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梅,周蘭蘭,王海茂
(中山市三鄉(xiāng)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63)
支氣管肺炎患兒臨床表現(xiàn)以發(fā)熱、咳嗽、氣促等呼吸道感染癥狀為主,對患兒進行體格檢查,可在肺部聞及濕啰音,并且部位相對固定。該病在嬰幼兒具有較高的發(fā)病幾率,為兒科常見疾病之一,由研究指出:支氣管肺炎在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的發(fā)病率可達30%以上,在四季均有所發(fā)病,并且該病是導致兒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由于患兒尚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機體各項功能均處于發(fā)育、完善過程,抵抗外界侵襲的能力相對較弱,尤其是肺部組織,氣管管腔較為狹窄,纖毛運動能力較弱,并且黏液分泌功能尚未完善,而血液供應豐富、含氣量少,一旦發(fā)生感染,極易出現(xiàn)充血水腫等癥,導致氣道痙攣,痰液等分泌物不易排除,嚴重者可堵塞氣管,出現(xiàn)缺氧、喘憋等癥狀,甚至可危及患兒生命。除止咳、化痰、控制感染的治療措施,霧化治療也是臨床治療支氣管肺炎的重要手段,為分析不同霧化吸入方式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本研究開展分組對照實驗,現(xiàn)將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支氣管患兒300例為本實驗的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式,將研究對象按照1∶1的比例分為對照組(n=150)以及實驗組(n=150)。對照組患兒,男童77例,女童73例;患兒年齡介于3月至7歲,均值為(3.18±1.43)歲;病程介于1~9d之間,均值為(4.15±2.36)d。實驗組患兒,男童76例,女童74例;患兒年齡介于3月至8歲,均值為(4.02±1.54)歲;病程介于1~10d之間,均值為(4.82±2.44)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方法處理,結果顯示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分組比較。
納入標準:患兒入院后,經相關檢查,均明確診斷為支氣管肺炎;表現(xiàn)為咳嗽、氣促、發(fā)熱、伴全身不適患兒;入組前1周內為接受任何抗生素治療患兒;可配合完成霧化治療患兒;患兒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先天肺組織不發(fā)育異?;純海粚Ρ狙芯渴褂弥委熞荒褪芑純?;合并其他臟器功能障礙患兒。
所有患兒入組后,均完善相關臨床檢查,在作出明確診斷后,均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包括:退熱、止咳、平喘、選擇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等措施。兩組患兒均進行霧化治療,霧化藥物選擇為:布地奈德混懸液(AstraZeneca Pty Ltd;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40474;規(guī)格:0.5mg)、硫酸特布他林霧化液(AstraZeneca AB;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030642;規(guī)格:5.0mg);若患兒體重<20kg,則霧化藥品用量為:0.5mg布地奈德混懸液+2.5mg硫酸特布他林霧化液+2mL生理鹽水,若患兒體重≥20kg,則霧化藥品用量為:1mg布地奈德混懸液+5mg硫酸特布他林霧化液。給予對照組患兒超聲驅動霧化治療,儀器統(tǒng)一選擇為魚躍超聲霧化器(402AⅠ型),吸入氣流量設置為最小。給予實驗組患兒氧氣驅動霧化治療,氧流量設置為6~8L/min。兩組患兒均使用面罩進行霧化治療,在患兒靜息狀態(tài)由專業(yè)醫(yī)務人員幫助患兒佩戴面罩,并進行相關霧化操作。兩組患兒每次霧化治療持續(xù)10min,3次/d,3d為治療1療程。
對兩組患兒咳嗽、氣促以及肺部痰鳴音等臨床癥狀消退時間進行統(tǒng)計和比較;并對兩組患兒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9.0軟件對研究中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以保證其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以差異P<0.05為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兒咳嗽、氣促以及肺部痰鳴音消退時間分別為(2.43±1.44)d、(1.55±1.42)d、(2.08±1.52)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s,d)
組別 例數(shù) 咳嗽消退 氣促消退 肺部痰鳴音消退對照組 150 4.51±1.83 3.72±1.34 4.36±1.45實驗組 150 2.43±1.44 1.55±1.42 2.08±1.52 t 10.939 13.612 13.292 P 0.000 0.000 0.000
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147/15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6/15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s,n)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s,n)
組別 治療效果不良反應顯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 劇烈咳嗽 哭鬧 發(fā)紺 發(fā)生率(%)對照組(n=150) 76 53 21 129(86.00) 8 9 4 21(14.00)實驗組(n=150) 88 59 3 147(98.00) 1 5 0 6(4.00)χ2 14.673 9.157 P 0.000 0.002
兒童,正處于機體生長發(fā)育階段,也是完善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階段,易是未建立完整免疫系統(tǒng)階段,因而發(fā)生感染性疾病的幾率較高[2]。尤其是呼吸道,其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相通,加之兒童特殊的肺組織結構,導致其發(fā)生支氣管肺炎的幾率處于一種較高的狀態(tài),并且病情進展較快,嚴重者可危及患兒的生命[3]。針對支氣管肺炎患兒,臨床除了采用止咳、化痰藥物改善患兒呼吸道癥狀、選擇敏感抗生素對感染進行控制外,進行霧化治療也是為支氣管肺炎患兒治療的重要措施。
霧化吸入的治療方式,完美地解決了患兒治療依從性差以及機體功能發(fā)育不完善等問題,將藥物霧化成微小顆粒,以氣霧等形式經患兒口鼻吸入,可將藥物直接送達患兒肺部組織,可使局部藥物濃度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并且減少了全身給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藥的安全性[4]。霧化吸入的給藥方式,實現(xiàn)了肺部患處直接給藥的目的,給藥后藥物起效迅速,可在短時間內起到解除氣道痙攣、稀釋痰液、消炎等作用,為嬰幼兒支氣管肺炎有效的治療手段。
霧化吸入的驅動方式較多,為分析不同驅動方式在支氣管肺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以分組對照的形式展開,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咳嗽、氣促以及肺部痰鳴音消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超聲驅動的霧化,利用聲波可在液體中傳播,使霧化陶瓷片產生共振,使藥物液體中產生大量氣泡爆炸,使周圍液體化為直徑在3~6mm的水珠[5]。氧氣驅動的霧化,利用較高流速的氧氣對藥物液體進行沖擊,使之霧化成直徑在2~4mm之間的霧滴[6]。
綜上所述,兩種驅動方式相比,氧氣驅動可使液體霧化成直徑更小的液滴,并且高流速的氧氣可使患兒毛細氣管口產生負壓,利于藥物液滴的吸入,同時更小的液滴可直接進入患兒肺泡,作用更直接、起效更快、治療效果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