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對象及其方法論析

        2021-08-16 04:59:15劉宗碧
        創(chuàng)新 2021年2期
        關鍵詞:方法

        劉宗碧

        [摘 要]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特點,在于把人的實踐的現實關系作為價值的理論對象并由此建立相應的理論范式,這是對近代西方哲學變革和科學超越的結果。這種變革,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學理上把價值的對象從客體的“實體”轉為實踐的“主體”,即“現實的人”。按照唯物史觀,“主體”作為“現實的人”是生產的,即以實踐的方式存在的。價值現象產生于“現實的人”的實踐之中,價值的理論對象只能是指人的實踐的現實關系。實踐的現實關系作為歷史事實發(fā)生,它既是客觀事實又是價值事實,對它的認識需要在邏輯上實現真理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的統一。而這個“統一”,是馬克思通過“主體”內涵的重構和由此建立新的哲學出發(fā)點來超越西方傳統哲學而實現的。在理論范式上,提出對現實關系的分析就包含了價值關系的揭示。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命題是“人的發(fā)展”或“人類解放”。因此,“人的發(fā)展”或“人類解放”就是現實關系中的價值向度,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主題?;谵q證法,從事物內在固有的必然聯系的本質規(guī)定來看,價值就是人的實踐展開出來的未來可能對現實超越(揚棄)的發(fā)展關系。唯物史觀的各種命題或范疇都是蘊含了價值揭示的理論,它們既在“認識”上揭示了價值的規(guī)定,也在實踐上規(guī)定了人的行動使命。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對象;方法

        [中圖分類號]B0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2-0017-12

        關于價值問題的研究,基于傳統價值的視域和近年的成果來看,進展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價值的理論對象還不能科學確立,進一步地說,就是價值研究的學術范式還局限于傳統本質主義的解讀和論證。其實,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確立后,它事實上克服了上述傳統本質主義的弊病,對價值問題的研究應當獲得了科學的揭示和深入闡釋。但是,由于學界對唯物史觀價值理論及其方法認知的不足,以致仍然囿于過去的學術傳統來解釋價值問題乃至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理論對象和方法仍模糊不清,這勢必影響對價值問題的科學認識。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入手來弄清楚價值的理論對象及其方法,只有對象和方法明白了,問題才會迎刃而解。為此,本文試論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對象及其方法,以期學界交流。

        一、當前學術界價值理論研究的論爭

        誠然,唯物史觀解決了價值理論問題,按此價值問題應在馬克思這里被厘清了,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在以西方哲學為主導的價值理論研究中并沒有解決。而就馬克思價值理論展開的研究還是在爭論馬克思有無價值哲學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爭論的焦點又落腳于馬克思在一處文獻中關于價值概念的具體論述上。這一論述是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提出的,“如果說,人們不僅在實踐中把這類物當作滿足自己需要的資料,而且在觀念上和語言上把它們叫做‘滿足自己需要的物,從而也是‘滿足自己本身的物(當一個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就對自己的需要、因而也是對自己本身,處于一種不滿意的狀態(tài)),——如果說,‘按照德語的用法,這就是指物被‘賦予價值,那就證明:‘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的關系中產生的”[1]406。

        在對這句話的理解上,學界形成了否定與肯定的兩種觀點。持否定觀點的學者認為,這不是馬克思關于“價值”的定義,而是馬克思轉引他所反對的瓦格納的話。他們指出,馬克思的價值范疇應是堅持“從物到感覺到思想”[2]的唯物主義路線,應從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出發(fā)進行科學抽象,而瓦格納的這句話是從抽象概念推出一切的唯心主義路線,是顛倒了主客體關系的表述,因而對那些把這句話當作馬克思在價值哲學上的“價值定義”的觀點是錯誤的。同時,持否定觀點的學者在論證上引申到這句話中的兩個“如果”來解讀,認為這不是馬克思的理論背景的前提說明,不存在肯定語態(tài),不能作為馬克思的論點來使用,并引用文中馬克思對瓦格納的批評意見進行佐證。其中說道,“按瓦格納先生的意見,從價值概念中,應該首先得出使用價值,然后得出交換價值,而不是像我那樣從具體的商品中得出這兩者”[1]404。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馬克思的觀點,但指認其不是在哲學上的“價值定義”,僅限于經濟學使用價值的表述,從而不能把它歸結為馬克思關于哲學的“價值”論述。這樣,他們就否認了馬克思有哲學價值論,認為馬克思關于價值的理論只有經濟學的,沒有價值的哲學概念。

        持肯定觀點的學者則直接把上述“‘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的關系中產生的”這一句當作是馬克思“價值”的定義,并認為這是哲學層面的界定。根據這一思路,許多學者把它當作是價值內涵的科學揭示并基于此做了進一步解讀。這么做的學者在我國學界不在少數,形成了主客體關系價值論。例如,李德順在《價值論》中對“價值”如此描述:“價值這個概念所肯定的內容,是指客體的存在、作用及它們的變化對于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fā)展的某種適合、接近或一致?!盵3]張岱年在《論價值的層次》中亦有相近的表述:“所謂價值,就是客體能滿足主體的一定需要?!盵4]以上兩種觀點都是從“需要”的角度來對價值進行界定的。而從“意義”的角度來理解價值的內涵的學者有袁貴仁和王永昌,他們分別將價值表述為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積極或消極意義[5]及外界客體對主體的存在和發(fā)展所具有的一種積極的作用和意義[6]。同時,還有許多學者從“屬性”的角度給予價值定義,如“價值就是指客體能滿足主體需要的那些功能和屬性”[7],“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效用性,是客體與主體的關系屬性,不是客體固有屬性”[8]。此外,也有從“關系”的角度來對價值進行定義的,如李連科提出:“所謂價值,就是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肯定與否定)關系?!盵9]而李明海、雷詠雪則提出:“價值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主體與客體雙向建構、相互制約、相互對待的效應關系?!盵10]以上的定義或命題都使用了“主體”與“客體”這一對概念并作為話題敘事的基本維度,或從二者的關系上予以了內涵的規(guī)定。當然,上述理論也存在被質疑的情況,如賴金良在其《主客體價值關系模式的方法論特點及其缺陷》[11]和《哲學價值論研究的人學基礎》[12]兩篇文章中對上述理論進行了批判,認為主客體關系模式存在兩點弊病,一是“主體的客體化”,二是“遺漏主體”,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價值是人”“人是價值本身”的觀點。當然,賴金良的觀點同樣值得質疑,因為其仍是從傳統認識論“抽象的人”的層面上來論述,表現為所謂的“實然人”和“應然人”的劃分和抽象的論證罷了。

        那么,從上述國內對馬克思有無價值哲學的問題論爭及其引申論述的分歧來看,我國學界長期以來對價值的理論對象仍是不清晰的,同時對馬克思價值哲學與其他具體學科的價值理論對象之間的關系也未能厘清。以2020年魏寒冰發(fā)表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對事實與價值對立關系的破解》一文為例,文章提出,“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融合是價值研究突破的關節(jié)點,而馬克思基于實踐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人的尺度就是主體的內在尺度,物的尺度就是客體的外在尺度,主體尺度和客體尺度基于實踐論同時運用到對象上去,就是內外尺度的辯證統一[13]。這種觀點所謂的“破解”,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為其論題和論點的視域還根本沒有跳出休謨關于“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這種形式邏輯的框架,缺乏辯證法的思路。而西方對價值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傳統形式邏輯的認識論范式,力圖對“價值”進行定義而又無法實證地進行界定,形成了詰難。價值被他們歸結為主觀的東西,當作是人的意志、興趣、欲望、情感的表達,形成了價值論的主觀主義學派。在西方,目前主觀主義價值論占據統治地位,從而關于價值的理論對象也仍然未能得到科學揭示,以致他們對馬克思的價值理論也沒有予以更多關注和理解。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研究時也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旨趣,但又僅僅把它歸結為一種倫理學范圍內的人道主義來對待,尚未提升到作為價值理論范式及其方法論的層次去探討。

        二、傳統價值論的對象設置及其局限性

        從上文所述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否定觀還是肯定觀,其問題解答的理論邏輯建構仍遠離馬克思的理論。從經典著作來看,馬克思有自己的價值哲學理論,但不是上文所述那種傳統認識論范式上的解讀,而是唯物史觀的實踐價值論,至于否認馬克思有價值哲學,那顯然是不對的。而造成上述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人們不了解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價值理論對象和價值問題研究的學理范式,從而對價值問題的研究根本沒有進入馬克思的理論路線?,F在的價值學研究,在方法上基本還是以形式邏輯為主,在論證上把“價值”作為實體對象的概念,從對它的定義入手,開展價值問題研究,并通過完成定義即在“元理論”上完成“設計”后,用它來演繹解釋、論證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價值現象,進而構建出價值理論,這是目前基于形式邏輯展開的價值研究路徑。不過,這種把“價值”當作實體的“元概念”并從現實關系中抽離出來定義,這是形式邏輯的知性證明,也正是馬克思秉持的唯物史觀所反對的。

        實質上,價值研究需要唯物史觀的方法。那么,什么是唯物史觀的方法?就此,馬克思在1868年7月11日給路·庫格曼的信中論及價值問題時曾明確地進行說明過:“至于說到《中央報》,那么,那個人已經作了盡可能大的讓步,因為他承認,如果想象價值這個東西總是有點什么內容,就只好同意我的結論。這個不幸的人看不到,即使我的書中根本沒有論‘價值的一章,我對現實關系所作的分析仍然會包含對實在的價值關系的論證和說明。胡扯什么價值概念必須加以證明,只不過是由于既對所談的東西一無所知,又對科學方法一竅不通?!盵14]顯然,這里馬克思道出了價值問題研究的基本原則,即真正的價值問題的研究不是對“價值概念必須加以證明”,因為“對現實關系所作的分析”已“包含對實在的價值關系的論證和說明”。如果只是在對“價值概念加以說明”,那只是表明還對價值問題“一無所知”,對價值的科學方法“一竅不通”。對馬克思這樣的表述和表態(tài),也許有人會產生疑慮和困惑不解。疑慮和困惑不解的問題在于,只要囿于西方傳統的哲學范式,就會在傳統的認識論上從“主客觀的同一性”論證中來尋求價值本質揭示的知性證明,即通過予以價值“定義”來進行研究,那么必然會出現馬克思就“出發(fā)點”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批評舊唯物主義的那種情形,即“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15]54。也就是說,“撇開歷史的進程”[15]56,把“價值”當作像自然界的客觀物質一樣,以實體的對象形式去認識它,“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15]56和把價值現象“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15]56,跟主體毫無關聯或者主體也被處理為“實體”對象。

        同樣,如出一轍,盡管有的人把“價值”當作“主客體的關系”的規(guī)定來闡述,提出了價值是主客體間的相應關系,但在論證方式上仍然是回到謀求主客體相統一的實體范疇證明,通過建立更大概念來完成對象本質揭示即定義來展開,這樣問題的解答并未跳出傳統哲學的邏輯范式。關于認識論上的主客體關系的價值觀點,早在19世紀末,奧地利學者艾倫菲爾斯就已經提出,他在《價值論體系》(1897—1898年)中說道:“價值可定義為一種對象與主體對它欲求之間的關系?!盵16]后來各國學者都有延續(xù)他這一論點的各種論證,我國也一樣,哲學教科書就是從主客體關系來給價值定義的。但是,站在主客體關系的視野并不意味著價值就會獲得正確的認知,以傳統認識論為基礎的主客體關系價值論正表現出了這種問題。

        關于傳統認識論的主客體關系價值論存在的問題在于,在這種理論范式中,一旦價值被當作實體對象范疇并力圖定義時,在邏輯上不能統一價值外延中“人”與“物”這兩個不同性質的主體和客體要素。誠然,基于形式邏輯的定義要求,需要把主客觀作為外延的對象處理為“一”來進行界定。這里,主體與客體兩個要素在性質上截然不同,一方面,“主體”的外延是人,包含了“精神”和“實踐”的內容,具有能動性;另一方面,“客體”的外延是自然物質,具有受動性,二者明顯差異,何以統一為“一”呢?顯然不能,以致價值作為一種“關系”范疇,不是實體范疇而不可定義。關于這一點,在價值學創(chuàng)建人之一的文德爾班那里早就被發(fā)現和論及,后來的哲學家摩爾也特別強調過,表現為他們意識到“善”(價值范疇的別稱)這一概念的不可定義性。關于“善”,從形式邏輯上來看,它本身已是一個包含所有價值事物的最大范疇,即單獨概念。在形式邏輯范圍內,單獨概念是不能定義的,只能通過對象的總體描述來進行認知,這種情況熟悉形式邏輯規(guī)則的都明白,不用多說。而關鍵的是,哲學家們如何基于傳統邏輯來對待和處理“善”概念,從而形成價值判斷與認知。就此,其基本方法是把“是什么”換成“有什么”來描述替代,其實這是一種偷換,對此,摩爾把它描述為是“犯了自然主義謬誤”。顯然,主客體關系價值論也沒有真正地解決價值問題。

        而在實際的研究中,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有的人不顧及形式邏輯的完整性,從所謂避免遺漏主體或避免主體的客體化出發(fā),牽強地把“人”單一地當作價值的本源來進行認知,并想以這一認知過渡到價值內涵的揭示。這一主張主要是上文所提到的“人是價值”“價值是人本身”的觀點。這些觀點的論證目標是,企圖通過對“人”的本質的揭示和演繹而達到對價值的把握。但是,由于他們基于傳統認識論的邏輯運用,在“人”的本質的揭示和過渡到價值的論證中,就產生了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具體地看,在方法上就是把“人”作為價值的對象即作為外延來對其進行“屬性”的揭示,于是就在這種范式中提出了“善的”“好的”之類的規(guī)定來指認,即把這種“善的”“好的”屬性規(guī)定當作人的價值內涵,即價值的本質。不過,在具體的論證中,這些所謂的“善的”“好的”的屬性,必然來自現實中全部人類個體的共性抽象。而在實際生活中,個人并不是全部統一地體現為“善的”或“好的”,還有“惡的”和“壞的”。而且就特定的某一個人來說,他可能時而是“善的”“好的”,時而是“惡的”“壞的”,即具體的個人品質是變化的?!叭恕钡倪@種殊異性和變化性會引起人們把“人”作為對象進行界定時出現其外延的不周全性,使人們對“人”的所謂“善的”“好的”的這些“抽象共性”揭示——作為價值的本質規(guī)定時,實際變成了自身的證偽而非證明,即論證本身不滿足于真命題普遍有效性和客觀必然性的要求。一段時間以來,國內有的學者在進行價值的人學研究時,提出“好人”“壞人”“善人”“惡人”以及“實然人”“應然人”的價值屬性討論,就屬于上述的論題類型。誠然,上述這種強調以“善人”或“好人”來抽象論證價值的研究,在命題的外延內容上留住了主體——人,卻又漏掉了客體——物,因此在力圖解決主客體關系中的“人的客體化”這一問題時,其邏輯又走上了另外一端的片面性。

        總之,在這種“實體化”的思維中,價值——它總是被當作像自然物體一樣的被動性客體對象來規(guī)定,這是形式邏輯的特點。在這個前提下,價值的論證在邏輯上不能解決現實關系中“主體”與“客體”兩個價值論要素的統一問題,目前的各種觀點不過是采取形式邏輯進行“牽強”說明,都沒有滿足邏輯的自洽性,實際的論證并沒有成功。真正科學的價值理解,需要正確建立理論對象,這就只能轉向于唯物史觀及其方法。

        三、唯物史觀價值理論對象的科學確立

        關于唯物史觀路線的價值研究,這種價值研究的路線是基于實踐辯證法進行,而它的運用前提則是價值理論對象的明確。對此,正如前面指出的,馬克思在1868年7月11日給路·庫格曼的信中已經明確指出:“即使我的書中根本沒有論‘價值的一章,我對現實關系所作的分析仍然會包含對實在的價值關系的論證和說明。”[14]這就是說,對現實關系的分析包含對價值關系的揭示,這是唯物史觀的理論方法和立場。因為在實踐基礎上來理解認識對象,都是蘊含“實踐”這個中介的,實踐是“為我存在”的,包含著價值關系,以致歷史領域的“現實關系”都是“價值關系”,或者歷史事實都是價值事實,它們就是一回事,而不是兩回事,在歷史過程上,“現實關系”的歷史運動就是“價值規(guī)律”的運動。為此,馬克思嚴明地說道:“科學的任務正是在于闡明價值規(guī)律是如何實現的?!盵14]為此,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實際上已經明確地指出了價值的理論對象就是人生活實踐的現實關系。所謂的價值關系,就蘊含在這種客觀的現實關系之中,對價值的認識就是分析這種現實關系,使之得到闡明,而根本不需要把它抽離出來并當作實體對象去證明(定義)。也就是說,人的現實關系既是一種客觀的事實關系,也是一種客觀的價值關系,二者是同一的,社會事實就是價值事實。

        按照唯物史觀的理論邏輯,價值關系與認識關系一樣,均發(fā)生于實踐關系,價值關系雖然不等于實踐關系,但是蘊含于實踐關系中,即價值關系存在于人的實踐關系之中,不脫離實踐關系而另外存在,實踐關系就是價值關系的事實存在。也就是說,對價值關系的認識只能在揭示與之同一的實踐關系時才能實現。認識關系與實踐關系也一樣,因此它們三位一體,關于認識的反思和價值的揭示都只能面向實踐。為此,當認識指向實踐關系時也是指向價值關系,在歷史領域中講實踐關系的認識時,不能在對象上排除價值關系,而對價值關系的揭示必然是或者總是需要通過認識實踐關系并對它這一形式的表述才能得以闡明。這樣,對價值關系的認識,只能是對蘊含于有其實踐關系的闡明,而不能撇開了實踐關系另外設置出一種“價值關系”作為理論對象。如果不是在實踐關系上談論價值,而是把它抽離出來論述,那么就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過去,對價值的研究予以“實體化”的處理,這就是對價值關系與實踐關系的割裂,價值的闡釋就會發(fā)生上面列舉的形式邏輯的謬誤問題,問題認識走進了“死胡同”。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本質主義的形而上學邏輯,其作為方法在價值哲學的創(chuàng)立初期就被運用并影響了西方乃至全球直至今日。根本的原因在于,除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慣性,近代休謨提出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兩類知識劃分及力圖進行二者的過渡論證,是形式邏輯的典范以及對之推進,固化了人們的認知習慣?!靶葜兎▌t”所包含的邏輯,就是把“價值”作為單獨的實體范疇從社會生活實踐中抽離出來,在對象上設置為可以脫離實踐而單獨存在的一種規(guī)定,這顯然違反了辯證法,對歷史范疇的理解是片面和機械的。試想,如果發(fā)生一個偷盜事件,在現實上這個事件所呈現的就是一個有損益關系的客觀事實,并不是兩個事件,即屬于一個價值事實。那么,在對它的認識中就不可以把價值關系抽離出來當作實踐關系之外的事件來對待。誠然,社會客觀事實就是價值事實,只能把它作為一種“價值事實”的客觀對象來進行認識,而不能劃分為“事實”和“價值”來認識。

        但非常遺憾的是,在過去的價值研究中,多數學者都局限于形式邏輯,習慣基于“休謨法則”蘊含的邏輯來對待和思考價值問題,把“價值”當作一個實體范疇來企圖予以“本質”揭示,通過定義的命題形式來完成認識和轉變?yōu)橹R。因此,長期以來,囿于這種理論環(huán)境,使得價值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仍然停留在如何定義“價值”的這一層次上。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在于,價值的理論對象沒有弄明白,而對于已經弄明白了價值對象的馬克思主義,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同樣存在不足,這就是長期以來價值問題研究的尷尬之所在。我們誤讀唯物史觀,不能理解它蘊含的價值問題的科學方法,對待價值問題,總是撇開了唯物史觀及其方法,轉而用傳統的形式邏輯來解讀,甚至包括對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的闡述也一樣,這當然會使得認識走入“死胡同”。因此,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價值學的理論方法,科學確立價值理論的對象,這是問題解決的關節(jié)點。

        四、真理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相統一的唯物史觀價值邏輯

        把人的實踐的現實關系作為價值的理論對象和建立相應的學術范式,這是馬克思對近代西方哲學主題的變革和超越。唯物史觀是蘊含著價值判斷的理論,即對現實關系的分析包含了價值關系的揭示,也因為有這樣的邏輯方法才會批判資本主義提出人類解放的命題,使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這個超越,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學理上把價值的理論對象從客體的“實體”轉為實踐“主體”的“現實的人”來把握。唯物史觀的“主體”不同于康德、黑格爾提出的“意識主體”,也不同于費爾巴哈提出的“自然主體”,而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即生產主體,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將其稱為“現實的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將其稱為“現實的個人”。按照唯物辯證法,理解價值就是揭示“現實的人”的實踐規(guī)定。實踐是一個具有以自我否定作為能動性中介的范疇,它的歷史展開就是人的活動展現為社會內在關系的矛盾運動的過程,對這種現實關系的認識,在邏輯上需要基于真理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的統一。而這個“統一”作為超越西方哲學的理論構建,是通過對德國古典哲學的“主體”理論的批判和超越來實現的。

        而在西方哲學的發(fā)展中,真正地把“主體”作為論題來展開討論是在近代認識論哲學開創(chuàng)之后,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理論的提出則是這個開創(chuàng)的宣示。認識論哲學的核心在于對“本原”的確認中追問“主體”是何以發(fā)揮作用的,從而把“本原”證明指向了“主體”的主觀證明。這種證明,在近代西方形成了兩種范式,一種是理性主義,另一種是經驗主義。理性主義把關于世界的知識純粹地當作是主體的理性構造,問題中的“知性”證明就是揭示這個理性邏輯的規(guī)則,這個傳統的集大成者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先驅康德。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在“本質”“形式”“關系”和“模態(tài)”四個層次提出了十二個理性范疇,這就是主觀“知性”證明的結果。不僅如此,他還在倫理實踐、審美活動上企圖建立與“知識”問題一樣的“理性邏輯”,從而力圖以認識論的方法解決人類實踐生活中的一切問題,為它們提供“理性”的理論基礎。而以洛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把“知識”來源強調為“主體”對“對象”的感性認識,把關于“對象”的感性認識當作了“知性”來源證明的必要課題,從而在“主體”的設定上,被限定在了與“客體”相約束的關系中,呈現了“知識”來源的經驗主義的“主客體關系”論證范式。

        但從總體上來看,在西方近代哲學中,由于“主體”的規(guī)定就是直接地設定為“理性”或“經驗”,這里的“主體”實際上是一種“意識的主體”,而非“實踐活動的主體”,從而問題研究即使是以“主體”關涉“客體”來論證,也是被以“主客觀的同一性”為范式來論證的,而不是以“主客體的同一性”來論證。因而,在近代哲學的理論范式中,停留于“主客觀的同一性”論證的學術追求,使哲學的智慧之學的指向僅是以“認識論問題”的彰明為目的,排除了“實踐改造”之維度,進而缺乏“價值活動”的觀照。而現實上,“價值活動”同構于“認識活動”,價值問題總是需要在實踐的認識中得以彰顯,價值規(guī)定具有“屬人的性質”,只有人類在對未來的實踐展望中產生和被領悟。價值不只是“主客觀的關系”問題,同時又是“主客體的關系”問題,需要把前者歸結為后者建立邏輯才能闡明。但是,歷史上價值哲學的最初提出,只是從“主客觀關系”的層面進行證明,這種單一的主觀“知性”證明蘊含了哲學危機。典型的案例就是近代休謨提出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兩類知識,并嘗試以“事實判斷”過渡為“價值判斷”進行證明的論題,其形成了哲學史上著名的“休謨難題”,就是價值哲學轉向后形成哲學危機的反映。而康德在完成《純粹理性批判》之后,又寫出了《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他著述的這種知識論題的劃分基本上是休謨上述范式的繼續(xù)或演繹。由此可以看出,近代西方哲學就價值問題的研究,最初也是以“知性”證明的方式來進行的,因為形而上學的局限,所以在他們的論題內,價值問題最終無法解決。近代西方哲學的局限在于,其分開設置了“真理”與“價值”兩類知識,不知道歷史事實就是價值事實,并用對待“實體”的方法來對之進行認知。

        當然,這個問題的學理焦點還在于其如何設立作為問題的理論對象,即“主體”。哲學上科學地建構“主體”理論,不僅要涵指作為“客體”的“主體”,而且要涵指作為能動的“主體”,即作為實踐活動存在的“主體”,在于把這個能動的“主體”作為“客體”而構成為哲學的理論對象,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既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15]147的情形,需要用辯證法來把握和進行角色轉換。因為,世界不是撇開了“人”的單個自然界,也不是撇開了自然的純粹的人的世界,作為哲學思考指向的世界是一個實現了二者統一于實踐的世界,必須以“人”的實踐關聯著物質對象的生活世界來理解哲學的“對象”,因而它是一個主體活動著的生活世界,即哲學的理論對象是主體實踐著的歷史世界,而不是自然科學所設定和面向的純粹自然界(其實對自然界的認識包含著人的目的,這樣講也只能是相對而言)。馬克思說過:“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17]176。必須從“人”的活動存在去理解自然界,即對自然界的理解也應包含人及其活動在內,即人化自然,我們面對的只能是一個人化自然的世界。這樣一個視野的轉換,其邏輯要求在哲學論證上的“主體”,不僅是作為進行認知行為發(fā)生的主觀主體即有意識的主體,而且是作為能動活動著的實踐主體。從這樣的主體去觀照它對自身、對對象所構成的主客體關系和當作實踐關系的主體,這就是把主體的實踐關系及其發(fā)展作為我們揭示的對象,而不是其他。在西方古代哲學中,多數哲學家是沒有把“主體”設定為理論對象,即便涉及了,也只是在把客體作為對象的過程中把它關聯進去或者直接客體化處理。西方近代哲學開始轉換這個模式,但由于“主體”被等同規(guī)定為“意識”或“理性”,從而意識或精神被代之為“主體”來構成哲學的理論對象,并且在邏輯范式上又把它與客體分離設定來重新論證它們的關聯,哲學的任務被局限于“知性”證明中,被規(guī)定為用來揭示客觀世界(客體)的狀況,而不是“主體”自身及其發(fā)展的活動。“主體”不能真正地直接呈現為哲學的理論對象,從而也就不把自然界作為客體要素并理解為“主體”活動的“內在要素”,進而不能在實踐主體的維度上構筑哲學的理論對象。為此,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之進行了批評:“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5]54

        而把“主體”確立為哲學的理論對象,面對西方哲學傳統范式的束縛,馬克思必須層層解蔽和進行“主體”重構。當然,“主體”上升為哲學的理論對象,就是把人的實踐活動及其關系轉換為哲學的理論對象,從“人”作為主體及其活動去理解物質世界,這是理論探討向科學發(fā)展的正確方向,也是必然的要求。近代以來的西方哲學發(fā)展也包含了這個“要求”,德國古典哲學時代則成為這個趨向加速發(fā)展的時期??陀^地講,馬克思對整個近代哲學的變革是在德國古典哲學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也通過糾正德國古典哲學在這個哲學理論對象——“主體”重構的不足來實現了自身的成長。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其實是關于“主體”這個哲學理論對象的研究,只是由于他把“意識主體”和“行動主體”分開來論而局限于西方形而上學的邏輯。但是,康德對“行動主體”的“知性”證明卻是一種企圖“謀合”二者的嘗試,以致在他之后才會出現費希特力圖統合他的這種分離而提出“絕對主體”,從而發(fā)展到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這種哲學的理論對象轉換,使哲學的主題不再單純地局限于“認識活動”并簡單地歸結為“知性”證明了,出現了歷史哲學的悸動?!爸黧w”具有能動性,把它調換為哲學的理論對象,就意味著哲學的理論對象上包括了“價值活動”。但是,德國古典哲學,一直到黑格爾都還在某種程度上單純地把哲學論證的目標歸結為純粹的“知性”證明,使哲學在“理論對象”上雖然包括了價值問題,但在“理論目標”上又撇開了它。這集中表現在把“主體”等同為“理性精神”或“絕對意識”或“自我意識”的規(guī)定,還不是具有客觀規(guī)定的“物質主體”,更不是這個基礎上的“實踐主體”。因此,當這個局限被費爾巴哈以自然物質規(guī)定的“人”來超越的時候,馬克思對此給予了贊賞。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序言中馬克思寫道:“整個實證的批判,從而德國人對國民經濟學的實證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fā)現給它打下真正的基礎。”[17]46這個“真正的基礎”是指理論的對象轉為物質主體的“人”本身。而馬克思后來對費爾巴哈、施蒂納的批判,則是從解決如何對自然物質主體的“人”的超越上升到歷史層面來科學構筑哲學的理論對象,實質就是“主體”的重構,也就是解決如何以“實踐主體”來確立唯物史觀的問題。而在費爾巴哈提出了“主體”為“自然人”和馬克思接受費爾巴哈這個變革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實踐主體”開始,哲學在理論對象上對于“主體”的重構便開始融合了“認識活動”與“價值活動”,并在邏輯上已呈現了“真理觀”與“價值觀”的統一,只是這時由于“主體”還未歸結為具體歷史的“現實的人”的證明,從而還未達到“歷史觀”的有效結合,而這一步則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及其之后的探討來完成的。

        然而,馬克思對近代哲學主題的轉換,邏輯上表現為真理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的統一,這個“統一”在于理論對象上從過去的“客體”轉入了“主體”,并且這個“主體”是克服了唯心主義的“意識主體”,是上升為生產實踐的“現實的人”。社會科學的任務在于揭示這個“現實的人”實踐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而作為“主體”實踐存在的規(guī)律當然是蘊含“價值”的。事實上,在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整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是包括了“價值”維度的,這個維度在理論總體上被馬克思表述為“人的發(fā)展”或“人的解放”。由此,關于人的現實關系的內涵在價值維度上就是“人的發(fā)展”或“人的解放”的實踐關系?;谵q證法,從事物內在固有的必然聯系的本質規(guī)定來看,價值就是人的實踐展開出來的未來可能性對現實超越(揚棄)的發(fā)展關系。

        五、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基本命題

        “人的發(fā)展”或“人的解放”是馬克思從社會現實關系來表述價值和價值規(guī)律的總命題。然而,把“現實關系”理解為“人的解放”或“人的發(fā)展”的價值關系,不是簡單的平面概念上的“同位語”轉換,它有著深刻的社會內涵,即必須從人的實踐活動的歷史關系去理解它,需要從人類通過自身實踐來改造自己進而實現發(fā)展的物質活動過程來理解。因而,它作為“發(fā)展”的規(guī)定首先具有社會時間的過程性。

        任何事物都是時空統一存在的。人的實踐作為一種物質變換關系,它不僅具有“人與自然界”“人與人”互動的空間關系,而且具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時間關系,在時空統一上必須從時間的關系去理解實踐的空間關系,從空間關系去理解實踐的時間關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綜合構成社會的歷史關系。在歷史的關系中,唯物史觀的視野是把實踐著的人的生命時間上升為“勞動時間”“自由時間”去理解和敘述的,從而“價值規(guī)律”就被規(guī)定為歷史上的“勞動時間”“自由時間”及其辯證發(fā)展的關系?,F實的實踐關系對于主體的發(fā)展來說,它具有辯證推動的否定性。在辯證法上,事物的發(fā)展動因歸結為其內在的矛盾運動,而“人的發(fā)展”或“人的解放”當然就是人的實踐的內在矛盾運動。為此,馬克思對現實關系的揭示,當然是當作矛盾關系去理解的。這個矛盾不只是人的活動的空間結構上的矛盾關系,而且是人的活動的時間結構上的矛盾關系。就人的實踐關系的內容而言,從空間結構的層次上來看,基本矛盾是“人與自然界的矛盾關系”和“人與人的矛盾關系”以及這兩種關系之間的矛盾關系;從時間結構的層次上來看,就是上述這些空間的矛盾關系在現實的活動中的表現,即“勞動時間”與“自由時間”的矛盾關系?!皠趧訒r間”作為以客體生產為目的的實踐關系具有對人的壓制性即受動性,而自由時間作為以主體生產為目的的實踐關系是主動的,即具有自覺自由的性質。

        誠然,人類歷史的起點在于人的生產勞動,即人的自我生產,生產在過程上首先表現為勞動時間的規(guī)定,只有人的生產能力(本質力量)高度發(fā)展,形成剩余財富時,人的剩余勞動時間才會轉化為“自由時間”,即勞動本身才不再是被壓迫的形式出現,而是表達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占有“自由時間”來源于對他人“勞動時間”的竊取。而在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自由時間”的獲取來自“勞動時間”的歷史積累。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歷史在運動的關系上就是代表未來的“自由時間”對現存的“勞動時間”的“揚棄”。生產力越發(fā)達,剩余產品越多,意味著剩余勞動時間就越多,從而人的活動才能更多地投入到自由時間中去。因此,自由時間是對勞動時間作為自己內在歷史環(huán)節(jié)的揚棄。

        總之,人的實踐在空間上的矛盾和在時間上的矛盾是相互規(guī)定和相互轉化的,它們又構成了相互矛盾的關系,從而形成了人類實踐的時空運動。對此,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建立了“生產”這樣一個歷史起點的范疇來綜合上述關系,并由之來敘述其內在的矛盾運動。對“生產”的內在矛盾運動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原理。因此,關于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規(guī)律闡明,實質上就是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為內容構筑的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關系原理是包括了“價值”維度的,否則,“生產力”作為“發(fā)展”的動力因素去規(guī)定是無法理解的,這就是人作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的規(guī)定,它歸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提升,具有目的性。這就是為什么一些西方學者在讀了馬克思著作后,深刻地感受到馬克思的整個理論是充滿著倫理關懷的緣由,甚至有的人把馬克思的理論歸結為倫理學。這一點正是唯物史觀的思想內核之一。具體上涉及如何深入理解生產力的價值內涵問題,對此,如果不深諳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思想方法,那是難以理解的。關于生產力的規(guī)定及其價值內涵,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詳述??傊?,馬克思是以“現實關系”來闡明“價值關系”的,而不會刻意地把“價值”作為一個實體對象的“概念”單獨地抽離出來加以證明?,F在,有的學者對于價值問題的研究恰恰是走了馬克思批判的路子,事實上,這是尚未弄清唯物史觀的價值理論引起的。

        至此,可以明白,價值研究的理論對象就是人的實踐的現實關系,是生產方式內在矛盾運動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相應的原理都是統一了主客體、主客觀、自由與必然的辯證規(guī)定,是以“價值規(guī)律”表達的社會范疇,對它們的研究就是對價值問題的揭示。因此,基于唯物史觀基礎上提出的社會理論是包括了“價值”維度的,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等都屬于這種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服務于“人的解放”或“人的發(fā)展”的,它們內在地包含了這一價值理論的規(guī)定,研究它們對社會實踐關系的理論表述,就是對其價值理論的把握。當然,學術上對理論梳理時使用“價值”概念并不是什么錯,只是在傳統理論范式上把它當作了實體或實體的屬性范疇來把握,而不是以“主體”實踐發(fā)展的歷史本質來規(guī)定,從而就出現了價值理解錯誤的問題。因此,理論研究問題不在于概念,而在于如何科學使用概念。

        唯物史觀的哲學范式不只是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變世界”。因此,馬克思是站在“改變世界”的立場上來表述他的價值命題,即“人的發(fā)展”或“人的解放”?!叭说陌l(fā)展”或“人的解放”是人的實踐的現實關系的價值向度,也是人類社會的歷史主題。唯物史觀的各種命題或范疇都是蘊含了價值揭示的理論,它們既在“認識”上揭示了價值的規(guī)定,也在實踐上規(guī)定了人的行動使命。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高明之處和科學性的體現,并深刻反映了共產主義世界觀的立場。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

        [3] 李德順. 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13.

        [4] 張岱年.論價值的層次[J].中國社會科學,1990(3): 3-10.

        [5] 袁貴仁.價值與認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5(3): 3-10.

        [6] 王永昌.價值哲學論綱[J].人文雜志,1986(5):19-26.

        [7] 李劍鋒.價值與價值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163.

        [8] 王海明,孫英.幾個價值難題之我見[J].哲學研究,1992(10): 41-46.

        [9] 李連科.哲學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62.

        [10] 李明海,雷詠雪.主體論[M].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8.

        [11] 賴金良.主客體價值關系模式的方法論特點及其缺陷[J].浙江社會科學,1993(1):14-20.

        [12] 賴金良.哲學價值論研究的人學基礎[J].哲學研究,2004(5):17-24.

        [13] 魏寒冰.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對事實與價值對立關系的破解[J].前沿,2020(5):19-25.

        [1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1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馮平.現代西方價值哲學經典:經驗主義路向(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22.

        [1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楊 彧]

        Analyses on the Object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t Theory of Value

        Liu Zongbi

        Abstract: The Marxist theory of value regards the realistic relationship of human practice as the theoretical object of value and establishes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paradigm,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ies and scientific transcendence. The most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o transfer theoretically the object of value from the “entity” of the object into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i.e., “a real pers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subject — a real person is productive through practice. Value is created by the practice of real person, and the theoretical object of value can only refer to the realistic relationship of human practice. As historical facts, realistic relationship of practice is both an objective fact and a value itself. To understand this, we need to logically achieve the unity among the truth, value and history. This “unity” is achieved by Karl Marx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subject”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ies from new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In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the analysis of realistic relationship includes the revelation of value relationship. Karl Marxs basic value proposition on human society is “human development” or “human liberation”. Therefore, “human development” or “human liberation”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ealistic relationship and historical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ased on dialectics, from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inherent inevitable connection of things, value is the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ture of human practice and the transcendence (sublation) of reality. Different propositions or categori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tain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value, which not only reveals theoretic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value but also stipulates the mission of human action in practice.

        Key words: Marxism; theory of value; object; method

        猜你喜歡
        方法
        中醫(yī)特有的急救方法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2:04
        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方法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46
        化學反應多變幻 “虛擬”方法幫大忙
        變快的方法
        兒童繪本(2020年5期)2020-04-07 17:46:30
        學習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對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最有效的簡單方法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3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賺錢方法
        大地资源网在线观看免费官网| 国产精品一区成人亚洲| 国内激情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日产韩国av在线|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2020| 亚洲精品不卡av在线免费 |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女同一区二区在线| 蜜臀av在线一区二区尤物|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 |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白浆喷水| 中文字幕被公侵犯的丰满人妻| 日本精品女优一区二区三区|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99久久超碰中文字幕伊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精品| 永久天堂网av手机版|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88久久久| 一级一片内射视频网址| 女的扒开尿口让男人桶30分钟| 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毛片一区二区在线| 天堂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丝袜美腿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加勒比东京热久久综合| 国产人妻熟女高跟丝袜|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播视频播放网站| 岛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