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偉
當前,全國高校“雙一流”建設競爭激烈,許多高校為在“雙一流”建設中取得好成績,紛紛加大投入,其中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更是一擲千金。而對于安家費如何征稅,稅法對此并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各地稅務主管部門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政策不統(tǒng)一,造成高層次人才承擔的稅負差別較大。文章首先定義何謂高層次人才,然后分析了現(xiàn)有的安家費稅收政策,并結合具體案例介紹了不同納稅方式對安家費的影響,最后提供合理納稅建議。
2015年11月,國務院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雙一流”建設在全國各高校陸續(xù)展開。很多高校為在“雙一流”建設中占得先機,經費投入不斷增加,競相提供優(yōu)厚待遇以招攬高層次人才,但這其中當屬承諾的高額安家費最為吸引人。特別是對剛畢業(yè)博士生來講,這筆安家費會為其安居樂業(yè)提供重大支持。但當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到崗后,實際發(fā)放到手中的安家費比高校當初承諾的要少很多,究其原因是安家費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層次人才到高校工作的積極性。于是,關于安家費的稅務處理問題,是很多高校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時所面臨的緊迫問題。
何謂高層次人才,尚未有準確定義。一般認為應該是具有博士學位,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具有較高影響的人才,或在其所研究的領域中處于專業(yè)前沿的人才。通常來講,這類人才具有較強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大膽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執(zhí)著的事業(yè)追求。因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全國各地高校辦學特色、辦學理念和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存在差異化。高校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時,通常將其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獲得國家最高學術稱號的個人,如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二是國家部委專項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如“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特支計劃”杰出人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等;三是國家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重大攻關項目負責人或首席專家;四是國內公認的重大獎項獲獎者,如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科技進步獎獲得者等;五是其他人員,主要是剛畢業(yè)優(yōu)秀博士生。
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七項規(guī)定,按照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發(fā)給干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基本養(yǎng)老金或者退休費、離休費、離休生活補助費,免征收個人所得稅。1978年國務院為妥善安置離休、退休干部,發(fā)布了《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國發(fā)[1978]104號),其中第六條規(guī)定,退休工人易地安家的,一般由原單位一次發(fā)放一百五十元的安家補助費,從大中城市到農村安家的,發(fā)放三百元。退職工人易地安家的,可以發(fā)給相當于本人2個月標準工資的安家補助費。此外,尚沒有頒布有關安家費的相關政策,個人所得稅法中涉及的安家費是退職安家費,是特定時期為安置特定群體的規(guī)定。
這與目前各地高校為吸引高層次人才而提出的安家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2012年4月,在全國第21個稅收宣傳月期間,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就個人所得稅等問題接受在線提問,其中對安家費問題答復如下:按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發(fā)給干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費,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如不符合規(guī)定或以“安家費”名義向員工發(fā)放收入,應作為工資、薪金所得由發(fā)放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目前執(zhí)行的安家費政策特指“退職安家費”,而高校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時支付的安家費,國家尚未作出統(tǒng)一規(guī)定。稅務機關作為政策執(zhí)行機構,政策適用范圍不能隨意變動。所以,安家費只能作為“工資、薪金所得”來計算交納個人所得稅。
按照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個人所得稅法》要求,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并增加專項附加扣除。在綜合所得納稅申報方式下,就安家費的不同稅務處理方式帶來的不同結果說明如下。
假設某高校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時,制定下列安家費政策:一次性支付安家費250000元,合同約定服務期限5年,如果合同期內辭職,則退回相應安家費;工資12000元/月,除此之外,無其他收入所得;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范圍和標準交納的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4000元/月,子女教育、住房貸款利息等專項附加扣除2000元/月,除此之外,無其他扣除。按個人所得稅法的不同算法,得到以下幾種結果:
第一,完全按照工資、薪金所得計算,通過查表1知道,高校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250000+12000*12-5000*12-4000*12-2000*12)×20%-16920=35480元。扣除單純工資、薪金所得交納個人所得稅360元后,發(fā)放到個人手中安家費=250000-(35480-360))=214880元。因我國現(xiàn)施行的是綜合所得7級超額累進稅率制,如果將安家費完全按照工資、薪金所得計算交納個人所得稅,高校在實際發(fā)放安家費時要注意結合工資收入、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等綜合考慮安家費具體金額,避免出現(xiàn)稅率跨檔,發(fā)放金額增加,交納個稅大幅增加,實際到手的安家費減少的情況。
第二,按照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計算,在2021年12月31日前,可以選擇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數(shù)額,按照月?lián)Q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表2),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shù),單獨計算交納個人所得稅。即首先分攤12個月找稅率,250000/12=20833.33元,應按照20%稅率,則單位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250000×20%-1410=48590元,發(fā)到個人手中安家費=250000-48590=201410元,實發(fā)數(shù)和應發(fā)數(shù)差距較大,難免給人造成較大心理落差。
第三,在爭創(chuàng)“雙一流”背景下,對高校教師的評價標準除教學外,科研成果完成情況在評價指標體系中也占有重要的權重。要有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產出,離不開配套的科研經費的大力支持。但實際情況是,許多高校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時能夠提供的科研經費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成果的產出。承上例,如果將高層次人才的250000元安家費的一部分,假設將120000元轉入科研啟動經費中,由高層次人才在5年服務期內按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據(jù)實報銷,那么這部分費用則不用交納個人所得稅。剩余部分130000元作為安家費,按照第一種算法,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11680元,將會少納稅23800元;按照第二種算法,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12790元,將會少納稅35800元。從稅務籌劃的角度看,將安家費中的一部分拿出以科研啟動經費的形式發(fā)放,有利于少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