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修武,周本川
(四川省通濟堰管理處,四川眉山,620860)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度A陽國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時隔115年(公元前141年),“西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陽縣(今四川彭山)引岷江水筑大堰,開六水門灌溉”(《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史分冊》)。據(jù)考證,六水門即為通濟堰前身。通濟堰的建造從此也開發(fā)出了眉嘉平原這片富庶之地。兩千多年來,都江堰、通濟堰源源不斷地輸送優(yōu)質的水源潤澤養(yǎng)育著成都平原蕓蕓眾生。
都江堰、通濟堰能實現(xiàn)兩千多年可持續(xù)利用,有許多可挖掘的科學價值。其中進水口的設置也有其獨特之處。
都江堰、通濟堰的治水智慧體現(xiàn)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工程總體設計上,遵循了“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指導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工程進水口均選在水源充沛之地,既保證了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又緩解了水患,得到趨利避害的效果。尤其是在進水口設計上,都江堰按照“砌魚嘴立湃缺,深淘灘、淺作堰”設計思路;通濟堰取水于新津岷江、西河、南河交匯處,進水口也開鑿于寶資山自然河道彎道下游。二堰引水方向和自然河道均呈大自然黃金角度(137.5°),既體現(xiàn)出順應自然的數(shù)學之美,也蘊含了先輩的治水智慧。如今,大自然黃金角的科學價值已被認識。
大自然是最為嚴謹?shù)?,有著它嚴格的運行準則和規(guī)律,中國文化群經(jīng)之首《易經(jīng)》就是通過探索大自然固有規(guī)律來指導人類發(fā)展《道德經(jīng)》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頂針的文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深層規(guī)律精辟涵括、闡述出來。“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根本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上帝不會擲骰子,一切都是安排好了??茖W家發(fā)現(xiàn)即便一種最常見的車前草,它身上也有著最不普通的東西,那就是它的葉子排列得極其規(guī)整有序,車前草葉柄基部呈螺旋式從根部向頂端分布著,且相鄰兩片葉子之間弧度大小皆為137.5°,按照這種排列模式,每片葉子便可占有最多的空間,獲得最多的陽光,承受最多的雨露。再看向日葵,向日葵的果實也都是按照137.5°這個恒定的發(fā)散角排列的。英國的科學家沃格爾曾用計算機模擬向日葵果實排列的方法,他將其排列為137.4°和137.6°。結果發(fā)現(xiàn),就是這正負誤差0.1°,會使得向日葵“吃虧”不小。前者花盤上的果實出現(xiàn)了間隙,且只能看到一組順時針方向的螺旋線;后者花盤上的果實也會出現(xiàn)間隙,會看到一組逆時針方向的螺旋線;而只有當發(fā)散角剛好為137.5°時,花盤上的果實才呈現(xiàn)彼此緊密鑲合狀,以及沒有縫隙的兩組反向螺旋線,最終也就得到了最多最飽滿的葵花籽。137.5°有何奇妙之處呢?如果我們用黃金分割率0.618來劃分360°的圓周,所得角度約等于222.5°。而在整個圓周內(nèi),與222.5°角相對應的外角就是137.5°,所以137.5°角是圓的黃金分割角,也叫黃金角。
都江堰、通濟堰堰首依山勢而建,進水口均建在與自然河道流水方向成黃金角度(圖1)約78M處(圖2),黃金角的設計使河水到此按0.618∶0.372分流。同時,根據(jù)岷江河道流速和含沙量,進水口取在黃金角頂下游78m位置,在滿足進水口流量前提下,起到了兼顧防洪和減少泥沙淤積量的作用。
圖1 都江堰寶瓶口和通濟堰進水口黃金角度衛(wèi)星地圖
圖2 都江堰寶瓶口和通濟堰進水口與黃金角角頂距離(均約為78m)
在洪水季節(jié),就都江堰而言,有了黃金角的設計,河水主流方向不是正對寶瓶口口門,而是正對離堆,洪水時,主流直沖離堆,再向左折轉,呈垂直方向流向寶瓶口,因而在口門右側形成一個立軸漩渦阻水。洪水流量愈大,流速愈高,阻水作用也愈大。寶瓶口進流受到限制,上游水位抬高,迫使更大部分水流從飛沙堰頂溢流回外江,這樣,在特大洪水時,有80%以上的洪水可從飛沙堰溢流,起到了“水旱從人”的作用。當岷江百年一遇洪水流量7700m3/s時寶瓶口進流僅740m3/s,還不到岷江洪水流量的10%,這種流量的自動調(diào)節(jié)能力就是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避免了旱洪災害的根本原因。通濟堰雖采用閘門調(diào)節(jié)進水量,這樣設計同樣巧妙避開了自然河道主流的沖擊,也有效地降低了防洪壓力。
在都江堰河段,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約為868×104t,D50=0.075mm;推移質輸沙量為150×104t~200×104t,D50=61.0mm,河床質D50=168mm。懸移質基本屬于沖瀉性的范圍,泥沙淤積問題主要是在洪水季節(jié)運動的卵石推移質。在小水時段,卵石難以起動,推移質泥沙很少,所以內(nèi)江分水六成并無多少泥沙。洪水時主流從外江宣泄,自然也挾帶了大部分運動的卵石推移質,內(nèi)江進水口(寶瓶口)與主河流呈黃金夾角的設計,河流在此形成環(huán)流,卵石推移質在角頂一側輸移進入外江,根據(jù)實測資料分析,進入內(nèi)江的卵石輸移量只占岷江總量的26%左右。通濟堰也是同樣的原理,洪水季節(jié)卵石推移質在黃金角角頂一側輸移進入主河道,進水口淤積主要是洪水季節(jié)關閉進口閘門時,部分懸移質沖瀉受阻沉積而成,在進口前方80m處修建攔沙埂后,此問題已徹底解決。
隨著歷史的進程,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都江堰和通濟堰渠首結構和渠系均曾有過多次變遷,并且歷代都有重要的維修和擴建。正是有了許許多多治水人物的精心籌劃、累積經(jīng)驗、不斷完善,才使這兩座偉大工程日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她們是水利科學技術的寶庫,也是我國水利科技史中光輝的里程碑。就水利引水工程黃金角度的運用來說,其科學價值值得深度挖掘。在此,筆者希望對黃金角度膚淺認識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的專家學者能借助精準實驗平臺,通過有效的科學實驗,進行嚴謹?shù)目茖W論證,總結出可復制的經(jīng)驗,為古人的治水智慧添加科學注解,促使大自然黃金角的價值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發(fā)揮更廣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