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
當下,繁華的城市生活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畢業(yè)后的選擇,他們的目標城市就是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但是,還有一批“逆行青年”,他們在經歷了高速運轉的都市生活后,毅然決然回到養(yǎng)育自己的家鄉(xiāng),伴隨著大山深處的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用雙腳丈量家鄉(xiāng)的每一片土地。
海南憶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少玉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土生土長的儋州姑娘,作為海儋土糖的第六代傳承人,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在創(chuàng)業(yè)道路上一路前行。這一路,艱辛頗多,其中滋味,或許只有吳少玉自己才能體會。七年來,吳氏糖寮每一步發(fā)展歷程,吳少玉都銘記于心。這些年來在她努力下,海儋土糖手藝發(fā)揚光大,為鄉(xiāng)親們帶去希望。
“傳統(tǒng)制糖手藝不能丟,不僅要傳承,還要做得更好!”吳少玉說,“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我就是要做回來的那個人,因為這里就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是我的根。家鄉(xiāng)在哪里、牽掛就在哪里、夢想就在哪里!”
儋州是海南傳統(tǒng)制糖的主產地之一,其土法制糖有著1000多年歷史,史書在唐代就有記載,而學蘭村的制糖也有600年歷史。歷史悠久,技法成熟,但是在1990年代,學蘭村的土糖制作沒有形成規(guī)模,零散不集中,家家戶戶自己制作,供自己食用,多的就拿到集市去變賣,價格低廉,2.5元一條。
吳少玉說:“家里有祖?zhèn)鞯耐练ㄖ铺鞘炙嚕职謴臓敔斒种薪舆^傳承棒時,已經是第五代。我從小就看著爸爸制糖,每一道工序他都會給我詳細講解,不斷地告訴我‘祖?zhèn)鞯氖炙嚥荒軄G。所以土糖就我而言,承載著童年中所有美好回憶,或許,這就是鄉(xiāng)愁。”
吳少玉是白馬井鎮(zhèn)學蘭村第一個女大學生。曾經這個村子里很多女孩想的就是嫁人生娃,她們沒有想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沒有想過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家里也不希望將不多的余錢花在未來要嫁人的女孩身上。但是吳少玉的父親是一個堅信讀書能改變命運的人,他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娃讀書。吳少玉走出去了,她的成功點燃了這片土地上女孩們讀書的夢想,讓她們有了改變命運的決心。吳少玉說,當初拼命讀書的目的只有一個:要去大城市,不要再回來。
吳少玉有了這樣的機會。2011年,大學即將畢業(yè),沒有絲毫猶豫,她直接來到曾經最為向往的首都北京,進入一家投放廣告的公司,成為策劃。每天奔跑在這個城市,不斷上漲的業(yè)績,讓她享受著快節(jié)奏的生活。而后吳少玉又到了上海,體會到不一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這里,她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并且和丈夫與合伙人共同開辦了一家假牙加工廠,業(yè)績不錯,那時年收入就有上百萬。鄉(xiāng)親們都說,“老吳家的閨女出息了”。
在外面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但是吳少玉卻開始“盼年”,因為每年過年回家,都可以吃到爸爸親手制作的儋州土糖。土糖的味道彌漫在她腦海中。2013年底,吳少玉回家過年,爸爸說:“人老了,鍋舊了,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笨粗赣H失落的表情和孤獨的背影,吳少玉難以釋懷,她開始回憶自己兒時每一個和土糖的親密瞬間。想到土糖帶給自己的所有美好回憶,想起爸爸兒時掛在嘴邊那句話——祖?zhèn)鞯氖炙嚥荒軄G,再想想未來沒有土糖的日子,吳少玉想回家了。她想回家保護祖?zhèn)飨聛淼膫鹘y(tǒng)土法制糖技藝,不讓父親難過,更不能讓屬于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失傳。
在忐忑許久之后,吳少玉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丈夫。出人意料的是,丈夫對她的決定非常支持,并且告訴她,不管吳少玉想做什么,他都會陪在身邊。就這樣,他們放下上海的事業(yè),回到學蘭村,開始創(chuàng)業(yè)之路。
2014年年初,吳少玉回家,與父親一起籌建傳統(tǒng)制糖體驗基地,開始對傳統(tǒng)制糖的保護工作,致力于弘揚儋州歷史悠久的制糖文化。但是村里有人背后議論,“吳家女兒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一家人回到學蘭村,準備做糖”。
“我回村的時候,土法制糖已經非常蕭條,村里只剩兩個‘糖寮,做糖的人家,能有上萬元的收入就挺不錯,多數(shù)只有幾千元,畢竟一條糖的價格才7塊錢。也正是經濟收入不高,越來越多的人就對制糖失去了興趣和動力?!眳巧儆裾f。
就這樣,儋州土糖制作小作坊正式開張,一共四名員工,就是吳少玉夫妻和她的父母。他們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定,首先做的就是恢復最原始的制糖面貌。古法制糖是純手工制作,不夾雜任何添加劑,內含大量蔗糖,保留了較多甘蔗的營養(yǎng)成分,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能快速補充體力,增加活力,所以又被稱為“東方巧克力”。古法制糖的制作有十八道工序,從砍甘蔗、榨汁、過濾、熬煮、大火開炮,小火給炮、冷火蒸發(fā)、微火出糖、凝漿,看糖……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熬糖。熬糖使用的是最傳統(tǒng)的連環(huán)鍋,由大到小依次整齊擺列,在熬煮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攪拌將甘蔗汁熬稠,此時對火候的控制決定了整鍋的成敗。隨后將高溫熬制的糖漿倒入格子模具中,再將糖漿打散、碼平。碼好糖漿,接下來就是風干凝固的過程,制糖師傅會用手指按壓,確定糖的凝固程度。待土糖成塊后,就將模具慢慢卸下,再把土糖一條條掰開,等待其風干以便保存。這門手藝一代代傳承至今。
這一年,吳少玉嘗遍了世界各地的糖,最終還是鐘情于土糖,她們第一年生產的所有產品沒有銷售,而是全部送給朋友和糖果愛好者。她說最初就是實驗,不追求經濟利益,她要知道產品的儲存時間,了解不同人群對土糖的評價,然后加以改進。讓吳少玉增添信心的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對產品給予了高度評價,口感好、品質佳、含有淡淡的甘蔗清香,糖味很足。
此后,從正常生產到包裝成品,他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艱難。之前煮糖用的設備都是土鍋和土灶,甚至還是露天的,但是吳少玉知道要想發(fā)展長遠,就必須有標準的廠房和生產線,都要按照國家標準去建造,而黑糖終于在2015年有了國家行業(yè)標準。
就在一切慢慢走上正軌的時候,2016年8月18日,洪災“電母”襲來,把土法制糖基地沖得坑坑洼洼,爐子沖垮、制糖設備沖毀,整個基地一片狼藉。吳少玉說,“兩年的付出全部付之東流,我們夫妻倆基本崩潰了。但是爸爸說,沒事,東西沒了,但我們手藝還在,我們可以重來!就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一直支撐著我??梢哉f,父愛如山在我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爸爸就是我黑暗里的一盞明燈?!?/p>
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不能讓古法制糖成為下一代的回憶。基地重建,資金緊缺,吳少玉回到上海,賣了房子,回到故鄉(xiāng),另起爐灶。因為之前有建設經驗,知道未來發(fā)展方向,當?shù)卣滤邚澛?,又帶著她去參觀別人的中藥廠,讓她們更加清楚標準。吳少玉又投資300萬元,可以說傾其所有,沒有給自己留任何退路?!拔逸?shù)闷穑驗槲矣惺钟心_,即使一敗涂地,我也可以出去打工掙錢,重頭再來?!?h3>“傳承就是最好的保護”
2017年,在當?shù)卣畮椭?,吳少玉重建土糖制作廠,規(guī)模也由小作坊變成了大型工廠,員工不斷增加,土糖的樣式與規(guī)格更加人性化。吳少玉帶著她生產的土糖走進全國各地的展會?!澳菚r候真難,我去和別人說古法制糖,人家根本不知道。我就像一個復讀機,一直說,一直說,說了一個星期,口干舌燥,一條糖都賣不出去?!边@樣的日子跑了半年,銷路很是一般。好心的朋友提醒她,“你們生產的古法制糖說是純手工制作,但包裝簡單,價格還不低,在很多客戶眼中,就是‘三無產品”。
那一刻,吳少玉明白了。她不懈堅持與努力,2017年2月,傳統(tǒng)制糖技藝被儋州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年3月,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8年,“海儋土糖”正式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成為海南傳統(tǒng)工藝土糖行業(yè)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有生產許可證的“土法制糖傳承基地”。
吳少玉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后,我邀請客戶來基地參觀,了解整個制糖過程后,他們都很吃驚,完全不是他們想象中那種‘三無產品。大家對古法制糖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感覺一下子,我們的市場就打開了?!?/p>
因為年輕,思想總能走在前沿。她把磚塊一般的土糖切成小塊,2克、7克、12克都有,還有簡易包裝和禮盒包裝,獲得顧客追捧。儋州土糖不斷銷往全國甚至海外,每斤賣到38元,依舊供不應求。
吳少玉的土糖廠也成了儋州黨建促扶貧產業(yè)示范點,她主動向當?shù)卣岢鱿胍獛头鲐毨?。土糖廠以“短期投資+年底分紅+勞動輸出”模式吸納周邊村莊貧困戶和一些傳統(tǒng)制糖技藝人入廠務工,帶動白馬井鎮(zhèn)21戶貧困戶和223戶鞏固提升戶實現(xiàn)脫貧摘帽。
慢慢地,村里人看吳少玉的眼神變了,眼神里帶著尊敬和欽佩。2017年給貧困戶分紅的場景,直到今天,鄉(xiāng)親們都歷歷在目?!拔翌I到了6000元分紅款?!贝迕窭钜愀锌卣f,“一個月進賬上萬元,以往過年時,手上從來沒有這么多錢”!不用外出打工,在土糖基地干活有收入,還可以照顧家里和孩子,村民們嘴角樂開了花??吹竭@些打心眼里發(fā)出的淳樸笑容,吳少玉覺得很是欣慰,她告訴自己一定要繼續(xù)努力,懂得感恩。她知道只有不斷努力,才對得起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才能帶動這個落后偏僻的小村莊走出去。
沒過多久,土糖陳列館開業(yè),在科普區(qū),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這里,了解土糖的文化和歷史。體驗館為游客展開研學科普,讓學生能體驗種植甘蔗、砍甘蔗、制糖等整個過程。
這幾年,吳少玉獲得的榮譽很多,“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農村青年創(chuàng)業(yè)致富帶頭人”“海南省青年五四獎章”……2 019年,吳少玉被授予海南省勞動模范榮譽,她說,“有壓力,但是更多的是責任”。2021年初,吳少玉如愿以償拿到蓋著“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招生辦公室”紅色公章的錄取通知書,接受為期兩年半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習。
“又可以結交新朋友了,而且全都是各行業(yè)的精英!我感覺自己和他們還有很大差距,年輕的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可以說,每個同學都是我的榜樣。”吳少玉的舍友劉萍是廣州市社會福利院護理員,從2005年走進福利院,就從未抱怨過。劉萍服務過的對象包括嬰幼兒、青少年及中老年人,過硬的護理技能、日復一日的陪伴和護理,以及“以生命觸動生命”的行動,讓劉萍成為福利院孩子們的希望,這其中的艱難,吳少玉聽著,就已經淚流滿面。這樣的人在這里又似乎特別平常,因為每個人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一邊被感動,一邊努力向前,這就是吳少玉近段時間的狀態(tài)。勞動法、社會工作概論、普通心理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素質……每堂課,吳少玉都努力做著筆記,消化每一個知識點。
“這三個月來,收獲的不僅是知識,而是頭腦里想的東西不一樣了。”吳少玉說,“未來,我必須更加努力,通過制糖產業(yè),帶動村里發(fā)展,讓更多人知道學蘭村,了解制糖文化。傳承就是最好的保護,傳承是根,有了根,才有往前發(fā)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