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的大象群
要說5月有什么動物“火爆”全網,給要過“六一”的小朋友們帶來巨大驚喜,肯定莫過于15頭大象了!
在云南,由15頭亞洲象組成的遷徙大軍,沿云南普洱墨江→玉溪元江→紅河州石屏→玉溪市峨山縣的路線,走了一個多月,仍然沒有停下腳步,一路向北行軍……
難怪有人“調侃”,它們這是要趕去參加2021年10月將在昆明召開的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呢!
其實,廣袤的中國北方原本是大象的家。
大象代表著善良敦厚,亞洲象在大象中體形雖然較小,但是非常聰明而且溫順。然而這些溫順的大象,歷史上曾是戰(zhàn)無不勝的戰(zhàn)爭利器。相比于更加兇猛的非洲象,亞洲象更溫順、更容易被馴服,因此只有亞洲象才被用來作為“戰(zhàn)象”。在冷兵器時代,一頭巨大的大象沖向敵陣,會給敵人帶來巨大的沖擊和震撼。
中國是最早使用亞洲象的國家,早在周成王時代,商朝的遺民反叛時就大量使用了大象。而春秋時期,吳國攻打楚國的時候,楚國人使用“火象陣”給吳國造成了巨大的傷亡。盡管大象作為戰(zhàn)爭武器,在印度等地區(qū)一直被用到了近代,但是在中國,大象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卻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為什么大象在中國沒能繼續(xù)發(fā)揮戰(zhàn)爭用途呢?這和中國古代的氣候演變有關。早在夏商朝,黃河流域的氣候十分濕潤溫暖,當時的黃河流域在冬天甚至不會下雪,大象、犀牛等現在只能在云南、東南亞才能見到的動物都可以在河南這些地方安然過冬。當時的中原地區(qū)有著大量的亞洲象在這里繁衍生息,中原軍隊也就有了足夠多的戰(zhàn)象來源。
然而到了商朝末期,中原地區(qū)的溫度就逐漸開始變冷了,大象、犀牛這些害怕寒冷的動物已經不能忍受黃河流域的氣溫。到了戰(zhàn)國時期,中原的野象雖然還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是非常罕見了,所以《韓非子》曾經記錄到“人希見生象也”。我們在《宋史》里還能看到,公元962年大象出現于湖北省黃陂區(qū)一帶。
隨著南方人口增多,人類的居住地將大象的棲息地逐漸占領,大象的種群也隨之萎縮至兩廣地區(qū),并且最終在清朝徹底滅絕。
現在云南的大象其實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象,而是發(fā)源于東南亞的亞洲象。目前西雙版納保護區(qū)里的亞洲象僅存200~300頭。這一次北上的15只野生象就是它們中的一個“家族”。
大象的專屬標配:鼻子
大象超強的鼻子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它沒有骨頭,只有肌肉、神經、血管、組織和皮膚,大概有15萬個肌肉群,那是人類全身肌肉群的200倍(人類大約有640~850個)。
大象的鼻子有千萬根神經末梢,鼻端生有一個或兩個手指般的突起物,有舌頭嘗味和鼻子嗅氣味的兩種功能。
象鼻既靈活又有力;鼻子末端的指狀突如同手指,能做精細的動作,撿拾一顆花生那么大的物品。鼻尖附近長有靈敏的觸毛,使大象不用眼睛,就能準確用鼻子摸索。大象用鼻子吸水時,鼻腔后部由軟骨暫時封閉起來,因此,不會嗆到水。
大象擁有超強的嗅覺能力,它們能隔著冰找到食物,能夠聞到100米外的爆炸物氣味,比人類強2.8萬倍。南非的安哥拉內戰(zhàn)后遺留下許多地雷,跟蹤大象的動物學家驚訝地發(fā)現,大象能夠從容走過雷區(qū)。如此強大的嗅覺能力自然可以幫助大象輕易找到水源和食物,也能尋找到象群的氣味。
所以那頭喝醉的小象在因為醉酒脫離了象群的隊伍的時候,還一直不著急,到處玩耍,除了孩子心性之外,能夠精確地找到象群,也是原因之一。
象的睡眠
非洲草原象是睡眠最少的哺乳動物,平均每天只睡兩個小時,而我們一般要睡七八個小時,小朋友們甚至要有9~10個小時的睡眠。如果大象一動不動,包括耳朵、鼻子、尾巴都不再擺動長達5分鐘以上的話,那么它一定是在睡覺。很多年幼或者年輕的大象也會躺下睡覺。
神奇的象腳
大象原來還穿著“高跟鞋”,而這個鞋實際上就是它們的脂肪。雖然我們看到的大象是平腳底,但在內部,大象的腳掌和腳趾是抬起來的,就像穿著高跟鞋一般。
大象,有你想象不到的智慧!
大象有非常強的辨別能力,它們的耳朵能夠感知到50千米以外的天氣變化,能預測暴風雨,能夠準確地找到水源,甚至是地下水源,大象嗅覺的敏銳性是狗的2倍。
而大象擁有非常強的記憶能力,能夠識別大量的氣味,甚至能夠分辨出哪些村子對它們是友好的,哪些村子對它們是不友好的。
大象,是一種高智商的群居動物,壽命跟人差不多,能夠活70歲左右,它們是母系社會,頭象是一頭強壯的雌象,年長的雌象會教雄象如何找路,如何尋找食物,甚至如何處理各種情緒。雌象不僅會照顧自己的孩子,還會照顧別的象的孩子。大象群就像一個大家庭,就算分開以后,久別重逢,也還會互相認識。
大象的性格,是隨母親或外婆的,如果說母親或外婆性格是很溫和的,那么小象長大以后,性格也會比較溫和,相反,就暴躁。
大象,還是一種能夠理解死亡的動物,它們會埋葬死去的大象,會理解相互的情緒并進行安撫。
世界大象日
世界大象日于2012年設立,呼吁人們關注身處迫切困境的非洲象和亞洲象,每年的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
現存3種大象,它們均隸屬于長鼻目。
亞洲象和非洲象有哪些區(qū)別呢?一般來說,非洲象身體更高,腿更長,而亞洲象比較矮,腿短,顯得敦實;非洲象耳朵巨大,形狀酷似非洲大陸的地圖形狀,而亞洲象的耳朵較圓,貌似一個蒲扇;亞洲象的鼻尖有一個突起,而非洲象有兩個突起,等等。
鼻子來“握手”
大象還有觸覺通信行為——用鼻子來“握手”。它們甚至會把鼻子塞進對方的嘴里,這種行為通常表示非常開心,和對方的朋友關系非常緊密、非常和諧。
不要靠近我?。?!
大象的視力不是特別好,但它們也有視覺通信行為,通過各種動作的展示,以表示自己的喜怒哀樂。當你在野外遇到大象,看到它們拱起背部,張開巨大的耳朵,頭低下,象牙對著你,尾巴翹起,這些動作就是在告訴你:“我已經非常憤怒了,不要再靠近我!”
大象的壽命
大象的懷孕期是陸地動物中最長的。如果說我們人類的孕期是10個月,那么大象的孕期是我們的兩倍還多,即22個月。小象出生就重達100斤,它們通常在15歲,甚至18歲才會成年,跟人類也非常相似。在動物園或者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大象的壽命可達70歲,而在野外,它們如果可以達到五六十歲,就已經算是高壽了!
母系社會
大象是母系社會,群體里都是由雌性,甚至是有親緣關系的雌性組成,包括母女關系、姊妹關系等。只有未成年的雄性才有資格待在象群里。很多研究發(fā)現,當一個群體之中,如果親媽不在這個群體,小象則會由阿姨來照顧,也就是媽媽的姐姐或者妹妹照顧小象,如果阿姨有奶水的話,甚至會為小象喂奶。
交流方式:醉酒的小象靠什么追上大部隊?
在這群一路向北的大象中,有一頭年幼小象因覓食了大約200斤的酒糟,從而“醉倒”,睡過了頭,脫離了象群。
但它醒來后并未驚慌,而是自己玩得不亦樂乎,時而在走田埂,時而在水塘里泡澡,時而在地里嬉戲。直到當天傍晚,“醉倒”的小象才回歸象群。
那么小象是怎么回去的呢?要知道它們可沒來過這里,既沒有導航也沒有電話哦!
大象是一種經常遠行遷徙的動物,所以它們發(fā)展出了一種遠距離的溝通方式,來確保象群不會走丟。大象之間交流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能夠傳遞約70種獨特的信息,而有的信息在28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都能聽到。
大象遠距離交流靠的是次聲波,次聲是一種人類聽不到的低頻聲音,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可以傳播十幾千米,就算是受到了干擾也可以傳播幾千米的距離。而且大象十分聰明,它們知道什么時候發(fā)出聲音可以傳得最遠,經常等到黃昏或黎明,那時空氣是最冷的,較低的溫度使得聲音可以傳播得更遠。
而如果遇到緊急的事情或者距離實在太遠的話,它們還有一種更遠距離的交通方式,那就是跺腳。和我們人類不同,我們跺跺腳可能只會腳麻,而一群大象一起跺腳會產生非常劇烈的轟隆轟隆的聲音。相對于次聲波交流,這種方式可以傳播得更遠,可以傳到幾十千米之外。而大象奇特的腳掌可以使得它們不必蹲下來用耳朵去聽地面的震動。
當地面振動從前腳、腿骨和肩骨傳到中耳時,它們就能接收到這些信號,這也是大象能夠預知地震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