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星
(凌云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94)
對于將LED 做為主發(fā)光元件的工業(yè)光源來說,其壽命主要取決于LED 的壽命。 而LED 的壽命又與其本身的溫度關系最為緊密。 以某品牌LED 為例,同一LED 顆粒,低溫環(huán)境與高溫環(huán)境對比,壽命可以有近20 倍的差距。 所以,如果想最大限度延長光源的壽命,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對LED 顆粒進行最大限度的散熱,使得光源顆粒的溫度達到理想溫度以下, 將是獲得理想壽命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本文以某公司的線性光源為例,介紹了一種通過熱仿真進行光源散熱設計的方法。
某公司線性光源外形、截面形狀、模組板形式見圖1。
圖1 光源信息
光源由LED 顆粒、模組板、散熱片、風扇及外圍結構件組成。
LED 顆粒產(chǎn)生的熱量主要經(jīng)由模組板、散熱硅脂、散熱片傳導出來, 然后經(jīng)過空氣與散熱片對流將熱量帶走,繼而降低顆粒溫度。為了加大散熱片與周圍空氣的熱量交換,在散熱片中加入高轉速、大風壓的直流風扇,幫助散熱。
顆粒發(fā)出來的熱,主要經(jīng)過傳導、對流、輻射三種熱傳輸方式傳送到空氣中。
LED 的核心是PN 結,將PN 結經(jīng)由高溫環(huán)氧樹脂和基板封裝在一起, 就是我們看到的LED 顆粒,見圖2。
圖2 LED 顆粒
由于高溫環(huán)氧樹脂的熱阻較大,PN 結發(fā)出的熱量主要通過基板與模組板焊接或者粘接接觸將熱量傳導出來,見圖3。
圖3 傳熱路徑
式中:R—熱阻K/W(實際結構的導熱熱阻);P熱—熱功率W(實際熱源的熱功率,也稱為熱流密度),一般P熱=P×a(P—電子元件的功率;a—對應的發(fā)熱率)
ΔT(℃或者K): ΔT=T2-T1(T2熱端溫度,T1冷端溫度)
即可得到系統(tǒng)兩端的溫度差ΔT。 假如系統(tǒng)末端溫度T1已知,則顆粒處的溫度T2可以通過計算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 此處的T1指的是僅有熱傳導一種傳熱方式,不考慮熱輻射、熱對流的前提下,系統(tǒng)冷端的溫度,如果在室內條件下做實驗, 手摸到的系統(tǒng)末端的溫度是三種傳熱方式綜合作用下的溫度T1′, T1′<T1。 一定程度上來講,T1只存在于理論計算中,幾乎無法通過實驗獲得。
式 中:Q—對 流 換 熱 量 (W);hc—對 流 換 熱 系 數(shù)[W/(m2·℃)];A—有效對流換熱面積 (m2);ΔT—換熱表面與流體溫差(℃)。 L—特征尺寸(m);λ—流體導熱系數(shù)[W/(m·K)];u—流體的平均流速 (m/s);d—是流束的特征尺寸(m);υ—是工作狀態(tài)下流體的運動粘度(m2/s)。
由于LED 顆粒的面積非常小,顆粒與周圍環(huán)境的溫差并不大,由輻射換熱量公式[2]
式中:Q—輻射換熱量(W);ε—散熱表面輻射率(介于0和1 之間)[W/(m2·℃)];σ—斯蒂芬-玻爾茲曼常數(shù)(黑體的輻射常數(shù)),5.67×10-8(W/m2K4);A—輻射表面積(m2);T1—物體有效輻射表面的溫度(K);T2—物體所在的空間溫度(K)。
可知,在LED 顆粒允許的工作溫度范圍內,輻射換熱量大約也只有0.01W~0.015W 左右, 在工程應用中,可以忽略不計。
由2.1~2.3 節(jié)分析可知,通過手工計算的方式可以進行熱設計,但是依據(jù)各自公式計算出的結果具有片面性,整合各個傳熱方式的計算結果過程繁瑣且會有較大偏差,對設計的指導性較差。如果更改散熱通路上的某個環(huán)節(jié)的材料、形式等,整個計算需要重新進行。 所以基于手工計算實現(xiàn)光源的熱設計是低效且難以完成的。
所有的熱仿真軟件本身是將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的計算公式優(yōu)化整合, 最終以軟件的界面呈現(xiàn)在使用者的面前,背后其實都是公式的計算。軟件將影響散熱的各個參數(shù)接口預留給設計者, 設計者只要根據(jù)實際條件輸入相應的參數(shù),即可將繁雜的計算交給軟件完成,并且由于在功能上,軟件集成了常用的材料、風扇、散熱片、散熱硅脂、電氣元件等信息,大大減少了設計時間,為短時間內獲得理想的散熱設計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根據(jù)實際條件對諸如仿真方式、流體屬性、環(huán)境溫度、氣壓、流體特性、重力方向等系統(tǒng)參數(shù)進行特定設置,見圖4。
圖4 特定設置
第二,將已有模型通過插件導入到軟件里并進行簡化。從散熱的角度上來說,光源本身的一些螺釘孔、倒角、圓角等結構特征對散熱的結果幾乎沒有影響,在模型簡化時,會將其去除掉。LED 顆粒的圓弧外形將被簡化為正方形以簡化計算,以最大限度降低計算難度,防止計算失敗,見圖5。
圖5 簡化結構圖
第三,整理模型特征樹并對模型內各個實體添加材料屬性、實際熱功率賦值等操作。值得注意的是,軟件只能識別導入模型的幾何信息,沒有任何其它屬性, 設計者需要對每一個幾何體進行屬性賦值,見圖6。
圖6 特征屬性賦值
第四, 添加風扇等冷卻結構, 盡可能將風扇實際特性曲線編制到軟件中,如圖7所示。參數(shù)曲線越接近實際曲線,仿真的結果就會越接近實際值。
第五,計算、分析、查看結果,如圖7 所示。 由仿真結果可知,光源顆粒最高溫度為47.4℃。
圖7 風量風壓曲線
圖8 傳真結果
圖9 光源實測位置圖
由表1 可見, 在初始條件及相關約束條件給定正確的前提下,仿真結果與實測結果基本完全吻合。
表1 顆粒溫度實測、仿真結果對比表
有正確的仿真結果作為設計依據(jù), 設計者可以自由的對光源進行諸如材料屬性、光源外形、散熱形式、風扇數(shù)量和型號等諸多設計元素進行自由調整, 然后通過仿真結果觀察散熱效果,大大提高了熱設計的效率,熱設計的時間可以縮短至少80%以上, 且較手工計算結果的可靠性提升至少提升300%。設計者可以通過熱仿真更準確的把握光源的技術指標、壽命指標,從而更好的管控光源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