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賓 趙永輝 劉倩玲 張智文
(河南大學人民醫(yī)院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華中阜外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人群中房顫的發(fā)生率約為0.4%,房顫的患病率及發(fā)病率均隨年齡增長而逐步增加,中國房顫患者年齡<60歲男女患病率分別為0.43%和0.44%,年齡>60歲男女患病率分別增長至1.83%和1.92%[1]。房顫患者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是非房顫患者的4~5倍,因此闡明房顫發(fā)生的分子生物學機制是目前治療房顫的關鍵。房顫的發(fā)生通常與心臟病理有關,這些病理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心肌病、瓣膜病或動脈粥樣硬化等,但它也可在無先前心臟病理或任何已知危險因素的情況下出現(xiàn)[2],這類情況下的房顫通常被稱為孤立性房顫。孤立性房顫中有家族史者稱為家族性房顫,家族性房顫與基因變異密切相關。本研究應用全外顯子測序技術結合Sanger測序法對1例房顫患者及其家系成員進行基因篩查,確定該家族房顫相關致病基因及變異類型,進一步闡述了房顫發(fā)病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對房顫的早期診斷、遺傳干預以及對房顫的基因組學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111例,其中先證者及其家系三代成員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健康組共101例(男性60例,女性41例)。房顫診斷標準符合《2019 AHA/ACC/HRS房顫患者管理指南》。先證者是1例55歲男性患者(Ⅱ-3)(見圖1),間斷心悸和胸悶4年,多于活動后發(fā)生,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陣發(fā)性房顫、高血壓”,每日口服美托洛爾緩釋片47.5 mg,效果不佳,心電圖顯示:心律失常、快速性房顫。于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行“經心導管射頻消融術”,術后未再發(fā)房顫。先證者父親(Ⅰ-1)間斷胸悶和心悸,最初心電圖檢查顯示“頻發(fā)房性期前收縮,短陣房性心動過速”,后發(fā)展為陣發(fā)性房顫。先證者哥哥(Ⅱ-2)4年前同樣因間斷心悸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心電圖顯示“快速性房顫”,2年前于本院行射頻導管消融術后恢復竇性心律,未再復發(fā)。先證者的弟弟(Ⅱ-5)和妹妹(Ⅱ-7)近2年來存在活動后心慌等癥狀,就診于本院,心電圖均顯示“持續(xù)性房顫”,房顫持續(xù)2年余,口服藥物治療,均未行射頻導管消融術。先證者外甥(Ⅲ-4)有晨起突發(fā)胸悶不適,初次就診時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但6個月的隨訪后,其動態(tài)心電圖呈陣發(fā)性房顫發(fā)作。
注:○表示為女性,■●表示為發(fā)病者,□表示為男性,/表示為已死亡,↘表示為先證者。
收集先證者及其家系的臨床資料,包括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采集12導聯(lián)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繪制家系圖譜(見圖1)。所有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采集其外周血標本,提取送檢樣本的基因組DNA,經片段化、連接接頭、擴增純化后,使用雜交捕獲方法制備DNA文庫,然后采用高通量測序平臺檢測人類全外顯子組中20 099個基因的外顯子區(qū)域及旁側內含子區(qū)域(20 bp)。將測序數(shù)據(jù)與人類基因組hg19(GRCh37)參考序列進行比對,并對目標區(qū)域的覆蓋度和測序質量進行評估(受檢者參數(shù)見表1)。
參照2015年版美國醫(y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學會(ACMG)指南對變異的致病性評估,當檢出的致病或可能致病變異存在于常染色體隱性基因中時,實驗室通過高通量測序以及Sanger測序法確保該基因編碼序列的覆蓋率為100%。確定致病基因后對先證者家系其余成員進行相同位點檢測,通過與患者妻子及100例健康人相應基因位點對照得出結論。最后使用Polyphen2、MutationTaster和Provean三種軟件進行突變基因功能檢測,利用Swiss-Model軟件分析突變前后的蛋白質三維結構模型。
通過對先證者進行基因測序發(fā)現(xiàn)先證者存在NEXN基因雜合變異c.919C>A(p.P307T)和JPH2基因雜合變異c.1088G>A(p.R363H)。
NEXN基因雜合變異導致核苷酸編碼的序列第919位堿基由C變?yōu)锳,導致編碼的307位氨基酸由脯氨酸突變?yōu)樘K氨酸(p.P307T)(圖2)。JPH2基因雜合變異導致核苷酸編碼的序列第1 088位堿基由G變?yōu)锳,導致編碼的363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變?yōu)榻M氨酸(p.R363H)(圖3)。
圖2 NEXN基因c.919C>A雜合變異位點
圖3 JPH2基因c.1088G>A雜合變異位點
對該家系除先證者外其余9位家庭成員及101例健康人員分別進行NEXN基因和JPH2基因掃描發(fā)現(xiàn),先證者家系有4例攜帶NEXN基因突變(Ⅰ-1、Ⅱ-2、Ⅱ-7和Ⅲ-4),2例攜帶JPH2基因突變(Ⅰ-1和Ⅱ-9),其中先證者父親同時存在上述兩種突變(表2)。先證者妻子(Ⅱ-4)及100例健康對照者中未檢測出NEXN基因c.919C>A(p.P307T)變異及JPH2基因c.1088G>A(p.R363H)變異。
表2 先證者家系其余成員變異基因攜帶及發(fā)病情況
兩種突變所在區(qū)域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Polyphen2、MutationTaster和Provean三種軟件預測該位點的NEXN基因雜合變異和JPH2基因雜合變異均為有害變異。Swiss-Model軟件預測突變后的蛋白質結構導致蛋白功能的改變,從而引起疾病的發(fā)生(圖4和圖5)。
圖4 NEXN基因c.919C>A(p.P307T)突變蛋白的結構模擬圖
圖5 JPH2基因c.1088G>A(p.R363H)突變蛋白的結構模擬圖
房顫的發(fā)生受多種因素影響,遺傳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具有家族性房顫史者,若一級親屬確診房顫,則本人罹患房顫的風險增加約40%[3]。房顫的病理生理機制主要是心房重構、自主神經調節(jié)、房顫時心房肌組織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活性升高等方面[4],房顫患者多表現(xiàn)為心悸、頭暈、胸悶和乏力等癥狀。本研究在1個房顫家系中發(fā)現(xiàn)NEXN基因c.919C>A(p.P307T)雜合突變和JPH2基因c.1088G>A(p.R363H)雜合突變。生物信息學預測該突變可能是新的致病基因。
NEXN基因編碼Nexilin,Nexilin是一種心臟Z盤蛋白,其功能是保護心臟Z盤免受肌節(jié)內產生的力,Nexilin突變使心臟Z盤不穩(wěn)定,導致擴張型心肌病[5]。有研究證實NEXN是中國漢族人群中一種新型的冠狀動脈疾病易感基因[6]。目前證實NEXN基因相關疾病為擴張型心肌病1CC型和肥厚型心肌病20型,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心臟擴大、左心室肥大、室間隔增厚、房顫、降低的左室收縮功能和左室舒張功能等[7]。NEXN基因的p.P307T變異未在相關臨床病例中被報道過。依據(jù)美國ACMG變異分類指南[8],這個變異為“3類-意義未明”,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推斷NEXN基因的p.P307T變異為房顫致病基因變異位點。
JPH2基因編碼Junctophilin-2蛋白(JPH2蛋白),JPH2蛋白主要分布在心肌組織,是存在于心肌細胞膜L型鈣通道與肌質網RyR2(心肌細胞釋放鈣離子的通道)間的膜偶聯(lián)復合物,是可興奮細胞和參與細胞內鈣信號轉導的重要亞細胞結構[9],對細胞內鈣穩(wěn)態(tài)調控發(fā)揮重要作用。JPH2基因的改變會導致胞內鈣信號傳導異常,繼而引起心力衰竭、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疾病。有研究[10]發(fā)現(xiàn)JPH2基因在房顫時明顯下調,這表明房顫使JPH2蛋白功能下調,心房肌興奮收縮脫偶聯(lián),興奮收縮偶聯(lián)效率降低,細胞內鈣調節(jié)紊亂,進而影響心房肌的收縮功能。Sabater-Molina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JPH2基因突變可導致擴張型心肌病。Beavers等[12]研究證實JPH2基因中的E169K突變會導致RyR2穩(wěn)定性受損,導致房顫。目前JPH2基因的p.R363H變異未在相關臨床病例中被報道過。依據(jù)美國ACMG變異分類指南[8],這個變異為“3類-意義未明”。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筆者推斷JPH2基因的p.R363H變異為房顫致病基因變異位點。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在1個中國房顫家系中發(fā)現(xiàn)了NEXN基因c.919C>A(p.P307T)雜合突變和JPH2基因c.1088G>A(p.R363H)雜合突變,該突變位點在中國未見報道。該家系三代成員10人中有6人為房顫患者,2人同時攜帶上述兩種突變,而101例健康人均不存在上述突變,該突變位點可能是該家系房顫的致病基因。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對房顫患者家系進行檢測,有助于明確房顫患者及其家系成員遺傳易感性,篩查家族性房顫的突變基因,對房顫家系成員的早期診斷具有明確價值,對突變攜帶者進行早期干預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3]。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中該家系存在NEXN和JPH2基因變異,這種變異與患者家系成員發(fā)生房顫密切相關,但目前未能進一步進行相關動物實驗證實此類基因變異導致房顫發(fā)生的具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