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莉,劉榮穩(wěn)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 266525)
隨著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的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1]。因此,如何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已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如能及時對存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做出鑒別和干預,對新生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擾加以合理引導,這樣既可以降低高校極端事件的發(fā)生率,也可以為廣大同學奠定一個更為和諧的心理內部環(huán)境?;谝陨峡紤],每年對新生開展心理健康調查。該文對某學院2016—2019年新生UPI 人格測評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分析時間變遷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特點,以期對調查中所集中表現的問題提出具體對策,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借鑒。
該文選取了青島高校某工科學院2016 級、2017級、2018 級、2019 級全體新生作為施測對象,有效數據1 391 人,平均年齡18~20 歲之間。
該研究的測查工具是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UPI)。UPI 由3 部分組成,共64 道題(包含4 道測偽題)。涵蓋了身體健康狀況、情緒情感、自我認識、學習心理及交往心理等方面的內容。第1 部分是了解學生的基本結構與思想狀況,作為問卷分析時的參考;第2 部分是由測查被試心理健康狀況的56 道癥狀題組成,其中8、16、25 和26 四道為關鍵題,剩余的52 道為一般癥狀題;UPI 量表總分為56 分,根據被測者的得分和答題情況分為以下三類[2-3]。
一類標準:此類學生可能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需約請進行咨詢。
(1)UPI 總分在25 分及以上者。
(2)對第25 題(“想輕生”選項)做出肯定選擇者。
(3)61~64 附加題中有兩題做出肯定選擇者。
(4)明確提出咨詢要求的。
二類標準:可能存在某種心理問題,需引起高校相關部門注意的學生。
(1)UPI 總分在20~24 分之間的。
(2)第8、16 和26 題中有一題做出肯定選擇者。
三類標準:為合格者,表明這部分學生可能暫時沒有心理問題。
每年普測時間均在10月中下旬,所有新生都要求參與,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所有學生分批統(tǒng)一分配到機房,由專業(yè)教師用統(tǒng)一指導語指導學生參加測試,測試量表依托于北京瑞格心理軟件[4]。
應用SPSS 17.0 對UPI 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測試對象性別分布統(tǒng)計見表1。
表1 測試對象性別分布統(tǒng)計
從表2整體來看,近4年來,一類檢出率逐年有所下降,二類比例變化較小,三類比例有所升高。2 674 名學生中平均一類檢出率為20.91%,二類檢出率為28.68%,三類檢出率為50.41%,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即一、二類)占49.59%。從性別上分析,與大多數報道的女生心理問題多于男生有所不同,該調研中女生一、二類問題檢出率略少于男生,男女生心理問題差異不大。
表2 4 級新生UPI 的各類檢出情況構成比
UPI 中4 個關鍵癥狀項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關鍵項在篩查第一類人群中具有重要作用。4 屆新生在上述項目選擇上的差異情況見表3。其中,關鍵項“想輕生”項2018 級最低,4 屆新生平均選擇率為1.34%,這部分學生需要進一步加強關注和合理引導;“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項平均選擇率9.36%,“常常失眠”項平均選擇率4.8%,處于較低水平,說明睡眠質量普遍較好。
表3 4 級新生關鍵項的肯定選擇率比較
為方便比較四屆被測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統(tǒng)計了被測學生在UPI 所有癥狀項上的選擇情況,排名前十的癥狀項見表4。比較選擇率排在前10位的癥狀項可以發(fā)現,4 屆新生排在前列的癥狀項基本相同,前10 位的癥狀項選擇率大多超過了30.00%,呈現的心理問題依次為:(1)人際關系敏感(“在乎別人的視線”“總注意周圍的人”);(2)強迫性傾向(“愛操心”“對臟很在乎”“擺脫不了毫無意義的想法”);(3)神經衰弱傾向(“思想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過于擔心將來的事”);(4)缺乏自信、意志薄弱(“缺乏決斷能力”“缺乏耐性”“缺乏自信心”)。這說明人際關系敏感、強迫性傾向、神經衰弱傾向、自信心缺乏已成為影響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問題。
表4 4 級排名前十位心理問題
由表5看出,該次調研群體中一類檢出率處于中高水平,但“想輕生”項選擇率處于較低水平,可能是學?;蛟合档奈睦韺W科性質不同和學校生源有所區(qū)別的原因。
表5 一類檢出率和關鍵項選擇率與文獻值比較
(1)通過對近4 級新生UPI 調查發(fā)現,高校新生的第三類人群基本占50.00%左右,主流大學生群體是積極健康的。4 屆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逐步提高的趨勢,因研究年限較短,這種趨勢可能暫時還沒有完全顯現。
(2)根據眾多文獻報道情況來看,部分學校或專業(yè)一類檢出率高達到30.00%~40.00%,低者也有5.00%~15.00%左右,該調查的一類檢出率占20.00%左右,處在中間水平,該學生群體仍需關注,盡可能對這部分學生預約談話,摸底了解,尤其是1.00%~2.00%的“想輕生”的學生需要學校心理咨詢人員進行談話咨詢,特別嚴重的應及時治療[5-6]。
(3)每級約四分之一的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屬于第二類群體。受測學生的心理困擾主要表現在以下4 個方面:一是強迫傾向,主要表現為擺脫不了毫無意義的想法;二是人際關系敏感,生活中較多體現在班級或寢室關系緊張;三是神經衰弱傾向,過于擔心自己的前途,較多因學業(yè)壓力或就業(yè)壓力較大;四是缺乏自信、意志薄弱,主要表現在缺乏決斷力上。上述不健全人格特征雖程度不同,但有一定的普遍性,這一結果與當前國內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部分學生雖未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心理問題,但是在生活中常有一些不良表現,高校相關部門仍需關注部分學生。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建構校、院、學生組織三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一是學?;驅W院應配備一支專職的心理咨詢師隊伍,對咨詢室的硬件設施應不斷完善提高,根據心理健康工作建設標準,加強心理經費配套管理。二是學院輔導員是一支重要的做學生工作的隊伍,應對學院輔導員進行專門的心理培訓,使其具備篩查和初步干預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三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組織的有效力量,院系可以設心理協(xié)會,班級可以設心理委員,寢室可以設立心理聯(lián)系人。這些學生中的骨干自身就處于學生群體中,觀察到的學生表現更為真實,心理知識的宣傳和關系調節(jié)等更為靈活且易于被接受,所以加強對學生骨干和心理協(xié)會愛好者的培訓較為重要。
(2)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對學生中存在的突出心理健康問題應及時有效的干預。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在開設大學生心理課程基礎上,可請校內外心理專家根據學生的熱點心理問題開展講座,如新環(huán)境適應、人際交往和戀愛與情感問題等,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惑,走出心理困境。
(3)建立學生心理普查制度,完善危機干預機制,將極端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將至最低。在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礎上,對有心理困擾的學生進行實施預警干預,預警干預工作要慎重,主要通過側面了解個體情況。為心理困擾較為嚴重的學生安排預約和做進一步的心理測查和輔導,對其所存在問題進行更為專業(yè)的分析。當確認學生心理問題較嚴重時,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監(jiān)控,對超過學校心理咨詢范圍的學生進行嚴密監(jiān)控、并盡快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