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王月卿 王冉
摘? 要:目的? 探討溫經湯結合布洛芬緩釋片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濟寧市中醫(yī)院婦產科治療的60例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取布洛芬緩釋片治療,觀察組采取溫經湯聯(lián)合布洛芬緩釋片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及患者疼痛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溫經湯結合布洛芬緩釋片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具有明顯效果,可緩解疼痛,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布洛芬緩釋片;寒凝血瘀型;痛經;溫經湯;疼痛
中圖分類號:R271.11+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9-0180-02
痛經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常使女性日常生活、工作受到不良影響,使其承受較大心理壓力,甚至出現經期恐懼。在中醫(yī)學中,痛經多見寒凝血瘀證,患者往往出現小腹冷痛拒按等癥狀,得熱后疼痛明顯緩解。月經腹痛者,往往因勞傷血氣而導致體虛,因遭受冷風,存于胞絡,導致風冷與血氣相擊,引發(fā)疼痛,對患者實施相應中藥進行治療,予以活血化瘀、理氣疏肝,可使痛經得到有效緩解[1]。本研究選取60例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探討溫經湯結合布洛芬緩釋片的治療效果,現作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濟寧市中醫(yī)院婦產科治療的60例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年齡16~32歲,平均(23.58±1.63)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69±0.26)年;身高1.49~1.75 m,平均(1.59±0.13)m;體質量48.52~62.85 kg,平均(53.03±2.58)kg。對照組年齡16~33歲,平均(23.61±1.61)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71±0.25)年;身高1.49~1.74 m,平均(1.60±0.12)m;體質量48.55~62.89kg,平均(53.01±2.60)kg。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確診為寒濕凝滯型痛經者[2]。
排除標準:生殖器官出現器質性病變者;繼發(fā)性痛經者;妊娠或準備妊娠;精神障礙者;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布洛芬緩釋片(生產企業(yè):惠州大亞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5287,規(guī)格:0.3 g)治療,0.3 g/次,2次/d,經前3 d開始服用,連續(xù)口服7 d,連續(xù)治療3個月經周期。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藥溫經湯進行治療,藥方:吳茱萸15 g,肉桂10 g,川芎12 g,當歸15 g,白芍12 g,牡丹皮10 g,生姜10 g,清半夏6 g,麥冬10 g,黨參12 g,阿膠15 g,甘草6 g。月經前7d開始服用,1劑/d,煎煮后分成早晚2次服用,經期停藥,使用3個月經周期。
1.4? 觀察指標
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觀察兩組疼痛情況,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總分10分,分值越高顯示疼痛越嚴重。
1.5?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3個周期后,按照痛經程度進行評估,總分10分,輕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9分。測量治療前后積分差,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70%,有效:30%~70%,無效:<30%??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中醫(yī)學中,痛經發(fā)病原因與病機通常認為是“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大部分痛經患者為實證,也有少數出現虛證;主要為寒證,少數出現熱證。中醫(yī)學對痛經進行辨證分型,主要為寒凝血瘀型、氣滯血瘀型、濕熱瘀阻型、氣血虧虛型、腎氣虧虛型。寒凝血瘀型是臨床中較常見的一種痛經類型。寒凝血瘀型的發(fā)生往往是由沖任胞宮因寒邪侵襲導致的,寒性收引,胞宮內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因瘀滯而無法保持暢通,使胞宮發(fā)生壅阻,由此導致疼痛發(fā)生[3]。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時,西醫(yī)通常予以鎮(zhèn)痛藥物,其中布洛芬緩釋片較常用,可使疼痛得到一定緩解,但其療效并不理想,具有較高復發(fā)性,其遠期效果較差。對比單純西藥治療,中醫(yī)治療時,通常按照“溫經散寒、活血通脈”的原則對患者實施治療,效果較為持久,而且復發(fā)率小,作用更為顯著。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明顯更高,觀察組治療后疼痛評分明顯更低(P<0.05)。由此可知,觀察組采取溫經湯結合布洛芬緩釋片進行治療,可提高臨床效果,有效緩解疼痛,與對照組單純采取布洛芬緩釋片相比較,其優(yōu)勢較為顯著。溫經湯在婦科調經中較常用,對沖任虛寒且存在瘀滯之證的患者具有明顯作用。溫經湯中吳茱萸、肉桂、生姜具有辛熱助陽、散寒止痛之效;吳茱萸可有效散寒止痛,而肉桂具有溫經血脈的作用,均屬君藥;臣藥包括當歸、川芎、牡丹皮,可有效活血祛瘀,具有養(yǎng)血調經的作用;佐藥包括阿膠、白芍、麥冬、甘草、半夏、干姜,其中阿膠可發(fā)揮養(yǎng)血止血效果;白芍具有養(yǎng)血斂陰之效,可發(fā)揮止痛作用;麥冬可有效養(yǎng)陰清熱,黨參、甘草可發(fā)揮益氣健脾作用;半夏、干姜具有辛開散結、通降胃氣作用;甘草屬于使藥,可對藥性進行有效調和。諸藥合用具有溫經散寒,養(yǎng)血祛瘀的作用[4]。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當歸、肉桂可對血管進行有效擴張,有效提高血流量,對血液循環(huán)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當歸可對子宮收縮產生明顯抑制作用;白芍對子宮平滑肌張力形成明顯抑制,可使血液黏度顯著降低,對經血中前列腺素水平的恢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川芎可使血液黏度下降,對血小板積聚形成明顯抑制,有利于子宮內膜正常脫落,可祛瘀活血,具有行氣開郁作用,使患者經血得到有效調節(jié),且可發(fā)揮明顯止痛作用;甘草對疼痛具有明顯緩解作用[5]。
綜上所述,溫經湯結合布洛芬緩釋片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具有明顯效果,對疼痛具有明顯緩解作用,可進行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周臘蓮.加味溫經湯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9,34(5):727-729.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4:243
[3]余次碧,羅新梅,羅倩翊.溫經湯聯(lián)合艾灸治療痛經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13(7):89-91.
[4]張英杰,鄭婷.通過紅外線熱掃描技術觀察溫經湯對寒濕凝滯型痛經的療效機制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8,16(3):221-223.
[5]張雨涵,熊麗輝.溫經湯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臨床療效Meta分析[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7,13(2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