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娣
鎮(zhèn)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江蘇鎮(zhèn)江 212000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臨床常見的肺癌類型,占總患者人數(shù)的80%~85%,而非小細胞肺癌中常見組織學類型為肺腺癌與鱗癌。隨著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對肺癌診斷與治療技術均有了長足進步,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靶向藥物種類不斷增加,這表示對肺癌的治療已經(jīng)逐漸進入了精準醫(yī)學時代[1-2]。而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過程中,臨床研究表明靶向藥物的治療效果和肺癌的組織學類型存在密切關聯(lián),針對不同類型肺癌患者采用針對性更強的靶向藥物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故臨床應加強對肺癌組織學類型的鑒別[3-4]。甲狀腺轉錄因子(TTF)-1、細胞角蛋白7(CK7)、天門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均屬于臨床常用鑒別肺癌組織學類型的免疫標記物,為提高肺腺癌鑒別診斷的效果,考慮將其聯(lián)合應用[5]。基于此,該次研究以該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96例為對象,分析了TTF-1、CK7、Napsin A聯(lián)合檢測對診斷肺腺癌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非小細胞肺癌患者96例。納入標準:經(jīng)手術或穿刺活檢獲得明確病理診斷;近期未采用抗腫瘤治療;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臨床資料缺失者;近期采用其他方案治療者;不同意參與研究者。根據(jù)WHO肺腫瘤分類標準將該96例肺癌患者分為肺鱗癌組(n=50)與肺腺癌組(n=46)。肺鱗癌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7~81歲,平均(66.10±4.25)歲。 肺腺癌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49~83歲,平均(65.71±4.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獲取病理組織均進行TTF-1、CK7、Napsin A陽性表達情況的檢測,采用免疫組化SP法。采集標本組織,使用4%中性甲醛溶液進行固定,石蠟包埋,連續(xù)切片,厚度4μm。將切面放在68℃烤箱中進行烤片處理,時間1 h。以二甲苯、梯度乙醇脫蠟至水,以3%過氧化氫室溫環(huán)境下孵育10 min,對內(nèi)源性過氧化物酶滅活,再放到濃度為0.01 mmol/L枸櫞酸修復液(pH值為6.3)中煮沸,時間20 min,完成抗原修復。再分別滴入TTF-1、CK7、Napsin A一抗工作液,在4℃環(huán)境下孵育過夜。次日滴入生物素標記的兔抗山羊IgG二抗工作液,在37℃環(huán)境下孵育30 min,滴入辣根酶標記鏈霉卵白素工作也,37℃下孵育30 min。DAB顯色,以自來水流水沖洗,并以蘇木素進行復染,脫水透明后進行封片。以PBS替代一抗為陰性對照。對獲得樣本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病理科醫(yī)師獨立閱片后獲得結果,如結果統(tǒng)一則記錄,如不統(tǒng)一,由第3位高年資醫(yī)師判定并記錄結果。
①比較兩組患者TTF-1、CK7、Napsin A陽性表達率。其中TTF-1陽性染色定位區(qū)域為細胞核,CK7定位區(qū)域為細胞質(zhì)和細胞膜,Napsin A定位區(qū)域為細胞質(zhì)。采用高倍視野進行計數(shù),陽性細胞率在10%以上則為陽性表達。陽性細胞率計算方法為每視野中陽性細胞數(shù)/細胞總數(shù)的百分比。②比較TTF-1、CK7、Napsin A單獨檢驗與聯(lián)合檢驗的準確率、敏感性、特異性。聯(lián)合檢驗陽性判定標準為:至少兩項單獨檢測結果為陽性。聯(lián)合檢驗陰性判定標準為:至少兩項單獨檢測結果為陰性。③按照有無淋巴結轉移將患者分為有淋巴結轉移組與無淋巴結轉移組,分析兩組患者TTF-1、CK7、Napsin A聯(lián)合檢驗陽性率的差異。其中淋巴結轉移26例,無淋巴結轉移20例。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肺腺癌組TTF-1、CK7、Napsin A陽性表達率均高于肺鱗癌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檢驗指標陽性表達率比較[n(%)]
聯(lián)合檢驗準確率高于3項指標單獨檢驗;聯(lián)合檢驗敏感性高于Napsin A檢驗;聯(lián)合檢驗特異性高于TTF-1、CK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聯(lián)合檢驗敏感性與CK7、TTF-1比較,聯(lián)合檢驗特異性與Napsin 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單獨檢驗與聯(lián)合檢驗情況分析(%)
肺腺癌患者淋巴結轉移患者TTF-1、CK7、Napsin A均為陽性表達率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有無淋巴結轉移與聯(lián)合檢驗陽性率的關系[n(%)]
隨著對肺癌發(fā)生、進展研究的持續(xù)推進以及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分子靶向治療在肺癌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6]。近年來臨床研究指出,新型靶向藥物如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漸變淋巴瘤激酶抑制劑等用藥效果與腫瘤的病理類型存在一定關聯(lián)。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變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療的有效率接近100%,而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變率更高,故有必要強化對肺腺癌的鑒別,以便于臨床選擇更為精準的治療方案[7]。非小細胞肺癌中肺腺癌、肺鱗癌為主要病理類型,一般可利用光鏡進行形態(tài)特征判定,但低分化肺腺癌與肺鱗癌患者由于缺乏典型的形態(tài)特征,故鑒別難度較大,部分標本需要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技術進行鑒定[8-9]。但單種抗體在組織類型的鑒別上可靠性不強,故需要探討更為理想的組合檢驗手段。TTF-1、CK7、Napsin A均屬于臨床常用鑒別肺癌組織學類型的免疫標記物。其中TTF-1屬于核轉錄蛋白NKX2基因家族,相對分子質(zhì)量38 kDa,由常染色體14q13單一位點基因編碼產(chǎn)生,為肺、甲狀腺、間腦的早期發(fā)育中組織特異性轉錄因子,在肺腺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很高,約27%~100%,在肺鱗癌中陽性表達率很低[10-11]。CK7為低分子量Ⅱ型堿性細胞角蛋白,相對分值質(zhì)量54 kDa,在腺上皮、移行上皮中有廣泛表達,對肺腺癌的診斷敏感性高,但在肺鱗癌組織中也有30%~60%的陽性表達,故特異性不高[12-13]。Napsin A為1998年發(fā)現(xiàn)在肺、腎中有顯著表達蛋白酶,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38 kDa,正常情況下在Ⅱ型肺泡上皮細胞以及巨噬細胞中表達,而在肺腺癌組織中陽性表達高,在肺鱗癌組織中陽性表達率則很低[14-15]。
該次研究中,肺腺癌在進行免疫組化SP法檢驗后,肺腺癌組TTF-1、CK7、Napsin A陽性表達率分別為93.48%(43/46)、100.00%(46/46)、78.26%(36/46),高于鱗癌組(P<0.05),提示該3項指標在肺腺癌、肺鱗癌陽性表達率存在顯著差異,可作為鑒別診斷該兩種病理類型肺癌的指標。孫逸敏[16]研究中,肺腺癌患者TTF-1、CK7、Napsin A陽性表達率分別為93.3%、98.3%、95.0%,均高于鱗癌組(P<0.05),與該次研究一致,也驗證了該3項指標對診斷非小細胞肺癌的價值。在單獨檢驗與聯(lián)合檢驗情況的分析上,聯(lián)合檢驗準確率96.88%(93/96)高于3項指標單獨檢驗;聯(lián)合檢驗敏感性97.83%(45/46高于Napsin A檢驗;聯(lián)合檢驗特異性92.00%(46/50)高于TTF-1、CK7(P<0.05),且診斷準確性、特異性以及靈敏度均較高,提示聯(lián)合檢驗診斷效能理想。原因在于,由于3項指標靈敏度、特異度存在較大差異,為提高聯(lián)合診斷的價值,該研究選取了以兩項指標同時為陽性作為聯(lián)合檢測陽性的判斷標準,發(fā)揮出了其他指標的輔助鑒別作用。趙煥芬等[17]研究中,通過聯(lián)合檢驗發(fā)現(xiàn),TTF-1、CK7、Napsin A均為陽性時診斷肺腺癌的特異度為100%,而以至少一項為陽性為標準進行診斷時,可將特異性提高至100%,也佐證了該3項指標聯(lián)合檢驗的價值。肺腺癌患者淋巴結轉移患者聯(lián)合檢驗陽性率100.00%(26/26),高于未轉移組聯(lián)合檢驗陽性率50.00%(10/20)(χ2=16.611,P<0.05), 提示TTF-1、CK7、NapsinA均為陽性患者淋巴結轉移風險更高。王紅莉等[18]研究中,有淋巴結轉移者TTF-1、CK7陽性表達率為63.6%、68.2%,高于未轉移組(P<0.05),與該次研究一致,也佐證了該3項指標聯(lián)合檢驗對判定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的價值。
綜上所述,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采用TTF-1、CK7、NapsinA作為指標進行肺腺癌與肺鱗癌的鑒別診斷,通過其聯(lián)合應用,有利于提高診斷的特異性,且可將準確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也可輔助進行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的判斷,可為臨床診療提供一定依據(jù),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