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建杰,李永健,趙永森,馬思羽
(白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白銀 730900)
進行內(nèi)鏡診療是門診常見的診療手段。近年來,隨著舒適化醫(yī)療理念的提出,無痛內(nèi)鏡診療逐步在臨床上得到應用[1]。在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下的無痛內(nèi)鏡診療時,需選擇安全、高效的麻醉方案,以減少由麻醉誘導所致的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2]。目前,臨床上在進行無痛內(nèi)鏡診療時常用的麻醉藥物包括丙泊酚、芬太尼、阿芬太尼及地佐辛等,且多采用復合用藥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3]。阿芬太尼屬于阿片受體激動劑,具有強效鎮(zhèn)痛的作用。該藥的作用時間較短、安全性較高。本文以2020年1月至11月期間在白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進行無痛內(nèi)鏡診療的4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用阿芬太尼對這類患者進行麻醉誘導的臨床效果。
選取2020年1月至11月期間在白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進行無痛內(nèi)鏡診療的4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符合進行內(nèi)鏡診療的適應證。2)自愿進行內(nèi)鏡診療、對麻醉方案知情同意、能配合完成術后觀察。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2)合并有精神疾病,無配合能力。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這400例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00例患者中有男103例,女97例;其年齡為18~48歲,平均年齡(28.34±10.23)歲;其體質量(body mass index,BMI)為18.85~25.30 kg/m2,平均的BMI為(23.34±1.23)kg/m2。觀察組200例患者中有男106例,女94例;其年齡為18~52歲,平均年齡(28.40±10.21)歲;其BMI為19.02~25.43 kg/m2,平均的BMI為(23.31±1.22)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內(nèi)鏡診療前,均為其開放靜脈通道,指導其取側臥位,并協(xié)助其進行面罩吸氧。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麻醉誘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麻醉誘導的方法為:為患者緩慢地靜脈推注5~10 μg/kg的阿芬太尼、1~1.5 mg/kg的丙泊酚。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麻醉誘導的方法為:為患者緩慢地靜脈推注0.05 mg/kg的地佐辛、1~1.5 mg/kg的丙泊酚。在對兩組患者進行內(nèi)鏡診療的過程中,其若發(fā)生體動反應,則為其追加20 mg的丙泊酚。
診療結束后,觀察用藥前及用藥后3 min、5 min、20 min兩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心率、平均血壓及呼吸頻率,對比其發(fā)生體動反應后為其追加丙泊酚的次數(shù)、劑量,同時比較其麻醉蘇醒的時間、術中呼吸抑制的發(fā)生情況、術后惡心嘔吐及眩暈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用藥前,兩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心率、平均血壓及呼吸頻率相比,P>0.05。用藥后3 min、5 min、20 min,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及呼吸頻率均較高,其心率及平均血壓均較低,P<0.05。詳見表1。
表1 用藥前后兩組患者血氧飽和度、心率、平均血壓及呼吸頻率的對比(±s)
表1 用藥前后兩組患者血氧飽和度、心率、平均血壓及呼吸頻率的對比(±s)
組別 血氧飽和度(%) 心率(次/min)用藥前 用藥后3 min 用藥后5 min 用藥后20 min 用藥前 用藥后3 min 用藥后5 min 用藥后20 min觀察組(n=200) 97.82±1.22 96.23±1.29 96.20±1.30 97.76±1.18 80.23±6.12 81.32±6.21 79.52±7.02 80.03±5.73對照組(n=200) 97.80±1.24 95.43±1.31 95.02±1.27 95.85±1.21 80.25±6.13 82.62±6.35 83.03±6.82 82.45±6.15 t值 0.163 6.154 9.182 15.982 0.033 2.070 5.072 2.7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續(xù)表1 用藥前后兩組患者血氧飽和度、心率、平均血壓及呼吸頻率的對比(±s)
續(xù)表1 用藥前后兩組患者血氧飽和度、心率、平均血壓及呼吸頻率的對比(±s)
組別 平均血壓(mmHg) 呼吸頻率(次/分)用藥前 用藥后3 min 用藥后5 min 用藥后20 min 用藥前 用藥后3 min 用藥后5 min 用藥后20 min觀察組(n=200)74.34±7.23 78.23±8.82 75.32±8.92 76.10±7.97 18.10±1.13 17.23±2.02 17.30±2.13 18.10±1.94對照組(n=200)74.30±7.21 79.98±8.90 79.03±9.02 78.96±8.74 18.12±1.10 16.62±2.11 16.84±2.20 17.25±2.06 t值 0.055 1.975 4.136 3.419 0.179 2.953 2.124 4.24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發(fā)生體動反應后追加丙泊酚的次數(shù)及劑量均較少,其麻醉蘇醒的時間較短,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發(fā)生體動反應后追加丙泊酚的次數(shù)、劑量及其麻醉蘇醒的時間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呼吸抑制、術后惡心嘔吐及眩暈的發(fā)生率均較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中呼吸抑制、術后惡心嘔吐及眩暈的發(fā)生情況[%(例)]
為進行無痛內(nèi)鏡診療的患者選擇麻醉藥物的標準為:既能達到鎮(zhèn)痛的效果,又能保持用藥的安全性與高效性[4]。阿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該藥屬于麻醉性鎮(zhèn)痛劑,臨床上常用其進行麻醉誘導和麻醉維持[5-6]。研究證實,用阿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對接受無痛內(nèi)鏡診療的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可獲得良好的麻醉效果。阿芬太尼可保障患者術中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在用藥后的不同時間,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心率、平均血壓、呼吸頻率波動的幅度均較小。該麻醉方案還具有起效較快、麻醉效果較好等優(yōu)點,可減少患者在術中發(fā)生體動反應的次數(shù),縮短其術后蘇醒的時間,降低其麻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7]。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采用阿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對接受無痛內(nèi)鏡診療的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可穩(wěn)定其術中的血氧飽和度、心率、血壓及呼吸頻率,減少其丙泊酚的用量,加快其術后蘇醒的速度,降低其術中呼吸抑制、術后惡心嘔吐及眩暈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