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援軍
在我收藏的上千件有關抗美援朝專題的書報刊藏品中,令我視為珍品的是,刊有大文豪巴金先生專訪文章“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的《新湖南報》,1952年4月23日第972號第4版,那時還是右起文豎排版的格式。與此同時,我還珍藏著刊登此文的《川西日報》(總第831期)。1952年3月,寫過《激流》三部曲的著名作家巴金,帶領一個創(chuàng)作組到朝鮮戰(zhàn)場采訪。3月22日,巴金和17位文藝工作者一起,與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見面。會見中,彭德懷司令員以他的樸實和氣度,吸引了從國內(nèi)去的文藝工作者,48歲的巴金在25日晚上,滿懷激情,用了三個多小時,一氣呵成此文。
我為什么如此看中這篇文章?這不僅僅因為文章描寫的主人公彭德懷與我同姓,我為這位橫刀立馬的大英雄編輯了《彭德懷元帥史料集》,而且是因為這篇寫抗美援朝的戰(zhàn)地通訊出自大文豪巴金之手,樸實的文筆與感人的內(nèi)容,可與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媲美。此外,這篇文章的背后還有一段有關于“不敢當”的故事。
文章從會見前大家的緊張心態(tài),到會見中的自然融合,記述了彭德懷司令員威嚴樸實的形象;通過對彭德懷談話的記錄,表現(xiàn)出一個志愿軍主帥對朝鮮戰(zhàn)事的把握和勝利的信念。文章寫成的第二天,巴金又參加了志愿軍司令部歡迎“細菌戰(zhàn)調(diào)查團”的大會。在會上,彭德懷司令員又作了一個多小時的講話。晚上回去后,巴金又根據(jù)聽講話的心得對原文作了補充。第二天他把文章交給同行者傳閱。參考大家意見略加修改后,便將文章交給了新華社的編輯。就在文章交出的第二天,巴金收到彭德懷寫來的一封信。原來,彭德懷在看到新華社轉(zhuǎn)交他審閱的巴金文章原稿后,彭德懷覺得把他寫得太“大”了,并且具體標出其中一句,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
?中國青年出版社《保衛(wèi)和平的人們》
彭德懷來信寫道:“巴金同志:‘像長者對子弟講話一句改為‘像和睦家庭中親人談話似的。我很希望這樣改一下,不知允許否?其次,我是一個很渺小的人,把我寫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至以? 同志之禮!? 彭德懷? 三月二十八日”接到彭德懷司令員這封商量信函,巴金立即將文字改了過來。文章原文是:“他(彭司令員)拿大手抓住椅背,右手按住桌沿,像長者對子弟講話似的對我從容地談起來?!毙薷暮筮@句話就成了:“像和睦家庭中的親人談話似的對我們從容地談起來?!?/p>
百歲文壇巨匠巴金描寫抗美援朝題材的作品何止上述一篇,而是鐘情于此道的多產(chǎn)作家。1952年初,全國文聯(lián)安排巴金率領一個由17人組成的訪問團前往朝鮮前線。訪問團在朝鮮停留了七八個月。其間,巴金曾到過平壤、開城,但更多的時間是在戰(zhàn)場上與指戰(zhàn)員們一起生活。如1952年6月,他到達駐扎在板門店附近的63軍566團,當年10月13日回國。
到1953年9月,上海開明書店便出版了巴金著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這部集子包括小說四篇、散文一篇:寄朝鮮某地、堅強戰(zhàn)士、一個偵察員的故事、黃文元同志、愛的故事以及后記。巴金用熱情的文筆寫出志愿軍戰(zhàn)士的英雄形象,把志愿軍戰(zhàn)士爬冰臥雪、英勇戰(zhàn)斗的感人事跡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他們對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充滿了熱愛。文中有負傷六處、爬行十天九夜回到自己部隊的鋼鐵戰(zhàn)士,有冒著敵人炮火游過砂川河的偵察員,有為祖國獻出一切的烈士,“一人吃苦,萬人享?!钡膫ゴ蟊ж撔纬梢环鶋衙赖漠嬀怼4藭鳛椤靶挛膶W叢刊”之一由中國圖書發(fā)行公司總經(jīng)售后,時隔半年即再版,印數(shù)達7萬冊。之后,《英雄的故事》又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于1956年6月印行新1版,在全國影響很大。
1953年7月27日,當中國杰出的現(xiàn)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巴金得知《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在板門店簽字時,他再次向組織請纓入朝深入采訪,以補充創(chuàng)作素材。當年8月中旬,巴金未及參加即將召開的全國二屆文代會,他就搭乘軍郵車二次入朝,趕到志愿軍西線部隊,再次體驗那種激情燃燒的生活,長達5個多月。他在信中告訴妻子蕭珊:“至于別人的毀譽我是不在乎的。但要寫出一部像樣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忙對我創(chuàng)作沒有妨礙……我要回國以后才能考慮創(chuàng)作計劃,我還想在上海仔細讀兩本蘇聯(lián)戰(zhàn)爭小說,看別人怎樣寫戰(zhàn)爭,好好學習一下,再回到自己身上,看自己是否能寫……”
巴金第二次赴朝的直接成果是,1954年11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抗美援朝散文集《保衛(wèi)和平的人們》,收輯入朝散記、忘不了的仇恨、呂玉久和張明祿的事情、魏連長和他的連隊、一個連隊的生活、范國金與何全德、記栗學福同志等多篇紀實,并且書前有代序衷心的祝賀,書尾有后記。此書參與編輯的是解放軍文藝叢書編輯部,首印5萬冊,全國新華書店發(fā)行,很快售罄。
巴金兩赴朝鮮,足跡遍及平壤、開城中立區(qū)和前沿陣地坑道等處,積累了大量一手材料。他除寫上至彭德懷司令員、下至鋼鐵戰(zhàn)士張渭良等大量通訊報道外,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為經(jīng)典電影《英雄兒女》奠基,成為文壇佳話。1961年6月,巴金應《上海文學》約稿,7月20日完成3萬字的《團圓》,《上海文學》1961年第8期發(fā)表后反響十分熱烈,并引起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夏衍的關注。夏衍閱后即指示中央電影局,把《團圓》列入1963年的拍攝計劃。劇本完成后征求巴金的意見,巴金很快回話:“沒有意見,同意拍電影!” 巴金特別滿意電影劇本中王成形象的深入創(chuàng)作,覺得非常符合他的心意。1964年,改編自《團圓》的電影《英雄兒女》上演,馬上引來好評如潮,很快風靡大江南北。后來巴金的老友蕭乾稱贊這部電影的四個字非常有代表性:“撼人心魄”。周恩來總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觀看了這部電影并說道:“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巴金帶了個頭,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寫出《英雄兒女》那樣好的作品。”
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巴金從1960年10月到1961年9月間,寫出了篇幅更大的中篇小說《三同志》初稿,共計26章加“尾聲”。正文寫1952年春到10月在朝鮮的戰(zhàn)事,“尾聲”寫1958年3月志愿軍首批歸國部隊返回祖國。之后從1963年起到1965年,他每年都要大改一兩次這部作品,巴金決心把它修改成真正感人的東西。
編輯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