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麗
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超聲醫(yī)學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淺表器官疾病是臨床常見腫物病癥,多指距離體表器官<3 cm軟組織腫物,臨床應及時確定腫塊類型,指導臨床治療,提升治療效果[1]。臨床多采用觸診法引導下穿刺活檢確定腫物性質,以此判斷疾病并給予治療,但觸診引導下穿刺活檢結果與確診結果仍存在一定差異[2]。隨著醫(yī)學影像學的進步與發(fā)展,超聲技術在臨床被應用于多種疾病的診斷中,能通過圖像更加準確分析疾病性質,并可在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從而被廣泛應用于多種淺表器官疾病的診斷中[3]。本研究選取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淺表器官疾病患者124例,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的診斷準確率,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淺表器官疾病患者124例(2019年4月—2020年4月),其中75例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49例采用觸診引導下穿刺活檢。超聲引導下患者男38例,女37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9.87±8.78)歲;疾病類型:乳腺疾病26例,肌纖維瘤27例,甲狀腺疾病22例;病灶直徑0.7~3.1 cm,平均直徑(1.65±0.38)cm。觸診引導下穿刺活檢患者男25例,女24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50.08±8.81)歲;疾病類型:乳腺疾病16例,肌纖維瘤18例,甲狀腺疾病15例;病灶直徑0.6~3.2 cm,平均直徑(1.59±0.41)cm。兩者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病灶直徑)均衡可比(P>0.05)。
(1)納入標準:均經(jīng)觸診觸摸到淺表器官有腫塊者;均擬行穿刺活檢診斷者;臨床資料完整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穿刺活檢禁忌證者;凝血功能障礙者;精神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穿刺活檢者。
1.3.1 觸診引導下穿刺活檢 用手觸摸腫物結節(jié),消毒、麻醉(2%利多卡因)處理,直接用手部固定結節(jié)后進行穿刺活檢。
1.3.2 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 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腫物結節(jié),全面了解結節(jié)位置、大小、形狀、深度、方向后,制定合適穿刺路線,采用高頻線陣探頭及凸陣探頭進行穿刺,活檢針為16 G及14 G,根據(jù)病灶深度設定射程,固定轉換器后,根據(jù)超聲檢測結果進行麻醉穿刺,主要穿刺方法包括:(1)通過超聲實時引導,并全程監(jiān)控穿刺手法及路徑,適用于鎖骨上窩處、頸部的內部組織血管繁雜、邊緣不清晰的腫物及小腫物;(2)超聲檢查后,根據(jù)穿刺定點位置穿刺取材,適用于隆突明顯、邊緣清晰、內部無重要組織、血管腫物。取材過程中每個病灶需3~5針,將取出材料放置于無菌濾紙上,采用甲醛(10%)進行固定后送檢,觀察標本病理學形態(tài),并采用免疫組化或蘇木精-伊紅染色法進行染色鑒定。
(1)超聲、觸診引導下活檢診斷淺表器官疾病的結果。(2)超聲、觸診引導下活檢診斷淺表器官疾病的準確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3)超聲、觸診引導下活檢淺表器官疾病的并發(fā)癥(皮下出血、鄰近器官損傷)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超聲引導下活檢診斷淺表器官疾病中乳腺疾病25例,肌纖維瘤26例,甲狀腺疾病21例,共檢出72例;觸診引導下活檢診斷淺表器官疾病中乳腺疾病12例,肌纖維瘤14例,甲狀腺疾病12例,共檢出38例,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 例
超聲引導下活檢準確率96.00%、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33%高于觸診引導下活檢77.55%、83.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診斷準確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對比 例(%)
超聲引導下活檢鄰近器官損傷發(fā)生率為0.00%,觸診引導下活檢鄰近器官損傷發(fā)生率為4.08%,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超聲引導下活檢皮下出血發(fā)生率2.67%、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2.67%低于觸診引導下活檢22.45%、26.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例(%)
淺表器官疾病位于皮膚淺表位置,如乳腺、甲狀腺皮下結節(jié),能直接觸摸甚至看到,臨床應給予準確診斷、積極治療,防止病情繼續(xù)發(fā)展惡化[4]。
穿刺活檢是臨床判斷淺表器官疾病腫塊性質的最常用方法,傳統(tǒng)多在初診引導下完成,對病變組織實際情況了解不夠明確,且穿刺過程中無法準確判斷穿刺情況,具有一定盲目性,對于較深或較小病灶難以一次性穿刺成功,且對淺表器官疾病檢出率較低[5]。近年來,超聲引導下穿刺檢查逐漸應用于疾病檢查診斷中,且劉含等[6]學者研究表明,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應用于淺表器官疾病中一次性成功率可高達95.80%,且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較少?;诖?,本研究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診斷淺表器官疾病,結果顯示超聲引導下活檢準確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觸診引導下活檢。分析其原因為,超聲檢查設備簡單、操作方便,能在超聲引導下根據(jù)腫塊位置、大小、深度、方向等,選擇合適活檢器具及探頭,完成穿刺活檢,能避免盲目穿刺,有助于一次性順利取出病變組織,保障足夠安全性,減少創(chuàng)傷,患者接受度較高[7],且取出病變組織準確,病理檢查過程中準確度更高,有助于淺表器官疾病的準確診斷。但仍存在漏診情況,原因在于活檢槍彈簧老化,彈射速度欠佳,取材破碎不完整,影響標本完整性;或者標本數(shù)量較少、組織不完整,病變位置變柔軟,均會影響診斷準確性。
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超聲引導下活檢皮下出血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觸診引導下活檢。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穿刺能定位病變位置,并準確取出病變腫物組織,避開體內重要器官,減少對機體正常組織的損傷;穿刺進針時保證斜行或平行刺入,能減少垂直進針對深部組織的損傷,并在操作過程中選擇最短穿刺路徑,并在保證準確診斷的基礎上盡量減少穿刺次數(shù);在血管豐富處穿刺時盡量避開大血管,能減少皮下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診斷淺表器官疾病準確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較高,皮下出血等并發(fā)癥較少,有助于臨床病情快速確診,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