即側(cè)向力,在一維二相流中不考慮。
(1)升力
式中,cL為升力系數(shù),球形顆粒的cL為零,非球形顆粒的cL不為零,但由于尾礦顆粒在各方向隨機分布,升力互相抵消,因此升力作用可以忽略;d為球徑。
(2)Magnus力[7]
該力與(uw?up)和ω構(gòu)成右手坐標系。式中,ω為顆粒轉(zhuǎn)動角速度。
(3)Saffman力[4]
其正負號由(uw?up)duw/dy的符號決定,往往發(fā)生在固壁附近,因在固壁附近速度梯度大。
當尾礦漿流動是穩(wěn)定的,則慣性力f1和附加質(zhì)量力f6均為零。同時由于顆粒速度不變,沒有相對加速度,因而Basset力f7也不存在。即使尾礦漿是非穩(wěn)定流動,也不是所有的力均同等重要,有必要對以上各力作以量級比較。
(1)與Stokes阻力f5a比較
可見,在初期[t?t0]≤30d2/μ時,Basset力f7作用顯著;當ωd2?1,顆粒旋轉(zhuǎn)很強時,Magnus力f9作用顯著;除非流場速度梯度很大,在顆粒尺度范圍就變化顯著,且Re較大,否則Saffman力f10影響很小。例如:對于d≈0.1 mm的顆粒,取μ≈0.14 m2/s,在t?t0>20 μs時Basset力f7可忽略不計;對于ω≈1400 r/s的旋轉(zhuǎn),Magnus力f9可忽略不計;對于duw/dy<550 cm/s的速度梯度,Saffman力f10可以忽略。
(2)與重力比較
設v為流體的動黏度,則
顯然,要使顆粒在Saffman力f10作用下起跳,該力必須大于重力f2。此時床面附近流速梯度應大于1230 s?1。但是Saffman力f10是球形顆粒在均勻無界的均勻剪切流場推出的,只在最大流速梯度的固壁附近,需要考慮。在顆粒跳起后,離固壁距離增加,流速梯度減小,Saffman力f10也隨之減小,小于重力f2時顆粒下落。但對于在水中尾礦顆粒旋轉(zhuǎn)時,在同樣的速度梯度下將受Saffman力f10作用而浮起。
當粒徑d超過0.01 cm,轉(zhuǎn)動角速度ω達2200 r/s,ρp/ρw=2時,速度梯度uw?up大于1230 s?1時,Magnus力f9才超過重力f2,固體顆粒才能被Magnus力f9所托起。
一般顆粒隨水流流動的旋轉(zhuǎn)速度均很小,而且除固壁附近外,垂直梯度不大,因此Magnus力和Saffman力對顆粒沉降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固體顆粒沉降是顆粒在垂直流動方向的運動,只是在重力、浮力、繞流層差阻力作用下發(fā)生的。
如圖1,設流體以v0的速度作水平層流流動,在離底面h處的球形顆粒直徑為d,水的黏度系數(shù)為μ,為牛頓流體,僅考慮在重力G、浮力W及顆粒運動開始后的繞流壓差阻力,即黏性阻力F。顆粒和水的密度分別為ρp和ρw。
圖1 尾礦顆粒在牛頓流體中的受力圖
列出顆粒運動方程式,有
根據(jù)
式中,u為沉降速度;m為顆粒質(zhì)量,ρp;dp為顆粒直徑。
將式(17)代入式(16),有
化簡初始條件為t=0,u=0,對微分方程(19)求解得
如沉降距離為h,則由式(20)可求得沉降距離h與時間t的關(guān)系式
單個球形顆粒在離床面h處的流水中開始沉降的同時,隨著水流以流速v0一道流動。設水流速為常數(shù),顆粒在水流中擴散作用忽略不計,尾礦顆粒在水中濃度低,忽略顆粒間的相互作用,則在t時間內(nèi)移動的水平距離s為
據(jù)式(21)解出沉降時間t,即可得到顆粒沉降時在灘面上分布的位置。但該式是時間t的隱式,需用試算法進行反復求解,比較煩瑣。分析尾礦顆粒在水中的沉降過程:由于重力大于浮力,開始產(chǎn)生加速沉降,顆粒與流體產(chǎn)生相對速度;初期黏性阻力很小,因而沉降加速度很大;隨著時間增加,相對速度和黏性力隨之增加;當黏性阻力、重力和浮力接近受力平衡狀態(tài),顆粒加速度很小,接近于等速沉降,沉降速度達到極限。為此,令t→∞,得到最大沉降速度即極限沉降速度
將整個過程視為以極限速度等速沉降,進行簡化計算,則有
或
將式(25)代入式(22),有
即流過灘面的固體顆粒,沉積位置與其在流體中位置及流體黏度成正比,與顆粒粒徑的平方、顆粒密度與流體密度差成反比。
如果尾礦顆粒形狀為非球形,則沉降速度ut1=ψut,式中,ψ為沉降速度的形狀系數(shù),按表1[5]選?。籾t為等效球形顆粒的沉降速度。
表1 形狀系數(shù)Ψ取值表
以上所述黏性阻力是假設流體為牛頓體,雷諾數(shù)Re=1的情況,實驗結(jié)果與理論結(jié)果有很好的近似。當Re>1的情況下,由于在Stokes近似中假設遷移項不等于零,在遠離物體處,遷移速度將等于自由流速,位移慣性力不能完全不計。因而在中等Re數(shù)10>Re>1的情況下,應該采用考慮部分位移慣性力影響的Oseen解公式f5b計算阻力,然后依次進行以上步驟,得到沉降速度的公式、沉降距離與時間的關(guān)系、極限沉降速度、水流中不同粒徑在灘面的分布。
設顆粒直徑dp=2r,漿體為賓漢流體,屈服切應力為τ,顆粒在漿體中受有浮力W、重力G和剪切阻力τ的作用。設與重力相垂直的微分面積為dA,則dA=πr2cos dθ,設在此微分面上的剪切力為dτB,則dτB=2πr2cos2θdθ[8],τB=∫
向上剪切阻力合力
又重力
浮力
式中,ρm為漿體密度,即單位時間流過的單位體積的漿體質(zhì)量Qm,即
式中,ρp為尾礦顆粒密度,kg/m3;ρw為清水密度,kg/m3;Qp為尾礦顆粒流量,m3/h;Qw為清水流量,m3/h。
顆粒在漿液中不發(fā)生沉降時有G≤W+FB,由式(28)和式(29),有
可以求得顆粒最大不沉的直徑,即界限直徑
當尾礦顆粒小于dp0時不發(fā)生沉降。由式(32)可見,當屈服應力τB=0,尾礦漿流體為牛頓體,dp0=0,即全部尾礦顆粒均可發(fā)生沉降。如果屈服應力不等于零時,則小于界限直徑的部分尾礦顆粒不發(fā)生沉降,即不能分選,大于界限直徑的顆粒仍然發(fā)生沉降。
設尾礦漿的體積濃度為Cv,尾礦中小于dp0的顆粒含量為S0,此部分顆粒不發(fā)生沉降,與水組成為兩相流體。則根據(jù)定義有
代入式(32),有
可見,dp0與漿體屈服應力和尾礦顆粒的體積濃度有關(guān),且屈服應力τB也隨著濃度增加而增大,因而濃度是影響尾礦顆粒漿體沉降中最重要因素。此外,小于界限直徑的顆粒含量越大則dp0越大,說明dp0與粒度級配和尾礦顆粒的密度有關(guān)。
式(35)中有兩個未知數(shù)S0及dp0,需要補充一個方程,才能求解不沉降最大直徑dp0。為此,可先繪出粒度級配曲線dp-S(曲線1),然后據(jù)式(35)繪出另一條曲線(曲線2),兩曲線的交點坐標即為(S0,dp0),如圖2所示。
圖2 S–dp曲線
由式(35)可見,漿體分選沉降可分為三種:(1)濃度較低時:τB=0,dp0=0,全部尾礦顆粒均參與,此時載體不含任何尾礦顆粒。一般為清水,稱為不穩(wěn)定漿體。(2)濃度較高時,τB=0,dp0>0,大于dp0的部分尾礦顆粒參與分選沉降,小于dp0的顆粒則與水構(gòu)成新流體,不發(fā)生沉降,一般尾礦漿均如此,稱為半穩(wěn)定漿體。(3)濃度進一步提高時,τB值很大,dp0值大于所有尾礦顆粒直徑,則漿體中物料不再發(fā)生分選沉降,稱為穩(wěn)定漿體。
不沉的最大顆粒直徑dp0與τB有關(guān),即與漿料的濃度有關(guān)[9]。濃度小,τB越小,即分子增大,同時Cv增大,分母增大,故顆粒不沉直徑也減小,同時隨濃度中穩(wěn)定部分所占的比例減小而減小。即原來不沉降顆粒也將有部分發(fā)生沉降,隨著沉降不斷發(fā)生,物料濃度降低,不沉顆粒也隨之發(fā)生沉降,從而使物料濃度再降低,不沉降物料顆粒進一步降低,直至全部顆粒都發(fā)生沉降,這就是漿體沉降的過程。
仍假設物料為球體。在賓漢體中存在屈服應力τB,在沉降過程中除受到牛頓流體中的重力、浮力及黏性阻力作用外,還受到τB引起的阻力FB,計算公式
則式(16)化為
整理得
與球體在牛頓流體中沉降微分方程(18)對比可見,通過當量密度變換,可將賓漢體中的沉降分選問題化為在牛頓流體中的沉降問題,從而2節(jié)中顆粒在牛頓流體的沉降及分選公式可以適用,得沉降速度公式
沉降距離和時間的關(guān)系
同樣,顆粒在沉降的同時,以與水流相同速度v0沿沉積灘向前流動,對于分選沉降顆粒粒徑不同則沉積在沉積灘不同位置上,有
在賓漢流體中沉降時,其沉速將等于極限速度,這個極限速度稱為最終沉速,有
當沉降距離為h時,所需沉降時間為
則在t時間內(nèi),沉降至底面時顆粒隨水流v0的水平運移距離為
3.3.1 理論成果討論
尾礦漿濃度按20%考慮[10],動力黏度μ取500 MPa·s;礦漿密度變化范圍1.8~2.0 g/cm3,將ρ′p取為1.9 g/cm3;6種典型尾礦的平均粒徑取為[11]:dp(尾中砂)=0.35 mm,dp(尾細砂)=0.20 mm,dp(尾粉砂)=0.074 mm,dp(尾粉土)=0.05 mm,dp(尾粉質(zhì)黏土)=0.035 mm,dp(尾黏土)=0.02 mm。據(jù)《尾礦庫手冊》[10]和《尾礦設施設計規(guī)范》[11],尾礦漿輸送流速不宜小于1.0 m/s,且礦漿流速達到1.5 m/s以上時管槽不會凍結(jié),為此將計算流速v0取為1.5 m/s。
取各等別尾礦庫壩高[11]的均值為代表,繪制5個等別尾礦庫的尾礦水平運移距離。相應壩高為:15 m(五等庫)、45 m(四等庫)、85 m(三等庫)、150 m(二等庫)、250 m(一等庫)。根據(jù)式(45)繪制水平運移距離S變化曲線,如圖3所示。
由圖3可見:(1)不同等別尾礦庫的水平運移距離曲線變化趨勢是一致的;(2)隨著壩高增加,水平運移距離急劇增大,如尾黏土顆粒運移距離由五等庫的585 m增加到9761 m;(3)粒徑增加導致水平運移距離減小,而且隨著壩高增加,粒徑的影響程度愈加顯著,如對于壩高250 m的一等庫,運移距離由780 m變化到9761 m,說明壩高對尾礦漿沉降和分選產(chǎn)生重大影響。
圖3 水平運移距離曲線
3.3.2 理論成果驗證
收集國內(nèi)代表性尾礦庫的沉積情況,與理論公式(45)的計算結(jié)果進行對比,見表2。
表2 尾礦庫水平運移距離調(diào)查
可見,調(diào)查與理論計算結(jié)果基本吻合,但略小于理論值。分析原因,應是由其他因素對尾礦沉積過程的影響造成的,如尾礦漿向尾礦庫內(nèi)流動時,隨著較大顆粒的沉降導致濃度降低,τB隨之變化,原來不沉的顆粒也會發(fā)生沉降;尾礦漿從放礦口排出時,由于濃度高,部分不沉顆粒也跟著一起集體沉降,從而影響尾礦顆粒的輸運距離和分布,導致理論計算結(jié)果的誤差。
(1)剖析了尾礦顆粒在漿體中所受的兩類作用力。第一類包括慣性力、重力和壓差力;第二類包括:沿固?流相對運動方向的力(繞流壓差阻力、附加質(zhì)量力和Basset力)和與固?流相對運動垂直的力(升力、Magnus力和Saffman力)。
(2)通過與Stokes力比較:在[t?t0]≤30d2/μ時,Basset力作用顯著;當ωd2?1,顆粒旋轉(zhuǎn)很強時,Magnus力作用顯著;在流場速度梯度很大,且Re較大時,Saffman力作用顯著。通過與重力比較,給出了Saffman力與Magnus力的尾礦顆粒起跳判據(jù)。
(3)建立了牛頓流體中的尾礦顆粒受力方程,進行了尾礦顆粒的受力特征和沉降特點分析,推導出了尾礦顆粒的最終沉降速度、沉降與距離之間關(guān)系式。按等速沉降簡化分析,建立了沉降距離與時間關(guān)系的解析計算式,對不同Re的沉降計算進行了說明。
(4)確定了尾礦顆粒在賓漢型流體中的分選特點,提出固體顆粒在漿體流動中不沉最大粒徑的概念,給出不沉最大粒徑dp0max的表達式及確定方法,分析了不同濃度時漿體分選沉降特征。
(5)推導出賓漢流體中的尾礦顆粒沉降微分方程。通過當量密度與密度的等效變換,得到沉降速度計算公式,并建立沉降距離和時間關(guān)系,求得沉降至底面時顆粒隨水流的水平移動距離表達式,分析了尾礦漿從放礦口排出后的顆粒沉降特征。
(6)對不同等別尾礦庫的不同類別尾礦水平運移規(guī)律進行討論,利用國內(nèi)代表性尾礦庫的尾礦沉積資料數(shù)據(jù),得出運移距離的計算相對誤差在15%以內(nèi),驗證了理論公式的可靠性,并對誤差原因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