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斌 蔡志林 王全友
(1泰興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泰興 225400;2泰興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泰興 225433)
地膜覆蓋技術起源于20世紀中葉,因其具備保土增溫、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抗病性等優(yōu)點,迅速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并加以利用[1-2]。目前,地膜覆蓋技術在芋頭作物上的應用已有一定的研究,其研究內容主要是圍繞增溫保濕、早發(fā)壯苗、免壓邊荷、節(jié)省用工、改善品質、提高商品芋產(chǎn)量等,探討不同地膜覆蓋及在地膜覆蓋條件下不同施肥量、播期等對芋頭生長發(fā)育、產(chǎn)量、經(jīng)濟效益的影響[3-7]。有研究表明,銀灰地膜具有比普通黑膜增溫快、保溫效果好,比白色地膜防除雜草效果好等優(yōu)點,但是有關銀灰地膜在“泰興香荷芋”生產(chǎn)上應用的研究較少。在此背景下,筆者擬采用3種不同地膜覆蓋,探究銀灰地膜對“泰興香荷芋”生長發(fā)育及產(chǎn)量的影響,從而為完善“泰興香荷芋”地膜覆蓋技術提供理論參考。
試驗于2018年在泰興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進行,試驗田地勢平坦,排灌良好,土壤肥力中等均勻,前茬作物為水稻,收獲后秸稈全量粉碎還田,冬季耕翻壓草凍垡。供試品種為“泰興香荷芋”,選擇36~40個/kg的子芋作為種芋。肥料、農藥等生產(chǎn)資料均從當?shù)厥袌霾少彙?/p>
試驗依據(jù)覆蓋的地膜不同,設4個處理,具體見表1。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四周設保護行。
表1 試驗處理設計
試驗田于3月初每667 m2施有機復合肥300 kg、高鉀復合肥(N-P-K=13-10-20)60 kg后旋耕,同時按方案要求進行機械起壟,壟底寬100 cm、壟高20 cm、壟面寬60~65 cm,每壟種植2行,穴距38 cm,折每667 m2種植“泰興香荷芋”3 500株。4月2日放樣劃區(qū),每小區(qū)種植3壟,小區(qū)寬300 cm、長456 cm,小區(qū)間隔44 cm,每小區(qū)面積為13.68 m2,每小區(qū)種植78株。4月3日進行播種、化除[每667 m2用二甲戊靈(施田補)200 mL]及地膜覆蓋(其中,銀灰地膜黑面朝下、銀灰面朝上,對照不覆膜)。4月27日—5月13日各處理陸續(xù)出苗,于晴天早晨或傍晚及時破膜放苗。5月9日—15日陸續(xù)齊苗,5月20日查苗補缺。5月21日、6月25日、7月20日、8月23日分別對不覆膜對照進行人工拔草各1次。7月22日、8月10日、9月3日分別對不覆膜對照和覆蓋白色地膜處理進行培土壓邊荷草1次。7月23日對所有處理每667 m2用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 g+少量中性洗衣粉兌水40 kg噴霧防治疫病,8月3日、27日分別對所有處理每667 m2用掃敵凈 (8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 100 g+2.5%甲維鹽乳油30 mL+少量中性洗衣粉兌水50 kg噴霧防治斜紋夜蛾各1次。10月16日—28日各處理的芋頭陸續(xù)成熟,11月6日收獲計產(chǎn)。
試驗期間調查記錄“泰興香荷芋”的出苗期、齊苗期、出苗率、成熟期等;在“泰興香荷芋”不同葉齡期(4葉期、10葉期、14葉期、16葉期)分別調查記錄根數(shù)、綠葉數(shù)、株高、假莖粗、綠葉重、單株葉面積、葉面積指數(shù)、地上部鮮重、地上部干重、10 cm×10 cm葉孔重等植株長勢指標;“泰興香荷芋”成熟后對子芋數(shù)和產(chǎn)量進行測定,并計算經(jīng)濟效益。
由表2可知,“泰興香荷芋”在播期相同的條件下,3個地膜覆蓋處理的出苗時間均明顯早于不覆膜(CK),其中,白色地膜處理的出苗時間最早,比CK早6 d;其次是黑色地膜處理,其出苗時間比CK早4 d;再次是銀灰地膜處理,其出苗時間比CK早3 d。3個地膜覆蓋處理的齊苗期比CK早6~8 d。出苗率則表現(xiàn)為白色地膜處理最高,為96%,比CK高4%;其次是銀灰地膜處理,比CK高3%。4個處理的成熟期為10月16日—28日,3個地膜覆蓋處理的成熟期均晚于CK,其中,銀灰地膜處理的成熟期最晚,白色地膜處理的成熟期早于黑色地膜處理。
表2 不同處理的“泰興香荷芋”出苗率及生育期比較
由表3可知,在“泰興香荷芋”4葉期,3個地膜覆蓋處理的植株長勢均比不覆膜(CK)好,且銀灰地膜和白色地膜處理的植株長勢比黑色地膜處理好,尤其是銀灰地膜處理,其在綠葉重、單株葉面積、葉面積指數(shù)、地上部鮮重、地上部干重等指標上均明顯優(yōu)于其他地膜覆蓋處理。
表3 不同處理的“泰興香荷芋”4葉期植株長勢比較 (5月30日調查)
由表4可知,在“泰興香荷芋”10葉期,3個地膜覆蓋處理的植株長勢均比不覆膜(CK)好,且銀灰地膜和黑色地膜處理的植株長勢比白色地膜處理好,其中,銀灰地膜處理的植株長勢雖然部分指標的增幅不太明顯,但其植株長勢相對其他地膜覆蓋處理仍有明顯優(yōu)勢。
表4 不同處理的“泰興香荷芋”10葉期植株長勢比較 (7月8日調查)
由表5可知,在“泰興香荷芋”14葉期,3個地膜覆蓋處理的植株長勢均比不覆膜(CK)好,但不同處理間各指標的差異已大大縮小,其中,CK和3個地膜覆蓋處理的根數(shù)、綠葉數(shù)等指標已較為接近。
表5 不同處理的“泰興香荷芋”14葉期植株長勢比較 (8月12日調查)
16葉期為本試驗期間“泰興香荷芋”的最后一葉,此時“泰興香荷芋”的球莖充實增重速度由快速變緩慢,如果植株過快衰老,則會對最終產(chǎn)量產(chǎn)生影響。由表6可知,在“泰興香荷芋”16葉期,4個處理的植株長勢均較14葉期明顯衰退,表現(xiàn)為根數(shù)、綠葉數(shù)明顯減少,綠葉重降低,葉面積指數(shù)回落,但3個地膜覆蓋處理的植株長勢仍均比不覆膜(CK)好,且銀灰地膜處理的植株長勢相對其他地膜覆蓋處理仍優(yōu)勢明顯。
表6 不同處理的“泰興香荷芋”16葉期植株長勢比較 (10月22日調查)
由表7可知,銀灰地膜處理的“泰興香荷芋”產(chǎn)量最高,每667 m2為1 458.73 kg,其次是黑色地膜處理,每667 m2產(chǎn)量為1 274.09 kg,再次是白色地膜處理,每667 m2產(chǎn)量為1 095.57 kg,分別較不覆膜(CK)對照增產(chǎn)36.32%、19.06%、2.38%。經(jīng)多重比較,銀灰地膜處理和黑色地膜處理較CK和白色地膜處理增產(chǎn)達極顯著水平,銀灰地膜處理較黑色地膜處理增產(chǎn)也達極顯著水平,白色地膜處理和CK間產(chǎn)量差異不顯著。
表7 不同處理的“泰興香荷芋”產(chǎn)量比較
由表8可知,3個地膜覆蓋處理的純收入均高于不覆膜(CK),每667 m2純收入較CK增加257.92~3 289.2元,其中以銀灰地膜處理的純收入最高。
表8 不同處理的“泰興香荷芋”經(jīng)濟效益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地膜覆蓋可有效促進“泰興香荷芋”的生長發(fā)育,其中,出苗時間以白色地膜處理較早,其次是黑色地膜處理,不覆蓋地膜對照的出苗時間較晚;植株長勢在不同葉齡期均以銀灰地膜覆蓋處理的表現(xiàn)較好,究其原因是銀灰地膜反光,提高了“泰興香荷芋”的光合作用,且能有效降低病蟲草害的發(fā)生;最終產(chǎn)量及純收入均以銀灰地膜處理最高。因此,在“泰興香荷芋”生產(chǎn)上覆蓋銀灰地膜具有極顯著的增產(chǎn)增收效果。
受天氣的影響和地理條件的限制,本試驗在8月出現(xiàn)了持續(xù)高溫干旱,這對“泰興香荷芋”的產(chǎn)量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其他天氣和地理條件下,銀灰地膜覆蓋的增產(chǎn)增效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