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需要我,我去”有人問他:“您為國家做了這么多,留給自己的是什么呢?”他回答:“留給自己的就是樂趣呀,做事的樂趣!”
彭桓武(1915-2007),湖北麻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理論物理學、核物理理論、中子物理理論以及核爆炸理論奠基人之一。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彭桓武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華大學,開啟了紅旗下的科研和育人生涯。多年以后,有人問彭桓武:“當年您已在英國學術(shù)界有了極高的聲譽與地位,為何還要選擇回國?”彭桓武回答:“你應該問為什么不回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在給愛因斯坦的信中,玻恩多次盛贊這名得意門生:“中國人彭桓武尤其聰明、能干”
1931年9月,16歲的彭桓武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與王竹溪、林家翹、楊振寧一起被譽為“清華四杰”。1935年夏,彭桓武考上了物理學家周培源教授的研究生?!氨R溝橋事變”后,他來不及完成畢業(yè)論文,就南下云南大學任教。
1938年,彭桓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生,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投師于德國理論物理學家、世界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馬克斯·玻恩門下。玻恩和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著30多年的友誼,而彭桓武是玻恩的第一個中國學生。在給愛因斯坦的信中,玻恩多次盛贊這名得意門生:“中國人彭桓武尤其聰明、能干。他總是懂得比別人多,懂得比別人快。”“似乎他無所不懂,甚至反過來教我?!薄八肋h朝氣蓬勃,樂觀向上。”1940年,彭桓武獲得了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
1941年,彭桓武決定回國。當時的歐洲籠罩在戰(zhàn)爭風云下,直通亞洲的水路被封鎖,他計劃從大西洋經(jīng)美國過太平洋回國,甚至還學習游泳以備在大西洋中自救。但簽證申請表中眾多的條款對弱國所顯現(xiàn)出的鄙視和侮辱,讓他毅然拒絕簽字,因此回國受阻。
同年,經(jīng)玻恩推薦,彭桓武前往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學家埃爾溫·薛定諤領(lǐng)導的理論物理所工作。
不久,他幫助量子化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海特勒進行介子理論方面的研究,并于1941年至1943年間和海特勒、哈密頓合作發(fā)表了以三人姓氏開頭字母命名的HHP理論,首次解釋了宇宙線的能量頒布和空間分布。1945年,他與玻恩合作,共同獲得愛丁堡皇家學會麥克杜格爾-布里斯班獎。同年夏,他獲得愛丁堡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彭桓武打算經(jīng)歐洲大陸穿越西伯利亞回國。不久英蘇關(guān)系瓦解,回國夢又一次破滅。1947年,他終于克服重重困難,登上一艘由倫敦到香港的運兵船回國。
1947年底,在英國留學9年的彭桓武回到祖國。數(shù)十年后,有記者問彭桓武當時為什么選擇回國,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應該問的是一些人為什么不回國?;貒恍枰碛桑换貒判枰碛?!學成歸國是每一個海外學子應該做的,學成而不回國報效國家,才需要說說為什么不回來!”此中真意,正如彭桓武的學生周光召所說:“彭先生的最大特點就是有一顆赤子之心。”
1948年,在薛定諤和海特勒的強烈推薦下,彭桓武當選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這一消息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后他才知曉。
“總得有人來干這項工作,國家需要我,我去”
1949年的中國,改天換地,在磨難與動蕩中生存的科學家,終于迎來了揚眉吐氣的時刻。
一天,錢三強找到彭桓武,并告訴他一個好消息:“中央準備成立一個人民的科學院,如果我的意見被采納,就能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p>
“建立我們自己的物理研究所!這一回,咱們終于可以大干一場了!”彭桓武興奮極了,他感到自己終于可以施展抱負了。
錢三強與彭桓武是清華大學只差一級的校友,1939年結(jié)識于歐洲。彭桓武1947年回國前曾去巴黎看望錢三強、何澤慧夫婦。二人約定待錢三強回國后“一塊兒好好干”。
近代物理所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為了開展工作,錢三強動員所里科學家去廢品站撿一些可用作研究的零件。彭桓武積極響應號召,有一次在天橋廢品站尋找廢品,竟被公安人員懷疑為小偷或者破壞分子而帶到派出所盤問。
就這樣,在戰(zhàn)火的廢墟之上,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國立研究所建立了。1952年4月,彭桓武出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而后又歷任二機部九所副所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
1961年4月的一天,錢三強找到彭桓武說:“中央決定派最好的科學家加強尖端項目的攻關(guān),決定調(diào)你去核武器研究所頂替蘇聯(lián)專家的工作,有困難嗎?”彭桓武回答:“沒有?!卞X三強又說:“這些年,你本可以在你熟悉的領(lǐng)域里有所建樹,可是……”彭桓武打斷錢三強的話,說:“三強,總得有人來干這項工作,國家需要我,我去。”
走進核武器研究所,彭桓武才知道王淦昌也調(diào)來了,同期報到的還有郭永懷。他們?nèi)伺c前期到這里開展工作的朱光亞被中央任命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
當時,正值原子彈設計的探索階段,唯一可參考的資料就是一個蘇聯(lián)專家口頭講述的原子彈教學模型。作為核武器理論設計的領(lǐng)頭人,彭桓武面臨著選擇:他可以把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當成是一項簡單的工程設計,照抄蘇聯(lián)人給的模型交上去,爆炸成功了就算交差;他亦可以將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當成是一項科學研究工作來做,徹底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原理、物理規(guī)律。作為具有極高學術(shù)造詣和科學精神的物理學家,彭桓武選擇了后者?!爸淙欢抑渌匀?。”九所的科研工作,就是在彭桓武這樣的學術(shù)思想指導下起步的。
彭桓武把原子彈的爆炸過程分成若干重要方面,自己又計算又推導方程,然后給年輕人講課。他運用強有力的理論手段把復雜的方程組進行簡化,完成了原子彈反應過程的粗估計算,提出了決定各反應過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為掌握原子彈反應的基本規(guī)律與物理圖像起了重要作用。之后,他又親自領(lǐng)導,精心組織,經(jīng)過反復論證,引導原子彈理論設計從迷霧中走了出來。1962年9月,原子彈理論方案終于誕生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羅布泊一片歡騰。望著光芒四射、騰空而起的蘑菇云,彭桓武眼底酸澀。
當原子彈理論方案誕生之后,彭桓武又率領(lǐng)他的隊伍攻向新的課題——氫彈。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不可比擬的。有人形象地比喻道:原子彈只是氫彈的火柴頭。而通向氫彈的道路更是充滿了荊棘。
在彭桓武、朱光亞主持下,鄧稼先、周光召組織科技人員制定了關(guān)于突破氫彈原理的工作大綱。彭桓武安排理論部的三位副主任分別帶隊,展開多路探索。一番苦干之后,一道道難關(guān)被攻克,一個個秘密被揭開,新的理論方案誕生了,為我國第一顆氫彈的爆炸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彭桓武等科學家不斷鉆研創(chuàng)新的推動下,就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兩年零八個月后,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
彭桓武1947年回國后,曾相繼在云南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培養(yǎng)了周光召、黃祖洽等一批優(yōu)秀的物理學家。
完成核武器理論研制后,彭桓武認為已經(jīng)完成中國年輕一代核物理工作者的培養(yǎng)任務和使命,便主動申請回到理論物理研究工作。
1972年,他回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彭桓武擔任所長。在理論物理所各項工作步入正軌之后,彭桓武向中科院遞交了辭呈。這是他在建所之初就許下的約定:理論物理所所長“輪流坐莊”,廢除終身制,任期為兩年。
卸任后,彭桓武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凝聚態(tài)物理上,倡議并推動成立了統(tǒng)計物理與凝聚態(tài)理論學術(shù)小組。兩年后,彭桓武再次主動“下崗”,把組長的位置讓給了別人。
“不斷地開辟新的方向,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工作,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同時為了加強我國的理論物理,不惜花費精力進行了許多組織和研究工作,而在工作有了基礎后,總是悄然引退,把領(lǐng)導職務逐個地移交給更年輕的科學家?!敝锌圃涸菏奎S祖洽說:“這就是彭桓武先生獻身集體科學事業(yè)的一貫作風?!?/p>
1984年,以彭桓武為首的10位科學家獲得了“原子彈、氫彈研究中的數(shù)學物理問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按國家規(guī)定,這項一等獎的唯一一枚獎章應授予名單中的第一位獲獎者。可當九所的同志把獎章送去時,彭桓武堅決謝絕,并且說:“這是集體的功勛,不應由我一個人獨享?!彼埲税血務路旁谘芯克八徒o所有為這項事業(yè)貢獻過力量的人們吧”。隨即,他提筆寫下了14個字:“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此后每當有人提起他在核武器研究中的貢獻,或者媒體采訪時,他都會正色道,“都是大家干出來的”。
與彭桓武訂交半個多世紀的摯友錢三強多次感嘆:“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許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p>
在彭桓武眼中,永遠都沒有個人名利,只有國家與集體。1995年,第二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shù)成就獎”將科技成就獎頒給了彭桓武,獎金100萬元港幣。他把全部獎金贈給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研發(fā)、身體受過傷害或生活困難的默默無聞的30多位同事。
“科學家最高的追求也無非就是工作”
彭桓武晚年的生活越過越簡單,他不斷辭去各種職務、獎勵、榮譽和頭銜。他的一大業(yè)余愛好就是到樓下看別人下棋,他更喜歡的是去香山,因為那里曾留下了他和夫人劉秉嫻攜手同游的美好回憶。彭桓武43歲結(jié)婚,他62歲那年,夫人撒手人寰,他悲慟不已,在床上躺了七天七夜。
彭桓武年近九旬時,有人問他:“您為國家做了這么多,留給自己的是什么呢?”
“留給自己的就是樂趣呀,做事的樂趣!”
“您最終追求的是什么?”
“追求什么?科學家最高的追求也無非就是工作?!?/p>
在1998年出版的《理論物理基礎》一書中,彭桓武向他在清華大學求學時的導師周培源教授交了一份沉甸甸的“作業(yè)”?!斑@是在還債?!彼f,“做周培源先生的研究生時沒有發(fā)表過廣義相對論的論文,欠了周老的債?!蹦嵌螘r間,大家總能看到彭桓武在伏案工作,旁邊擺著一大摞寫滿公式的算稿,甚至生病住院時也帶著,以便隨時進行推演。鍥而不舍地工作三年后,彭桓武終于發(fā)表了題為《光發(fā)射和傳播中的引力效應》的研究論文,并把基本結(jié)果寫進了《理論物理基礎》,獻給自己的老師周培源,實現(xiàn)了“還債”的諾言。
2004年,他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報告的《廣義相對論與狄拉克大數(shù)論假設的統(tǒng)一》論文發(fā)表在《理論物理通訊》雜志上,并提出了可能在宇宙學方面具有深遠意義的設想。
2005年6月3日,在彭桓武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上,他又作了《廣義相對論——一個富于刺激性的理論》的學術(shù)報告,所涉內(nèi)容仍然是當時物理界的最前沿。那時他已90歲了。他自己卻覺得“成果微不足計,能保持腦力勞動者的本色便如愿矣”。
在他的書桌上,總是一摞物理學術(shù)著作,一本攤開的英文詞典,和數(shù)頁寫了一半的草稿紙。他家的每間屋子都有床,以便隨時工作累了就稍微躺會兒。而家中浩如瀚海的書籍他也常常查閱,需要任何一本資料,他熟悉得可以馬上把它挑出來。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朱光亞曾這樣評價彭桓武:“先生有許多寶貴的學術(shù)思想……他非常注重理論與實驗的結(jié)合,強調(diào)理論要解決實際問題;他一貫倡導學術(shù)民主,充分調(diào)動大家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他一直堅持開拓創(chuàng)新,到晚年仍不斷開創(chuàng)新領(lǐng)域。他是一位忠誠的愛國者,是一位德高望重、求真務實、思想深遠的長者?!?/p>
2006年,國家將中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的、國際永久編號為第4879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彭桓武星”。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辭世。他的遺體器官捐獻給了醫(yī)院進行醫(yī)學研究,并將畢生的工資積蓄近50萬元捐贈給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人們說,他什么都沒有帶走。但他為自己深愛的祖國,為自己傾心的科學事業(yè),留下了太多寶貴的財富,歷久彌篤。
(責編/黃夢怡 責校/王蘭馨、李希萌 來源/《“兩彈”元勛彭桓武的傳奇故事》,劉超/文,《北廣人物》2016年第8期;《彭桓武:“培養(yǎng)物理學家的物理學家”》,何歡/文,《光明日報》2007年11月21日;《百年彭桓武:“默默無聞”的大師》,佚名/文,《中國科學報》2015年10月8日;《彭桓武:物理天工總是鮮》,莊辭、劉金巖/文,《光明日報》2020年4月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