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城
(中赟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7)
混捏機是碳素行業(yè)把瀝青和碳粉等骨料按照一定的配比加熱捏合的設備,主要是通過循環(huán)導熱油進行加熱和溫度控制,對混捏機內的物料加熱到一定的溫度,通過旋轉的葉片攪拌(通常呈Z形)所產(chǎn)生強烈剪切作用,使物料迅速反應獲得均勻的混合。通?;炷髾C加熱方式分為:夾套加熱、蒸汽加熱和循環(huán)導熱油加熱。下面以6 000 L混捏機為例介紹導熱油加熱的結構和換熱原理。
固體傳熱一般主要靠熱傳導和輻射進行傳熱?;炷髾C主要是將流動的導熱油熱量通過鍋體板傳遞到鍋內物料中,達到加熱混捏的目的。為了達到高效傳遞的目的,筆者利用FLUENT軟件建立模型分別對導熱油管道進行設計,針對并聯(lián)串聯(lián)、管道的寬度設計、油道的深度(容量),撓流的結構設置及導熱油流速的變化對傳熱效果的影響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分析。
設計的混捏鍋管道形式有豎向并聯(lián)(圖1)、豎向串聯(lián)(圖2)、橫向串聯(lián)(圖3)3種管道形式,運用建模與網(wǎng)格劃分軟件GAMBIT,建立幾何模型。
圖1 豎向并聯(lián)流向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vertical parallel flow direction
圖2 豎向串聯(lián)流向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vertical series flow direction
圖3 橫向串聯(lián)流向示意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ransverse series flow direction
將建好的3種模型賦予相同的初始條件,利用FLUENT軟件進行數(shù)值分析,迭代5 000次求解,分析出傳到鍋體內壁的溫度,再對這些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選擇最佳的方案設計。賦予3種情況下導熱油入口溫度250 ℃、入口壓力0.4 MPa、入口速度1 m/s的初始條件,數(shù)值模型計算出內壁溫度的結果如下:管路排列形式為豎排并聯(lián)、豎排串聯(lián)、橫排串聯(lián),內壁溫度分別為230、241、239 ℃。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豎排串聯(lián)和橫排串聯(lián)傳遞到內壁的溫度較好,熱效率較高。
下面以鍋體端板(圖4)為例,分析油道厚度X、油道寬度Y取不同值時對內壁溫度的影響。
圖4 油路布置及油道厚度示意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oil circuit layout and oil channel thickness
(1)按照圖4端板管路的排列形式,賦予初始條件導熱油的入口速度2 m/s、入口溫度250 ℃、入口壓力0.4 MPa,按油道厚度X為固定值50 mm,設置不同的Y值,數(shù)值模型計算出內壁溫度的結果如下:油道排列寬度Y不同分為3排(寬290 mm)、5排(寬175 mm)、7排(寬125 mm),內壁溫度分別為241、244、248 ℃。
可以看出,管路的排列寬度Y值越小,得到的內壁的溫度就較高,但考慮到焊接變形的控制難度,將管道的寬度設置為175 mm較好。
(2)按照圖4端板管路的排列形式,賦予初始條件導熱油的入口速度2 m/s、入口溫度250 ℃、入口壓力0.4 MPa、油道寬175 mm固定值,設置不同的X值,數(shù)值模型計算出內壁溫度的結果如下:油道厚度X為50、60、70 mm時,內壁溫度分別為244、243、242 ℃。
可以看出,管路的排列厚度X值越小得到的內壁溫度就較高,因此并不是管道內儲油量越多越好,從熱力學角度考慮能夠形成層流、熱傳導就好。因此厚度選擇50 mm。
(3)在管道內設置圓柱、三角擾流裝置并調整設置的密度,賦予初始條件導熱油的入口速度為2 m/s,入口250 ℃,入口壓力0.4 MPa,油道寬度175 mm。油道厚度50 mm。在油道里增加φ12 mm的圓柱形擾流裝置效果不明顯。
改為φ16 mm的圓柱形擾流裝置,增加2排三角形擾流裝置。數(shù)值模型計算出φ12mm圓柱形、φ16 mm圓柱形、三角形撓流裝置的內壁溫度分別為244、244.48、245.6 ℃。
(4)導熱油速度的變化對內壁溫度的影響。入口溫度250 ℃、入口壓力0.4 MPa、其他條件不變時,改變導熱油速度V,通過數(shù)值模型計算出內壁溫度的結果見表1。
表1 計算出的內壁溫度Tab.1 Calculated inner wall temperature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導熱油的流速越快,內壁溫度越高,熱傳導的效率越高。
運用以上分析的結果對6 000 L混捏機的熱油管路系統(tǒng)進行了設計,根據(jù)碳素廠生產(chǎn)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對整個混捏機的傳熱效果進行了整體分析。
混捏機的換熱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換熱過程,熱媒油在混捏機鍋體外部的熱油管道內的換熱是強制對流換熱,熱量從鍋體外壁直到內襯板的內表面是熱傳導,內襯板內表面與糊料的換熱是以輻射為主的換熱過程,由于糊料在攪刀的攪動下運動,糊料本身是介于液固兩相之間的糊狀料,對流換熱和導熱都是存在的。下面通過分析6 000 L混捏機的換熱,定性分析混捏機的換熱能力。
以某廠為例,采集了熱油泵320 m3/h,出口壓力0.7~0.8 MPa,到混捏機入口時就降為0.4 MPa,出口壓力0.3 MPa;熱媒油入口溫度t1=265 ℃,出口溫度t2=130 ℃,V=2 m/s 。6 000 L混捏機物料處理量:物料密度ρ=1.2 t/m3,物料處理量7 200 kg;糊料的比熱容1.7 kJ/(kg·℃),λ為導熱系數(shù),0.68 kJ/(kg·℃),μ為流體黏度,取43 Pa·s;混捏機導熱油加熱面積A=18.2 m2;流體濕潤的流體周長2.26 m,CP為流體定壓比熱31.1 J/(kg·℃) ;流體管道當量直徑d=4A/P=0.02 m;A為通道的流動截面積;P為流體濕潤的流道周長,取2.26 m。
熱媒油在鍋體管道中的強制對流適用準數(shù)方程如下。
Naf=0.023Ref0.8prf0.4
(1)
式中,Naf為定性溫度下的弩塞爾準數(shù);Ref為熱媒油在鍋體管道中流動的雷諾準數(shù);prf為普朗特數(shù)。
強制對流換熱系數(shù)α=Nafλd
(2)
式中,λ為流體導熱系數(shù);d為熱油管道當量直徑。
雷諾數(shù)Ref=vdρ
(3)
式中,v為流體速度;d為當量直徑;ρ為流體密度。
代入?yún)?shù)后計算得,Ref為1.2×104。
普朗特數(shù)Prf=μCP/λ
(4)
式中,μ為流體黏度;CP為流體定壓比熱;λ為流體導熱系數(shù)。
代入?yún)?shù)后計算得,Prf為13.4。
將雷諾數(shù)和普朗特數(shù)、導熱系數(shù)代入式(1),得
Naf=0.023Ref0.8prf0.4=119
將強制對流適用準數(shù)、當量直徑、流體導熱系數(shù)代入式(2)中,計算得到強制對流換熱系數(shù)α=595 W/(m2·℃)。
混捏機熱油管道在鍋體外部、熱媒油的熱量直接傳遞到鍋體板上,鍋體板再傳到內襯板內表面上。因此內襯板內表面的導熱系數(shù):
(5)
式中,S1為鍋體外壁厚,0.02 m;S2為襯板厚度,0.016 m;λ1為鍋體板導熱系數(shù)43.18 W/(m2·℃);λ2為襯板導熱系數(shù),43.18 W/(m2·℃)。
將上述數(shù)值代入式(5),得到混捏鍋體外部到襯板內表面熱傳導系數(shù)ad=1 053 W/(m2·℃)。
混捏機襯板內表面與糊料的輻射換熱系數(shù):
(6)
式中,C為黑體的輻射系數(shù),C=5.67 W/(m2·K4)。
(7)
式中,ε1為襯板黑度,0.8;ε2為糊料黑度,0.92;F1/F2為表面積比,0.8。
將數(shù)據(jù)代入式(7)計算得,εn=0.736。
將參數(shù)代入式(6)計算得,E=81 W/(m2·℃) 。
混捏實際物體輻射力E=εCb(T/100)4=114 W/(m2·℃)。
混捏加熱階段總傳熱系數(shù):
(8)
將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計算得,K=87.7 W/(m2·℃)。
混捏機加熱時間:
t=Cm(t1-t2)/KA(t3-t4)
(9)
式中,C為糊料的比熱;m為混捏機的物料處理量,取7 200 kg;K為綜合換熱系數(shù);A為換熱面積,18.2 m2;t1為糊料需要加熱溫度,160 ℃;t2為糊料的初始溫度,130 ℃;t3為導熱油入口溫度,265 ℃;t4為導熱油出口溫度,277 ℃。
將數(shù)據(jù)代入式(8)計算,得t=23 min。
通過以上試驗和傳熱分析,合理地對混捏機的換熱進行了設計,應用效果表明,其能滿足碳素工藝的生產(chǎn)要求,換熱效率高,熱損失少,物料加熱的時間斷,生產(chǎn)周期短,設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