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在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并為其增添了不少美學價值。即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隱喻隨處可見,可隱喻通常被視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殊不知隱喻的本質(zhì)是以一種事物體驗另一種事物的認知現(xiàn)象,更是一種思維現(xiàn)象。本文以弗米爾為代表的目的論的指導下,從目的論三原則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圍城》英譯本中具體的隱喻漢英翻譯實例。
【關鍵詞】 目的論;隱喻漢英翻譯;《圍城》
【作者簡介】周露,武昌首義學院。
一、引言
《圍城》是我國著名作家、翻譯家錢鐘書的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他以風趣犀利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眾生百態(tài)圖,尤其是將國難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千般滋味描述得淋漓盡致。書中有許多諷刺但不乏幽默的隱喻,讓讀者感受到錢鐘書先生的博學智慧及幽默風趣。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翻譯的英文版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已被收入英國企鵝經(jīng)典文庫?!秶恰分杏写罅康碾[喻語言,其對應的英文譯文也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圍城》中的隱喻大多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如果只采取直譯的方法進行翻譯,目標語讀者可能會難解其中奧義。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隱喻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翻譯是一個有目的的過程,隱喻翻譯也不例外,本文將在目的論視角下以目的論三原則為切入點探究《圍城》隱喻翻譯的翻譯策略。
二、目的論三原則
目的論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它是由德國學者Katharina Reiss, Hans J. Vemeer, Justa Holz - Manttari和Christiane Nord提出的。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個有目的的過程,并非從方法論入手,而是要求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思考“為什么要翻譯?”。Vemeer在《普通翻譯理論框架》一書中提出,翻譯目的論包括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
在目的論三大原則中目的性原則是核心原則,指每一個文本都是為了一定的目的而產(chǎn)生的,而譯文文本應為這個目的服務。目的性原則有三個基本假設。第一是文化之間的翻譯互動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的;第二是針對不同的目標讀者,翻譯目的會發(fā)生變化;第三是目的性原則可能會模糊譯文與原文之間的概念聯(lián)系。
連貫性原則要求譯文必須考慮目標讀者的實際情況。因此,譯者應充分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翻譯出對目標文本接受者有意義的譯本,即在譯本中充分發(fā)揮語義的連貫性,使其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同時,連貫性原則還強調(diào)譯本對目標文本接受者的可理解性,要求譯本符合目標語言的文化特征。兩種不同的文化對一個對象的認知表達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兩個客體分別存在于各自的文化中,且具有相似的表達方式。(2)一個對象只存在于某一文化中,它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因此,隱喻翻譯應充分考慮文化因素。
忠實性原則要求源語和目標語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它與其他翻譯理論強調(diào)譯文的忠實度相似。但是,在保證實現(xiàn)連貫性原則的前提下,譯文對原文的忠實程度和形式不僅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也受翻譯目的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忠實的程度和形式會因為目的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譯者會對原文進行加工,難免會出現(xiàn)字面上不完全忠于原文的版本。
總而言之,目的論三原則之間的關系是,忠實性原則是基礎,連貫性原則為前提,這二者都服務于目的性原則。接下來本文會從《圍城》中選擇相應的隱喻實例,從目的論三原則的角度來分析英譯本所采取的翻譯方法及策略。
三、目的論視角下《圍城》中隱喻翻譯策略分析
1.從目的性原則的角度。從目的性原則的角度來看,任何形式的翻譯都有特定的目的,同時,這個目的決定了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 錢鐘書的《圍城》是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小說,它的目標群體是有一定文學素養(yǎng)的讀者。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應保留原作的文學意義。由于目標讀者是與我們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人,所以譯本要符合他們閱讀時的需求,不應讓他們感到困惑,而要引起他們對這本書的興趣。
(1)有些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才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又有人稱她為真理,因為據(jù)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錢鐘書,2013)
Some called her a charcuterie-a shop selling cooked meats-because only such a shop would have so much warm-colored flesh on public display. Others called her “Truth”, since it is said that “the truth is naked.” (Jeanne Kelly & Nathan K. Mao, 2003)
“熟食鋪子”是文中對鮑小姐服飾打扮的描述,目的是展現(xiàn)了她的放蕩不羈及逢場作戲的態(tài)度。如此隱喻引起源語讀者不斷聯(lián)想,會意后不禁莞爾一笑,堪稱絕妙?!笆焓充佔印睂淖g文是“charcuterie”,并在譯文中對“charcuterie”增加了注釋,這在原句中是不存在的,由于“chaecuterie”是一個法語單詞,而譯文讀者是英文讀者,因此譯文采取了增譯的翻譯技巧以消除目標讀者閱讀時的障礙。
(2) 天生著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diào)脂和粉來偽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而又覺嘴饞,仿佛是好水果。(ibid.,p.049)
One look at her fresh and natural complexion, which most girls would have had to spend time and money to imitate, was enough to make one drool and forget his thirst, as though her skin were a piece of delicious fruit. (ibid., p.051)
其實,臉色與水果并無關系,作者想借水果描述唐小姐端正的外貌讓人垂涎。在翻譯的時應牢記作者意圖,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特征。在原句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共同特征是抽象的 “好”,對于中國讀者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對于外國讀者來說,膚色和水果之間的共同特征應該是具體的。因此,譯者在譯文中加入形容詞 “fresh”和 “natural”,這兩詞既可以修飾水果,描述“膚色”也是恰到好處,讓目標讀者和源語讀者能產(chǎn)生同感的聯(lián)想。
(3)看見他那個四喜丸子的臉,人就飽了。(ibid., p.083)
Just looking at that meatball face of his will make people feel full. (ibid., p.082)
“四喜丸子”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常用于喜宴、壽宴等重要宴席中的壓軸菜,寓人生福、祿、壽、喜四大喜事,以取吉祥之意。然而,對于目標讀者來說,他們對這種美食一無所知。在原句中,作者只是想用 “四喜丸子”的形狀來嘲諷曹元郎的臉,形圓且油膩,并非想借此傳達美好之情。因此,譯者省略了它的吉祥之意,僅用 “meatball(肉丸子)”來翻譯,達到作者諷刺的目的。
2.從連貫性原則的角度。連貫性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必須將語境和接受者的背景知識考慮在內(nèi),使譯文語義連貫、精確妥當。《圍城》中大多隱喻采取的翻譯方法是直譯,盡可能保留其喻體,因為大多數(shù)意象能在中英兩國讀者中達到共識。但針對承載有中國特定文化的隱喻,則要求譯者需要將文化意識考慮在內(nèi),選擇恰當翻譯方法及合適的意向進行翻譯。
(4)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使三年前結(jié)婚,則此番吾家破費不貲矣.(ibid.,p. 008)
The postscript read: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If you had married three years earlier, this would have cost us a large sum of money.” (ibid., p.010)
(Note Literally, “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a horse, who knows but that which seems a 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5)詩人聽后,歡喜得圓如太極的肥臉上泛出了黃油。(ibid.,p.073)
Upon hearing this, the poet was so delighted that his plump face, as round as the T'ai-chi diagram, was flooded with butter. (ibid., p072)
[Note A round diagram representing the yin (female) and yang (male) elements.]
若按字面意思翻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和 “太極”這兩個極富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詞難以被外國人理解。因此,譯者考慮到目標讀者處于不同文化背景,采取加注的方式來解釋這些中文表達,不僅能幫助讀者剛好的理解文本,還能宣傳中國文化。
(6)可是唐小姐偏聽得津津有味。(ibid., p.055)
But Miss Tang was listening to Hsin-mei with rapt attention. (ibid., p.057)
“津津有味”是一個中國成語。一般來說,“津津有味 ”是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談的很有興趣。在這里,它是形容唐小姐對趙辛楣講話的專注。譯者未采用這個成語的文義,而采用其引申義,使譯文連貫通順、意思明了。
3.從忠實性原則的角度。忠實性是翻譯中最基本的指導原則,不僅要求字面上的準確,更要求功能上的忠實,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必須充分理解原文,使目標讀者在讀譯文時能產(chǎn)生和源語讀者同樣的感受?!秶恰纷鳛橐徊拷?jīng)典的中國文學作品,其譯本很難做到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這就要求譯者挖掘原文,仔細琢磨,保留原作的豐姿和風格。
(7) 我該好好的謝你,為我找到飯碗。(ibid., p.126)
I have to thank you for finding me a job. (ibid., p.123)
在中國,“飯碗”總是與工作有關。例如,醫(yī)生、教師、公務員等工作被稱為 “鐵飯碗”,意味著這些工作是高薪且穩(wěn)定職業(yè)。若將“飯碗”譯為 “rice bowl”, 對于目標讀者來說,只是一個物件而已,無法產(chǎn)生和我們中文讀者同樣的感受。為了消除這種誤解,譯者將“飯碗”譯文“job(工作)”,這一轉(zhuǎn)換雖然與原文在字面上有出入,但深究其意,與作者所想傳達的并無二意。
(8)晚上八點鐘,大家等得心都發(fā)霉。(ibid., p.181)
By eight o'clock that evening their hearts had all gone numb from waiting. (ibid., p.180)
在譯文中 “numb”無法在原文中找到對應的詞,但該詞準確地傳遞出原句深層含義?!鞍l(fā)霉”在中文中表示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多指食物受潮時間長后發(fā)生霉變。作者利用“發(fā)霉”一次表達眾人所等待的時間之久。作為中文讀者,對于該詞引申義十分了解,但如果僅從字面翻譯,定會給目的語讀者造成理解障礙。譯者深解其意,用 “numb(麻木)”一詞非常地道且生動地表現(xiàn)出大家等待多時的心理狀態(tài)??此撇恢覍嵱谠牡姆g,實則使目的語讀者和源語讀者產(chǎn)生了同樣的情感。
四、結(jié)語
通過上述對目的論的簡單介紹及從該視角下對《圍城》隱喻翻譯實例的分析和探究,不難看出該英譯本的成功也歸功于對書中大量隱喻的恰當翻譯。譯者不僅是雙語的轉(zhuǎn)換者,同樣也是讀者,也是“創(chuàng)作者”。從上述分析的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目的論三原則對于隱喻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夠推動文學翻譯的發(fā)展,使外語讀者傾聽到中國的聲音,真正地了解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江瑞豐,錢志富.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隱喻的漢英翻譯策略研究[J].語言應用研究,2014(11):143-145.
[2]楊镕靜.《圍城》翻譯中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探析[J].芒種,2018 (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