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內容提要:孟昭連先生發(fā)表文章,就楊琳有關《金瓶梅詞話》字詞考釋的論文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商榷意見,本文是對孟文的回應。
孟昭連先生治學廣博,除本行古代文學外,還涉足鳴蟲、葫蘆等民俗文化,近些年又頻頻到語言學領地“南下牧馬”,頗為文學同行所關注。在2021 年第1 期《文學與文化》上,昭連先生發(fā)表了《〈金瓶梅〉疑難詞辨析——與楊琳先生商榷》的長文(下面簡稱“孟文”),對我有關《金瓶梅詞話》(下面簡稱《詞話》)字詞考釋的兩篇論文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商榷意見。本著“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ǎng)轉深沉”的精神,這里對孟文做一個簡略的回應。
孟文的商榷意見共有七條。有的意見完全正確。如《詞話》第二回:“未晚便回家,歇了擔兒,先便去除了簾子,關上大門,卻來屋里動旦。”我在論文中解釋說:“‘除了簾子’不是去掉簾子,而是放下簾子。上文武松告誡武大云:‘歸家便下了簾子,早閉門,省了多少是非口舌?!撕熥印础铝撕熥印?。”孟文指出“除了簾子”指收了簾子,而非放下簾子。這種理解是符合文意的,我原先理解有誤。
有的意見可備一解。如《詞話》第二回:“那一雙積年招花惹草、慣細風情的賊眼,不離這婦人身上?!薄凹殹弊植煌?,前人或校作“覷”,或校作“戲”,都很勉強。我將“細”釋為“習”的音借,孟文認為這是臆斷,文意依然不通。作者提出“細”是“調”之形誤,不無道理,可備一解。但說釋為“習”文意不通,則未必。明趙時春《浚谷集》卷五《寄張邦敷柏林幽居》:“世俗慣習兒女情,那知丈夫髯如戟?”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三:“一個原是慣熟風情,一個也曾略嘗滋味?!鼻逦縻鲆伴浴独L芳錄》第六十五回:“他們是久慣風情,視為平常?!薄皯T習風情”即“久慣風情”,義為對男女情事慣熟老練,文意也很通暢。所以,“細”為“習”之音借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孟文的其他意見則還有進一步斟酌的余地。
先來看一則孟文對我觀點的誤解。
王利器:“合氣,吵嘴、打架,都叫合氣?!卑拙S國:“合氣,斗氣;為意氣相爭。”合常見的意思是投合。如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一見語合意,往來門下?!鼻搴桶铑~《夜譚隨錄·高參領》:“高訪之,相與較談,言多不合氣,復不相下。”這里的“合氣”就是意氣相投。“合氣”怎么又有斗氣的意思?“合”是兩物交接,交接就有觸碰,觸碰就是爭斗。元佚名《小屠孫》第十出:“孩兒,你如今與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還心愿,也免在家閑爭合口?!焙峡冢瑺幊?。另一方面,斗也有投合的意思。李賀《梁臺古意》:“臺前斗玉作蛟龍,綠粉掃天愁露濕。”清王琦匯解:“今人謂木石鑲榫合縫之處謂之斗。斗玉,以玉相斗合,作臺前欄楣而鏤為蛟龍之形也?!?/p>
孟文對拙文的批評意見是:
《金瓶梅》中的“合氣”一詞用得相當多,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書約百余個,可能是古代書面語中用得最多的文學作品了。從釋義來看,王利器、白維國二先生已經解決得很完美了,本沒有必要再費筆墨。但楊文顯然對兩位先生的釋義還不滿意,又從“合”字的投合意說起,引韓愈的“合意”與和邦額的“合氣”,認為“合氣”就是意氣相投之義。然以此義與《金瓶梅》對照,完全不通,甚至相反?!囅?,如果“合氣”就是“意氣相投”,潘金蓮與武大豈不是成了一對天造地設的恩愛夫妻?下文的“悔氣”“好苦”又是從何而來?如此理解,明顯與作品內容不符,楊文又運用了一個頗為奇怪的邏輯:“‘合’是兩物交接,交接就有觸碰,觸碰就是爭斗。”如此,則“意氣相投”的含義便變成了反義的“爭斗”,于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甚是憎嫌”的冤家。
拙文并沒有不同意王利器和白維國的解釋的意思,我只是指出“合氣”另有意氣相投的含義,是個反訓詞,并對該詞何以有意氣相投和斗氣兩個相反意義的原因做了闡釋。所舉韓愈例的“合意”及和邦額例的“合氣”都是為前面“合常見的意思是投合”的表述提供例證,我說“這里的‘合氣’就是意氣相投”,是針對前面舉的“言多不合氣”例句而言?!啊稀莾晌锝唤印币韵露际菍Α昂蠚狻焙我杂卸窔饬x的解釋。孟文沒有看明白拙文在說什么,便洋洋灑灑地發(fā)揮了三千多字的商榷意見,未免無的放矢。
再來看三則對拙文詞語釋義的質疑。
第一則:橫蹤
《詞話》第一回:“鴻鵠高飛兮,羽翼抱龍兮,橫蹤四海?!弊疚恼J為“蹤”為“縱”之音借,將“橫縱四?!贬尀轼欩]到處隨意翱翔。孟文認為此解錯誤,理由是這首詩出自《史記》《漢書》等文獻,原文作“橫絕四?!保骸皺M、絕二字聯(lián)詞仍是橫越、橫渡之意,‘四海’則是喻指天下,‘橫絕四?!且曾欩]高飛、志在千里做比喻,以示太子劉盈羽翼已豐,且有四皓輔佐,必得天下,表現(xiàn)了高祖慨嘆更換太子已不可能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從修辭的角度說,‘橫絕四?!磉_的意境宏大高遠,非‘橫縱’的‘肆意’‘隨意’之類含義所能比擬。”按理說,認為別人的解釋不對,接下來就應該拿出自己對“橫蹤”的正見。然而論者將需要解釋的原文“橫蹤”扔在一邊不予理睬,卻對不需要解釋的“橫絕四?!弊隽艘环b賞,鑒賞完了,是非似乎就這么定了。我不明白這是一種怎樣的思辨邏輯?!对~話》引用前人的詩文很少照抄原文,一般都有一些改動。既然我們是在解釋《詞話》,就應說清楚《詞話》的字詞是什么意思。至于《詞話》的改動與原文所用字詞哪一個更好,這是另一回事。
第二則:踈軟
《詞話》第一回“原來使盡了氣力,手腳都踈軟了”,一些學者將其中“踈”校改為“酥”,我則主張“踈”字不誤,“踈軟”義為疏松軟弱。孟文認為“酥”字正確,證明的方法是引出古今文獻中使用“酥軟”的眾多用例,并分析說:“正因為以‘酥軟’一詞表達‘肢體軟弱無力’的含義成為古今文人的共識,在讀者中也深入人心,所以不但被收入《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各種權威辭書中,而且作為一個規(guī)范的詞條,收入小學生詞典、寫作范例詞典、造句手冊、詞語改錯手冊等各類專門詞典中,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輔助教材,規(guī)范小學生的用字用詞。”孟文的邏輯是“酥軟”一詞古今常用,所以原文應該是“酥軟”。這邏輯能否成立,學人自能明辨。事實上典籍中的很多錯誤往往就是拿常見字詞去修改少見字詞造成的。現(xiàn)將“踈軟”不誤的理由略加補充陳述如下,是否在理,還請達者明斷:
容與堂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亦作“踈軟”。踈或作疏、疎。《水滸傳》第二十六回明萬歷袁無涯刻本總評:“看此一篇,雖太公兵法、孔子《春秋》,不是過也,如星斗燦爛,昭布森羅,風霜嚴寒,疏軟髓骨,可敬可畏?!泵魍跏啃浴稄V志繹》卷二《兩都》:“蓋河性遇疎軟則過,遇堅實則斗?!鼻迥蠎讶省独ぽ泩D說》卷上《地震》:“夫震之久暫,首系氣勢,凡氣之厚且多者緩消,薄與寡者速散。次系地勢,凡地之疎軟者易開,密且硬者難出?!绷枰侵骶帯秾嵱脙冉浽~句辭典》(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1994 年,第93 頁):“月朔無光之時,肌肉疏軟,經絡空虛,衛(wèi)氣消沉,不可用針刺之法?!?/p>
孟文認為“墊”字正確,理由是:
左圖 1977 年江蘇無錫市明代華復誠夫妻合葬墓出土髻右圖 1997 年江蘇常州市明代王洛夫妻合葬墓出土髻
孟文所談的其他問題,如“抱龍”,拙文已肯定梅節(jié)先生“抱龍”為“已就”形誤的觀點,孟文不過是借題發(fā)揮,與拙文沒有關系,此類問題這里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