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懿
不久前,英國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契克的團隊邀請一些志愿者進行了一場“尋寶”活動,該團隊要求志愿者在一塊場地上游走并沿途扔下各種物品,然后讓志愿者回憶自己扔下物品時所在的具體位置。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志愿者的回答情況與他們的智商無關,而是與他們的腰圍有關:志愿者的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與身高平方的比值)越高,他們在尋寶任務中的表現(xiàn)越差。契克認為,肥胖的確會影響大腦中負責記憶和想象的區(qū)域,可能導致大腦萎縮和記憶缺陷,甚至可能會加快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fā)展。
201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腰圍大于平均水平的健康中年人,其腦容量往往略低于平均水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肥胖者的海馬體(大腦中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區(qū)域)比非肥胖者的小得多。最近,科學家對超過500人進行大腦掃描的結果表明,與年齡相關的大腦退化在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年肥胖者中表現(xiàn)更嚴重(中年肥胖者的大腦相當于提前老了10歲),這表明肥胖確實會損傷認知功能。
然而,肥胖是一種復雜的健康狀況,因為導致肥胖的因素很多(如暴飲暴食、缺乏鍛煉和胰島素抵抗等),而由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如體內脂肪增加、胰島素抵抗和高血壓等地很多。比如,胰島素抵抗可能引發(fā)2型糖尿?。赡芡瑫r引起肥胖),而糖尿病與學習和記憶能力的衰退有關。又比如,體內脂肪累積過多會刺激C反應蛋白(細菌性腦膜炎的重要指標)水平升高,而腦炎的癥狀之一就是記憶障礙。
契克發(fā)現(xiàn),肥胖和記憶是相互影響的。肥胖可能引起記憶衰退,而認知功能障礙反過來又可能影響食欲和進食決定。換句話說,肥胖可能讓人記不清吃過多少東西,而記不清吃了多少東西又會反過來讓我們吃得更多,因而變得更胖。當人感到饑餓時,正常人能清楚記得已經吃過了,肥胖者卻認為“好像根本沒吃過什么”,從而服從大腦根據當下的“主觀饑餓感”而做出的指令一吃。比如,嚴重失憶癥患者很容易接連吃好幾頓飯,因為他們可能不記得自己已經吃過飯。這表明,我們胃里實際有多少食物(即真正有多餓)和我們對記憶中已經吃了多少食物的認知(即主觀感覺有多餓)在共同決定我們吃或不吃以及吃多少,而記憶受損可能讓我們吃得過多,從而導致肥胖。
那么,如果記憶力得到改善,是不是就能少吃一些?
通常情況下,人不可能記住那些沒有注意過的東西。所以,只有關注過某件事物,才能產生對這件事物的記憶。反過來也一樣,某件事物形成的記憶越生動,我們往往就越能注意到它。
英國另一位心理學家羅賓遜招募了48名志愿者,邀請他們在實驗室里吃午餐。他把這些志愿者隨機分為兩組,并在他們進餐時給他們播放不同的錄音:一組聽的是提醒他們專注于所吃食物的音頻;另一組聽的是分散他們對所吃食物注意力的音頻。第二天,羅賓遜再次邀請這些志愿者到實驗室,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熱量零食,并記錄他們吃了多少。結果顯示:與前一天對午餐分心的那組志愿者相比,專注于前一天午餐的那組志愿者少吃了近1/3的零食。
其他一些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例如,讓志愿者一邊吃午餐,一邊在電腦上玩紙牌游戲以分散他們對食物的注意力。結果,他們對午餐的記憶果然不如專心吃飯的人的記憶清晰,后來前者也明顯比后者吃了更多零食。這表明,對早些時候吃下的食物的生動記憶可能重新激活身體的某種生理狀態(tài),讓人意識到自己并不是真的那么餓,那么接下來自然就不會吃得過多。
由于注意力可以影響記憶力,因此肥胖也可能與注意力有關。現(xiàn)在已經知道,肥胖可能會損傷記憶力和注意力等大腦認知功能,而大腦認知功能障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肥胖。兩者間的相互影響很容易引發(fā)惡性循環(huán),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越吃越胖,越胖越吃。
最近,科學家開發(fā)出一款智能手機應用軟件,使用者需要把每頓飯的食物拍下來,然后回答關于這些食物的問題。這樣做可以提高軟件使用者對所吃食物的關注度,有助于形成對進食情況的生動記憶,從而降低人們在一天中吃得過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