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碩
2016年教育部門在北京師范大學聯合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六大核心素養(yǎng)”,闡述了當下的小學數學教育的方向就是:“創(chuàng)造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小學生學習探究,把知識內化為能力,為今后的數學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彼?,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其實就是圍繞“把要我學習變成我要學習”把“被動接受變成自主探究”“把呆板的數學思維邊換成靈活高效的多維思維”這幾個方面進行數學教學。下面將結合實踐案例來摸索如何在一日數學教學中培育他們綜合性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基于數學游戲的趣味性,設計具有多元互動的課堂導入
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學生能夠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參與課堂學習探究,那么這樣的學生必定會在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小學二年級的乘法口訣的學習導入,老師可以編制一個兒歌:兩只小鹿并排走,6只小鹿走三列,二三得六(多媒體的大屏幕上呈現動態(tài)的小鹿按照三行排列的圖畫,每行兩只小鹿);以此類推的把小蜜蜂和小熊還有小狗等按照這樣的特點編制成郎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很快進入狀態(tài),為后面的2×4,3×4…這樣的導入滲透了游戲理念,學生拍手說兒歌,而且多媒體的直觀效應有利于低段小學生數字敏感度和直觀思維的培養(yǎng),值得推薦。
二、基于數學文化的熏陶性,設計具有情感交互的課堂案例
數學文化需要廣大小學數學老師借助數學參考資料和網路數學文化的相關資料進行有機整合,這樣一來整節(jié)數學課堂的教學就不會出現太突兀的感覺,而且課堂的知識學習在數學文化的依托下就會更加生動有趣。例如,學生在學習圓的特點和性質的時候,可以把圓周率的產生、發(fā)展和后續(xù)的發(fā)展應用的數學歷史文化作為數學知識小窗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分成小組閱讀“圓周率”的數學文化的材料,然后根據老師在黑板上設置的懸念進行小組探究。例如,圓周率是干什么的?圓周率最早起源于與哪個國家?是誰把圓周率的數字精確到3.1415926…?這樣的數學文化問題穿插可以讓小學生饒有趣味地深入了解圓周率。當小學生在遇到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計算的時候就知道π是什么回事。這樣的教學就是很好地把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課堂中,讓學生通過文化知識的探究加強師生的交互和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
三、基于數學探索的習慣性,設計具有習慣養(yǎng)成的小組活動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很多小學生習慣于老師告訴他們現成答案,包括數學公式和數學題目計算的步驟,而他們自己卻很少按照例題去進行分析和探究。所以核心素養(yǎng)理念提出后,廣大小學數學老師就應該把課堂的學習活動設計成一系列需要探究的問題,然后按照小組合作的模式引導小學生自主探究。例如 57+89 +21 +23的計算,數學老師不需要告訴小學生怎們算才能夠提升效率。小學生自主摸索和探究以后,老師才提示小學生盡量利用整數的加減來提升整個計算的效率,因此一些學生最后還是發(fā)現:57+23+89+21=210。這樣類似的教學行為就是基于數學探索的習慣來全面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探索的習慣。
四、基于數學問題的探究性,設計具有探究交互的習題設計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的應用題目中,數學老師可以設計出同一個題目的不同變體來全面培養(yǎng)小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探究問題深度的能力。例如:工廠了有80個零件需要完成,第一天完成了總工作量的20%,第二天完成了總工作量的15%,問如果按照兩天的平均速度來完成這批零件的話,最少還需要幾天?變體:工廠里面需要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完成了21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完成了三分之一,如果剩下的兩天每天完成15個,還剩一個零件需要完成,請問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個?這樣的設計練習題目可以非常好地訓練小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課堂互動的氣氛,提升他們探索問題的深度。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