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雁
(茂名市人民醫(yī)院 婦科,廣東 茂名 525000)
子宮脫垂主要是指子宮由正常位置沿著陰道下降,宮頸外口處于坐骨棘水平以下,嚴重者子宮完全脫出在陰道口以外[1]。一般會有陰道前壁和/或后壁膨出情況發(fā)生。陰道后壁同直腸以及膀胱相鄰,當子宮脫垂時,還會伴有直腸以及膀胱尿道膨出情況。任何年齡段女性均可發(fā)生,臨床常見于有一次或多次分娩史的絕經(jīng)后女性。子宮脫垂會對病患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疾病確診后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伴隨臨床對子宮脫垂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有研究指出[2],對子宮脫垂病患實施髂恥韌帶懸吊手術治療可獲得滿意效果。但是目前臨床在該方面尚未形成統(tǒng)一結論,一定程度上限制子宮脫垂治療效果的提升。為此,本次研究對實驗組病患采用髂恥韌帶懸吊手術治療,獲得良好的干預效果,現(xiàn)將研究相關內容闡明如下。
選擇本院收治的100 例子宮脫垂病患為研究樣本,其治療時間均在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采取隨機數(shù)字排列表法將其分成實驗組(50 例)以及常規(guī)組(50 例)。實驗組與常規(guī)組病患中,年齡平均值依次是(50.26±5.11)歲、(50.32±5.19)歲;妊娠次數(shù)平均值依次是(2.35±0.51)次、(2.30±0.46)次;分娩次數(shù)平均值依次是(1.36±0.21)次、(1.39±0.25)次;體質指數(shù)平均值依次是(22.75±1.35)kg/m2、(22.81±1.40)kg/m2;國際尿控協(xié)會盆腔器官脫垂量化分度(POP-Q)[3]例數(shù)依次是Ⅱ度47:48、Ⅲ度3:2;合并癥例數(shù)依次是腺肌癥4:5、卵巢囊腫2:1、子宮肌瘤10:11。在統(tǒng)計學軟件內分別錄入每組一般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P>0.05時,提示存在分組研究價值。納入標準:①全部病患經(jīng)臨床診斷均符合子宮脫垂診斷標準[4];②POP-Q分度提示病患在Ⅱ度及以上;③全部病患均無再次生育需求;④病患及其家屬享有知情同意權,在全面了解研究內容后表示自愿簽署相關文書。排除標準:①宮頸上皮內存在瘤變情況者;②機體肝腎功能有明顯障礙者;③存在手術禁忌證者[5];④機體凝血功能有嚴重障礙者;⑤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⑥病患存在明顯精神系統(tǒng)疾病,無法正常進行言語溝通者;⑦不愿意參加研究者。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1 手術前準備
全部病患在手術前三天均使用1:5000 的高錳酸鉀實施坐浴,每次時間是10~15min。在手術前48h指導病患進食流質飲食,手術前1 天傍晚后禁食,并口服腸道清潔劑開展腸道準備。在手術前夜實施清潔灌腸。手術前半小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1.2.2 手術措施
予以常規(guī)組病患腹腔鏡下腹壁懸吊手術治療,協(xié)助病患呈膀胱結石位,麻醉方式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guī)留置尿管。明確穿刺部位后建立二氧化碳氣腹。使用腹腔鏡充分暴露宮頸峽部前壁,在宮頸峽部正中放置聚丙烯不可吸收線懸吊,確保不可吸收線懸吊中心與宮頸峽部正中重疊,妥善固定不可吸收線懸吊。對于已經(jīng)將子宮切除的病患,在陰道頂端正中固定不可吸收線懸吊。經(jīng)腹膜穿刺孔放置分離鉗,并沿著腹膜外間隙到達宮頸峽部前壁,將同側不可吸收線懸吊遠端鉗夾到腹壁穿刺孔部位,對側采用相同方法處理。予以實驗組病患髂恥韌帶懸吊手術治療,措施有:當成功麻醉后,在病患臍下做一1cm 手術切口,放置氣腹針以及套管,隨后在臍下做一10mm 切口、左下腹做一10mm 切口,右下腹分別做兩個5mm 切口。協(xié)助病患呈頭低足高位,充分暴露盆腔手術視野。針對需要實施子宮切除治療的病患,首先開展子宮切除手術,之后轉為經(jīng)陰道手術;針對有陰道前壁膨出情況的病患,需首先實施陰道前壁修補,在陰道膀胱間隙注射無菌生理鹽水實施水分離。將穹窿部位手術切口向陰道外口方向縱向切開陰道前壁,要求到達尿道外口下方3cm處,使用分離剪分別向兩側分離膀胱同陰道前壁間隙,到達兩側壁,對分離創(chuàng)面實施有效止血。使用2-0可吸收線對膀胱后壁筋膜進行連續(xù)縫合,確保對盆底進行加固。游離陰道后壁3cm 左右,在陰道端縫合固定不可吸收線懸吊。使用2-0 可吸收線對陰道殘端和陰道前壁實施連續(xù)縫合。檢查盆腔創(chuàng)面情況,使用電凝進行充分止血。在臍外側韌帶同圓韌帶間,靠近圓韌帶開放側腹膜,疏松結締組織分離,充分暴露底部的髂恥韌帶。在等同于S2 水平置入不可吸收線懸吊,要求不可吸收線懸吊兩端呈無張力狀態(tài),并分別縫合固定在髂恥韌帶上。使用兩指感受宮頸外口或是陰道殘端部位,調整兩側不可吸收線懸吊懸吊張力,陰道殘端或是宮頸外口到處女膜距離是8cm 為最佳狀態(tài)。觀察手術視野內有無活動性出血,使用3-0 可吸收線對盆底和側壁腹膜實施連續(xù)縫合,不可裸露不可吸收線懸吊。檢查無出血情況后,結束手術。
①比較每組病患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②比較手術后6 個月時每組病患POP-Q 分度情況。③比較每組病患并發(fā)癥出現(xiàn)情況,主要并發(fā)癥有排便異常、排尿異常以及腹部牽拉痛。④分別在手術前以及手術后6 個月時使用盆底疾病生活質量影響量表(PFIQ-7)[6]對每組病患生活質量實施評估,該量表中7 項問題分別從膀胱、陰道以及腸道方面了解疾病對生活的影響程度。其中重度影響記作3 分,中度影響記作2 分,輕度影響記作1 分,不影響記作0 分。最終得分越低則表示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越小。比較每組病患手術前后PFIQ-7 得分。
在本次研究中,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 22.0 軟件開展計算,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表達,實施t檢測;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達,實施χ2檢測,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當檢測結果顯示P<0.05 時,表明數(shù)據(jù)存在研究價值。
兩組病患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常規(guī)組手術過程中出血量高于實驗組(P<0.05),見表1。
表1 每組病患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對比
手術后兩組病患POP-Q 分度情況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手術后每組病患POP-Q 分度情況對比 [n(%)]
常規(guī)組并發(fā)癥總出現(xiàn)率高于實驗組(P<0.05),見表3。
表3 每組病患并發(fā)癥總出現(xiàn)率對比 [n(%)]
手術前兩組病患PFIQ-7 得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手術后常規(guī)組病患PFIQ-7 得分高于實驗組,并且每組組內手術前PFIQ-7 得分均高于手術后(P<0.05),見表4。
表4 手術前后每組病患PFIQ-7 得分對比(分)
子宮脫垂屬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fā)生子宮脫垂的原因主要是盆腔筋膜、韌帶以及肌肉等薄弱、松弛,從而降低對子宮的支撐力量。而引起組織松弛薄弱的因素包含衰老以及創(chuàng)傷等。另外,子宮脫垂家族史以及多次陰道分娩史等也是引起子宮脫垂的高危因素。脫垂程度較輕者通常無明顯臨床表現(xiàn),而病情嚴重者可出現(xiàn)腰骶部酸痛或是有下墜感,同時有腫物從陰道脫出,還可伴有排尿、排便異常情況,對病患機體健康產生較大損傷,同時對其心理狀態(tài)也造成不利影響[7]。因此,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對改善疾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手術是臨床治療重度子宮脫垂的常用方式,但是傳統(tǒng)子宮切除手術會因術后陰道喪失支持韌帶組織而增加疾病復發(fā)率,另外還可發(fā)生陰道殘端脫垂情況,治療效果有限[8]。伴隨腹腔鏡在臨床的推廣使用,其在多種疾病治療中均發(fā)揮良好效果。因其對機體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因此在盆腔功能障礙性疾病中發(fā)揮良好干預效果。在蘆珍珍等[9]的研究中,盆腔脫垂病患實施腹腔鏡下髂恥韌帶懸吊手術治療,干預后病患PFIQ-7 得分是(9.79±5.45)分,因此其認為盆腔脫垂病患采用上述方式治療,可改善病患生活質量。本次研究中,在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方面,實驗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總出現(xiàn)率是2.00%,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的14.00%(P<0.05)。手術后實驗組PFIQ-7 得分是(16.20±3.25)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的(25.98±5.11)分。分析結果可知,在腹腔鏡下實施腹壁懸吊手術治療,能夠將子宮體或是陰道殘端懸吊在腹直肌筋膜下,手術視野清晰,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能夠維持子宮前傾、前屈位置,并且操作方法簡單,容易掌握。而腹腔鏡下髂恥韌帶懸吊手術則是將組織固定在髂恥韌帶上,進而重建陰道生理軸向。髂恥韌帶強度較高,同時解剖位置表淺,暴露明顯,能夠為固定補片提供良好部位,另外在韌帶外側存在較大空間,有利于骨盆底重建[10]。腹腔鏡髂恥韌帶懸吊手術是在二維空間平面開展手術,因此對手術技術有較高要求。在手術分離髂恥韌帶過程中,其外側有髂外動靜脈,并且髂恥韌帶緊貼恥骨,增加縫合難度,因此在縫針時角度不可過大,可平行髂恥韌帶走向,緊貼恥骨表面實施縫合,盡可能全層穿透,而縫線在緊靠髂恥韌帶部位進行打結[11]。手術后病患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并發(fā)癥少,有利于其機體快速康復,因此其生活質量水平也有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盆底功能障礙疾病采用腹腔鏡下髂恥韌帶懸吊手術治療,可減少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能夠顯著提升病患生活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