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省為中心的考察"/>
易山明
自光緒二十二年(1896)“大清郵政”正式開辦起,現(xiàn)代郵政在中國已經走過了120余年的歷史,從行業(yè)史的視角對其展開專題研究則發(fā)軔于20世紀20年代,距今也有近百年。一個世紀以來,有關郵政史的研究成果可謂十分豐碩。在成果數(shù)量增長的同時,郵政史的研究也走入了瓶頸。其一,整體而言,目前有關近代郵政史的研究多停留于制度史的層面,如對清末郵驛制度嬗遞及郵政近代化這一重要歷史過程多以敘述的方式呈現(xiàn),在美國學者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看來,“敘事模式之所以引人入勝,就在其能隨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的特性”。[1]郵政史研究正面臨這樣的困境,鮮有研究能夠對不同時間斷面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做立體的、系統(tǒng)的、多角度的綜合考述。其二,就區(qū)域郵政史研究而言,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類型化、模式化嚴重,大多都是就郵政談郵政,關涉面較為狹窄,未能將其置于一個特定的時空下進行考察,缺乏比較的視野和視角的轉換。其三,以往郵政史研究多倚重于文獻典籍、資料匯編、近代報刊和郵政檔案等史料,對郵政輿圖、《通郵處所集》(《郵政局所匯編》)、《郵政事務總論》等材料的挖掘、使用程度還遠遠不夠,而這幾種史料對于重構近代郵政網絡至關重要。
“近代中國國內市場網絡的流通實態(tài)到底是什么樣的?”歷史地理學者王哲、劉雅媛的兩篇有關近代中國、長三角郵政空間研究的論文,另辟蹊徑,他們通過泰森多邊形法分別估算了成都平原、長三角區(qū)域的基層郵政服務區(qū)半徑,其結果與此前經濟史研究中的基層市場半徑非常接近,初步論證了利用郵政網絡研究基層市場的可行性,并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技術路線,是最近幾年郵政史研究中為數(shù)不多的創(chuàng)新之作。此外,高廉、袁為鵬將歷史數(shù)據(jù)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相結合,研究經濟地理與近代郵政分布之間的耦合關系;王含梅對“郵政時刻表”的形成與晚清郵政時效經營的討論等,都有很好的啟發(fā)意義。[2]以上數(shù)篇力作的發(fā)表,跨學科方法的運用功不可沒,賦予了郵政史研究新的生機。
清末民初,“國內多故,百業(yè)凋敝,獨郵政一項是始終維持完整的”。[3]前賢時彥對近代郵驛轉型、郵政內涵演變、業(yè)務拓展、制度設計、部門架構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成績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諸多亟待完善之處,在某些基礎性問題上仍有進一步開拓的空間,甚至是學術空白。[4]關于晚清郵政系統(tǒng)與地方體系層級的研究成果極其薄弱,一方面是囿于史料所限,需要搜集大量微觀、精確的郵政機構信息,否則難以開展有效的量化定性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學科畛域,除了傳統(tǒng)史學方法之外,經濟學、地理學、統(tǒng)計學等不同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借鑒亦不可或缺。施堅雅(G.William Skinner)用以建構中心地層級的主要指標——近代郵政體系,在區(qū)域市場研究領域享有盛名,自20世紀80年代“施堅雅理論”傳入國內后一度被奉為圭臬,但是“任何理論都不能代替具體的研究,對中國傳統(tǒng)市場的研究也不能停留在對市場的模型建構和等級劃分,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其實際狀況”。[5]鑒于此,本文以安徽省為中心對晚清郵政網絡與地方體系層級等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
中國古代官方信息的傳遞主要仰賴于驛傳系統(tǒng),這一體系發(fā)展至清朝已漸臻成熟,并在康雍乾時期達到了頂峰。此后,隨著其內部矛盾的逐漸層累疊加,又適逢新式郵政的引入,傳統(tǒng)驛傳受到了極大沖擊,而這種沖擊本身不僅僅局限于郵驛嬗遞、新舊交替的過程之中,更多的是對其背后所蘊藏的價值觀念的革新。傳統(tǒng)驛傳與現(xiàn)代郵政之間,除了在服務對象、交通工具、經費來源等外化方面有所不同外,兩者最大區(qū)別應當是內在辦郵(驛)宗旨上的差異。傳統(tǒng)驛傳的功能主要定位于“置郵傳命”,[6]由于驛傳機構的官辦性質以及政府對官方信息資源的嚴格管控,使得驛傳體系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和封閉性,只能官用不能民用,歲費巨帑,但社會效益微弱。清末,中西交流不斷增多,程度也隨之加深,現(xiàn)代郵政標榜的“裕國便民”之功效正好迎合了彼時囊中羞澀的清政府,而社會效益的凸顯亦是其取代驛傳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實早在“大清郵政”正式開辦之前,中央層面有關設立官辦郵政機構的討論已開展了多時。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1896年4月9日),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致信總理衙門,信中回憶道:“伏憶總稅務司擬議此章,屈指三十余載,于今欽奉諭旨飭辦。”[7]此處的“三十余載”意義深重,其起點當可追溯至同治四年(1865)。是年末,赫德將其所著《局外旁觀論》一文呈送中央政府,在該說帖中他鼓吹改革,并提出了變革方案,內容涉及清朝內政、外交、財政和向西方學習等多個領域,文中強調“外國所有之方便,(中國)民均可學而得”“中國應當調查研究而且仿用西方輪船、火車、工廠機器、電報和現(xiàn)代錢幣鑄造”。[8]其中的“電報”即包含郵政等現(xiàn)代化通訊工具。翌年冬,總理衙門將代寄各國駐京使臣文件的郵遞事務劃歸總稅務司署辦理,以董其事,此為海關兼辦郵政之始。[9]1896年,清廷批準推廣海關試辦郵政,正式開辦國家郵政。《大清郵政光緒三十年事務通報總論》中對于大清郵政設立后的運行狀況、郵政局所分等、郵界劃分等情形有著詳細描述:
至論及大清郵政現(xiàn)在辦法,其郵政總署系在北京,所有各項事宜,均歸郵政總辦承由海關郵政總司核準辦理?,F(xiàn)就十八行省及滿洲全部劃分郵界三十五處,每界各有郵政司管理,除北京總局系在北京大郵界外,其余各界總局,均在該界之通商口岸地方。凡有郵界較大者,并經分設副界?,F(xiàn)計共有五處,每處派有巡察司事駐扎該界省城。每一總局或副總局仍有各項屬局。統(tǒng)計系分三等:一、分局?!?、內地代辦?!弧⑧]政信箱。[10]
全國共劃分為35個郵界,視郵界大小決定是否分設副郵界,每一郵界之中設置郵政總局或副總局。大清郵政開辦之初,具體設置郵局的城市有:北京、保定、通州、牛莊、天津、大沽、唐山、北戴河(夏季郵遞之所)、煙臺、登州、威海衛(wèi)、重慶、宜昌、沙市、漢口、漢陽、武昌、武穴、九江、牯牛嶺(夏季郵遞之所)、蕪湖、南京、下關、鎮(zhèn)江、揚州、清江浦、上海、吳淞、蘇州、寧波、鎮(zhèn)海、杭州、溫州、福州、羅星塔、廈門、汕頭、廣州、黃浦、三水、梧州、瓊州、北海、龍州、蒙自、河口、思茅,分屬28個稅務司管轄。[11]綜觀以上設郵地點發(fā)現(xiàn),因為與海關聯(lián)系緊密,此時郵局的分布也多位于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和政治商業(yè)中心等城市。
國家郵政正式開辦后,采取了多種措施促進郵政管理工作的規(guī)范化,并廣設郵政局所提高投遞效率。這些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人們對郵政的印象也在逐漸改觀。為了保護郵政官員,襄贊初生的郵政事業(yè),清政府詔令各郵政總局官員將執(zhí)事人員名單轉報地方政府,“光緒三十年九月,外務部咨行準黑龍江將軍咨稱:以后派遣郵局執(zhí)事,應知照地方官,以便識認保護。札行總稅務司遵照辦理”。安徽省在此前后也接到同類公文,“皖省奉文后,自光緒三十年八月二十二日起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止,扣合西歷三個月為第一屆。以后,按屆由兩總局將設立處所及派遣執(zhí)事人員銜名開折,送由蕪湖關道具文按期轉報”。[12]此一政策的出臺,扭轉了之前郵政主管部門在推進郵政事務過程中單打獨斗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獲致地方政府的支持,而這種 “支持”亦可以在《郵政事務總論》中尋找到蛛絲馬跡。
《郵政事務總論》是具有年鑒性質的郵政史料,由清代海關郵政總署始編于光緒三十年(1904),此后,歷經清郵傳部郵政總局和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逐年續(xù)編,連續(xù)更新至1943年,對于晚清民國郵政發(fā)展歷程有著詳實的記錄。據(jù)總論所載,截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全國共有郵政機構176處,其中郵局164處,代辦所12處。次年,盡管代辦所暴漲至153處,但仍然落后于郵局的293處。這一局面在1903年被打破,是年共有郵局354處,而代辦所則多達609處,后者在數(shù)量上開始大幅超越前者,直至清朝覆滅前夕也未能改變這一格局。宣統(tǒng)三年(1911),郵政局所的數(shù)量已增長至6201處,郵局和代辦所分別達到957處和5244處。郵路運營里程也由1904年的“十萬一千里”延伸至1911年的“三十八萬一千里”,數(shù)年間增加了三倍有余。[13]在經過十余年的慘淡經營后,“大清郵政”已經逐步擺脫開辦初期的篳路藍縷,漸成蔚為大觀之勢,全國郵政網絡雛形初構。
1896年“大清郵政”甫一設立,置郵地點尚多依附于通商口岸,數(shù)量并不龐大,隨著郵政事務的有增無減,郵政局所也得到了迅速擴張。如此眾多的郵政機構,早已超出了各通商口岸所能覆蓋的地域范圍,遍布全國多地。為了能夠更為直觀、準確、具體地掌握郵政局所的空間分布和科學設計郵政發(fā)展方案,郵政輿圖的繪制則勢在必行,“緣輿圖乃推廣之先導也”。[14]1903年,清政府印制了《大清郵政公署備用輿圖》,黑紅兩色套印,中英文對照,此圖系第一次印行之全國郵政專用地圖。同年,管理外國通商局總稅務司繪制了《大清推廣郵政輿圖》,計32幅,圖中繪出了各總局所轄分局之郵政路線。1907年,在上述兩圖的基礎之上,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出版了一套能夠切實反映清末郵政分布情況的地圖集——《大清郵政輿圖》,各圖詳細標注了郵界、郵路、鐵路、火匯局、旱匯局、電報局等地物。[15]如此精審的郵政輿圖,為研究清末郵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大清郵政輿圖》)系按各省分頁刊印,已開各局均用墨書,郵寄之路縱橫畢具,就圖觀之,即可知郵局如何擴充,省界郵路如何聯(lián)絡。”[16]郵政輿圖的功用不只在于能為郵政管理部門提供精細化的信息參考,以為郵政的長遠規(guī)劃謀篇布局,它也可以讓我們從中解讀出更多與之關聯(lián)的時代信息。
海關郵政總署在國家郵政開辦起初便制定了方案,采取化整為零的辦法,將全國切分為若干個郵區(qū),彼此勾連互通,但郵區(qū)之總數(shù)、界線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jù)郵政發(fā)展的實際需求適時做出調整?!爸劣卩]界每區(qū)之大小,當日所限定者,系視道途之遠近,戶口之簡繁,并視各該界內信件多寡……其法系以通商口岸之總局為中點,由此直達各處省城,以作郵政大路。即于該路左近聯(lián)絡府縣城鎮(zhèn),俾均歸此大路,以便該界各處均與總局相連。所有經過總局者,均以上海、天津、廣東三處停有外國郵船之界為總樞?!盵17]郵界的劃分并未依照行政區(qū)劃的管轄范圍來進行,而是按海關例以通商口岸為準則界分郵區(qū),郵界面積大小根據(jù)郵區(qū)內各郵局之間里程遠近、戶口繁簡和信件數(shù)量的多少而因地制宜。郵路的設計方針,大致是以通商口岸為中點,將直達省城的郵路作為主干道,呈放射狀向周邊府縣擴散。就全國郵局的宏觀分布態(tài)勢來看,天津、上海、廣東三地當為中樞,是郵件的總集散地,如此便可以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的多級郵政網絡結構。從隨后幾年郵政發(fā)展的路徑觀之,也基本遵循了這一理念。
這種借力通商口岸帶動區(qū)內郵政發(fā)展的策略,在一開始就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大清郵政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驕人業(yè)績亦得益于此,但隨著郵政版圖的日益拓展,清政府意識到此法非長久之計,必須及時調整。由于郵界與行政區(qū)劃邊界的背離,一省分屬不同郵區(qū)和同一郵區(qū)跨越數(shù)省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由此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郵局與地方政府之間并未形成一種良性的機制化互動,僅僅依靠運動式的詔令很難保證“支持”的連貫性和持久性,長此以往,郵政發(fā)展必然會受到掣肘,效率衰減,而調整的方向就是盡可能讓郵區(qū)與省區(qū)邊界趨于一致。這一點在安徽、河南等省郵區(qū)中均有所反映。宣統(tǒng)二年(1910),“蕪湖、大通兩副郵界(安徽省),此兩界雖仍各自為界,然已歸駐扎安徽省城安慶之管理界務巡察司事直接管轄”。[18]1903-1907年,歸德(商丘)、信陽、南陽等郵局先后由鎮(zhèn)江、漢口劃歸開封郵政總局,河南境內郵政開始統(tǒng)一管理。[19]此一政策的轉變,為民國初年郵政承續(xù)晚清發(fā)展勢頭奠定了堅實基礎。
清末共有縣級政區(qū)1549個,[20]若以1907年為時間節(jié)點,平均每個縣級政區(qū)擁有郵局約0.36個,代辦所1.45個,即使到了1911年,這一數(shù)字也只分別達到0.62個和3.39個。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郵政服務網點188637個,[21]平均每個縣級政區(qū)開設郵政網點66個。也就是說,盡管晚清郵政成績斐然,但距離實現(xiàn)郵政的普及化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程。在這樣一種“縣多郵少”的局面中,每一個郵政機構設立之前都必須經過審慎考量,絕非簡單的一哄而上,而郵政版圖的最終成形亦是多種因素共同合力的結果。
1.政治因素
1907年的郵政輿圖標注了各處設有郵政局所的地點,但圖中只有總局、分局和代辦郵政鋪商(郵政代辦所)之區(qū)別,并未對郵局自身實行更為細致的等級分類。事實上,晚清時期,郵政總局對其所轄郵區(qū)內之各等局所負有領導責任,掌管本區(qū)郵務事項,等級最高。郵政代辦所多設于市鎮(zhèn)、農村,辦理一些簡單的郵政業(yè)務,如出售郵票、代寄信件等,在整個郵政體系中等級也相對最低。[22]通過對安徽、河南郵政輿圖所包含局所信息的統(tǒng)計,安徽省內除蕪湖、大通兩處設有郵政總局之外,共有郵局14處,分別分布于安慶府、壽州、運漕、六安、亳州、徽州府、屯溪、廬州府、三河、巢縣、柘皋、寧國府、南陵、太平府。在此之中,位于府(州)縣治的有10處,占比71%,位于非府(州)縣治的只有4處,分別是運漕、屯溪、三河、柘皋,占比29%。河南省的情況更為顯著,位于非治所的郵局只有道口、周家口和荊紫關3處,占比15%,其余17處皆設于治所城市。兩組數(shù)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甚至可以說并不讓人感到意外,辦郵之初設郵地點的選擇與一地之政治地位息息相關,郵局的設置也多傾向于府、州、縣治。其實,在國家郵政開辦初期做這樣的一種安排并不難理解,尚處幼年時期的郵政事業(yè),需要更多呵護,再加上郵政的官辦背景,將大量郵局置于一地之政治中心是出于現(xiàn)實考慮,府(州)縣治相較于普通市鎮(zhèn)、農村來說,有大量公務文件需要郵局寄送,在大多數(shù)人對于郵局業(yè)務尚處于遲疑顧望之際,政府率先垂范使用郵政能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況且地處政治中心地的郵局在資源的獲取和占有方面具備先天優(yōu)勢,而這一點是民信局和客郵所無法比擬的。
2.市場因素
與上文對郵局的統(tǒng)計一樣,我們對輿圖中設有代辦所的地點做了計量分析后發(fā)現(xiàn),安徽省中位于治所城市的共有43處,占代辦所總數(shù)的61%,位于村鎮(zhèn)的共有28處,占比為39%,相較于郵局來說,代辦所設于非治所城市的比例有些許提高,河南省的這一數(shù)字則分別為86%和14%??傮w而言,與郵局相仿,治所城市對代辦所來說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而那些設有代辦所的村鎮(zhèn)亦非普通聚落。如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之正陽關,位于壽州、鳳臺、潁上、霍邱四州縣接壤之地,北臨淮河,地當沖要,陸路設有正陽關驛站,“水路上通汝潁,下通洪澤湖”。[23]寧國府宣城縣之灣沚鎮(zhèn),位于宣城縣西北八十里,地處宣城、蕪湖、南陵三縣交界,“青弋江所經,鹽艘鱗集,商販輻輳”,[24]眾多鹽商巨賈云集此鎮(zhèn),是溝通長江與青弋江之間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罩莞h之深渡,“在府南四十五里,新安江經此。《寰宇記》云:與睦州分界處。峰巒掩映,狀若云屏,實百城之襟帶”。[25]自深渡出發(fā),順新安江而下,直抵浙江省之淳安、建德、桐廬諸縣。安慶府懷寧縣之石牌,“通潛、太、宿、望四邑,有上下二集,商旅輻輳”,其鄰縣桐城之樅陽鎮(zhèn),亦是“商民萃聚”之地。[26]河南省南陽府南陽縣之賒旗店,地界南陽、唐縣、裕州三縣交匯處,“為池鹽總匯之所”。[27]開封府祥符縣之朱仙鎮(zhèn),“在城南四十五里……今商旅所經,以朱仙鎮(zhèn)為水陸會集之所,南舟北車,從此分岐”,[28]是古代北方地區(qū)水陸交通和商貿重地。彰德府內黃縣之楚旺鎮(zhèn),東接直隸、山東二省,“濱臨衛(wèi)河,各州縣將經征漕糧運赴該處入倉暫貯,兌交幫船領運”,[29]是清代漕糧轉運的樞紐之地。以上列舉的幾個市鎮(zhèn),雖然都不是治所城市,但它們的地理區(qū)位十分優(yōu)越,經濟基礎較好,商業(yè)繁盛,有的甚至是其所屬政區(qū)及其周邊區(qū)域的經濟中心地。這一點與治所城市多憑借政治權力獲得優(yōu)先考慮開設郵局的模式完全不同,代辦所在選擇設置地點上,除政治因素外,市場前景亦是不能忽視的關鍵性指標之一。
3.交通條件
傳統(tǒng)時期,驛傳載體較為單一,依靠人力、畜力來完成信息、物資的傳遞,效率低且安全性差。清末,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引入讓運輸方式開始多樣化,在1907年的郵政輿圖中將有鐵路、輪船通達地方之郵局標注為“火匯局”,以示與步班、馬班郵路可到達的“旱匯局”區(qū)分開來。而此時安徽省內的“火匯局”基本都是只通輪船不通火車的,如蕪湖、大通、廬州(合肥)各郵局,直到民國初期“安徽省僅在東北部有津浦鐵路外,沒有其它鐵路,所以陸路交通很不完善,反之水路交通運輸縱橫交錯,所以自古以來省內外的交通運輸多依靠民船”。[30]以上三地依托水運所構筑的郵路——安慶—大通—蕪湖—太平和廬州—巢縣—運漕—蕪湖一線——是皖省郵政主干線路,多條支線交匯于斯,而皖北之淮河、渦河、潁河,皖中之巢湖、運漕河,皖南之清弋江、句溪、新安江等沿岸兩側亦是郵政局所的主要聚集地。反觀河南一省之郵路,與皖省迥然有別,1907年全省共有郵局20處,其中彰德府(安陽)、衛(wèi)輝(汲縣)、道口、新鄉(xiāng)、鄭州、許州、郾城、遂平、確山、信陽、河南府(洛陽)、開封府(祥符)等12處分別位于京漢、道清、汴洛鐵路線上,[31]占郵局總數(shù)的一半有余。近代以來,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xiàn),大大延展了郵路里程,而郵局的選址也更加偏愛于交通便利、通達性強的站點附近。
4.文化水平
文化因素對郵政網點布局的影響,在安徽境內表現(xiàn)最為明顯。從歷史文化地理的角度來看,安徽一省南北民風截然不同,皖南尤其是傳統(tǒng)徽州一府六縣,是文化的中心區(qū)域,商人眾多且讀書之風盛行。商業(yè)社會需要人們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能夠算賬,能打算盤,這就使得徽州一般民眾也具有較為良好的文化素質,對于文化也有一定的追求。故而戴震指出,徽州人“雖為賈者,咸近士風”。[32]這也是當今有大量徽州文書存世的重要原因。書信寄遞的需求催生了眾多郵政局所選擇棲息于此。相較于皖南徽州地區(qū)文化的中心地來說,清時的皖北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文化的邊緣圈層。安徽省俗有“窮不過鳳陽,富不過歙縣”的諺語,與皖南的徽州不同,以鳳陽為中心的周邊府縣則是另外一番文化景觀。這里的“鳳陽”一詞是泛指安徽省長江以北的絕大部分地區(qū),特別是淮河兩岸,近數(shù)百年來,自然災害十分嚴重,導致了該地普遍的貧窮化,人民生活質量不高,在文化建設方面多有缺失,加之普通百姓受教育程度較低,對于書信寄遞的需求也就隨之減弱,郵政局所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其數(shù)量也必然無法得到較快提升。這種文化發(fā)展水平的區(qū)域性差異,時至今日仍然未能消除,2015年全國各郵政網點平均服務面積最小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緊隨其后的是江蘇、浙江、廣東等東部沿海省份,服務面積最大的則大多位于西部地區(qū),[33]拋開其它因素不談,文化素養(yǎng)、教育水平是造成這種差異的很要緊的一個因子。
施堅雅模式是解剖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與變遷狀況的分析模式,包括市場體系理論和宏觀區(qū)域理論,前者主要關注中國鄉(xiāng)村社會,后者則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34]施氏提出這一理論的初衷,“不過是要矯正人類學家只著眼于小社團的傾向,但結果幾乎完全消滅了他的對手(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到他在美國學術界影響之大)”,在此之后,“一整代的美國史學家,都以為中國的村莊,在經濟上和社會上高度結合于大的貿易體系”。[35]此一模式傳入國內后亦引起了廣泛討論,不少學者通過各種方式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刻反思,贊同、接受與批評、質疑之聲并存。
“中心地學說”是施堅雅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正是在這一學說的基礎之上,經過數(shù)次的充實、修正形成了解釋中國基層市場社區(qū)和城市化等級的理論。此學說實導源于德國地理學家沃爾特·克里斯塔勒的《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一書,受其啟發(fā),主要論述一區(qū)域內之城鎮(zhèn)等級、規(guī)模、職能間的關系,以及空間結構的規(guī)律性;并借以研究如何在一勻質平原區(qū)合理分布不同等級的多級城鎮(zhèn),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由相應的多級城鎮(zhèn)及其市場所組成的網絡體系。[36]施堅雅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第二編《空間的城市》導言中指出:“經濟中心地已形成了城市的地區(qū)體系,每一體系都是一個多階次的層級,這種層級因其各組成部分的經濟集中程度及其在該區(qū)的核心——邊緣結構中的地位而存在著內在區(qū)別?!盵37]如何劃分出不同的城市層級,其標準又有哪些,在他看來,將郵政機構等級視為衡量晚清城市層級的中間介質不失為一個合適的選擇。“我在顯示經濟中心地位比較外觀時依賴最多的單一指標,是中心到1915年止的郵政地位?!盵38]不同等級的郵政機構,其所包含的服務內容、業(yè)務種類、營業(yè)額度等會呈現(xiàn)很大差別,這種差別本身即可以起到一個間接性的指示作用。例如,單從經濟發(fā)達程度來看,一等郵局一般設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其所提供的服務內容、業(yè)務種類非常完備,營業(yè)額度也是普通郵局不可企及的;二等、三等郵局多分布于府縣和重要市鎮(zhèn),在各個方面也會相應地略遜一籌;而等級更低的郵政代辦所則選擇與有一定實力的商鋪合作,多置于普通村鎮(zhèn)之中。鑒于本文是以晚清安徽為中心的時空范疇,我們不妨從郵政機構等級的視角,對安徽省內不同區(qū)域間的地方體系層級做一個中觀尺度的探討。
由表1可知,安徽省13個統(tǒng)縣政區(qū)均設有郵政局所,但各自擁有的數(shù)量卻迥然不同。若以統(tǒng)縣政區(qū)為單位,郵政機構的分布似乎在某種意義上體現(xiàn)了均衡性原則,照顧到了每個府(州),這也符合郵政一貫堅持的“便民”宗旨,但是在將考察的行政區(qū)劃單位縮小至縣級政區(qū)后,得到的數(shù)據(jù)則與上述結果大相徑庭。以縣級政區(qū)而論,設有郵政機構最多的縣是休寧和宣城,均為5處,歙縣、合肥、桐城各有4處,其余縣份都在1至2處之間,鳳臺、英山、潁上和霍邱無分布。由表中信息可以計算出安徽各縣級政區(qū)平均擁有郵政局所1.45個,具體到各府(州)的情況是,徽州府所轄縣級政區(qū)平均擁有郵政局所2.5個,依此類推,廬州府2個、安慶府1.8個、寧國府1.7個、池州府1.5個、和州1.5個、太平府1.3個、鳳陽府1.3個、泗州1個、滁州1個、廣德州1個、六安州0.7個、潁州府0.7個。這一數(shù)據(jù)與統(tǒng)縣政區(qū)設有郵政局所數(shù)量的排序上,除安慶府略低于廬州府外,前幾名的順序并未發(fā)生大的變化。兩組數(shù)據(jù)的相似性使我們有理由推斷,以縣級政區(qū)而論,除蕪湖、大通兩個郵政總局所在地外,休寧、宣城、歙縣、合肥亦是次一級的區(qū)域中心地,而鳳臺、英山、潁上、霍邱則為區(qū)域的邊緣地帶。那么,這樣的推斷是否合乎實際呢?此處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第一,晚清時期郵政機構雖有總局、郵局和代辦所之區(qū)別,但郵局內部的等級分層并未細化。第二,郵政輿圖沒有將支局納入其中。以上問題對該推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洞笄遴]政輿圖》(安徽省)共標注郵局14處,分別位于9個統(tǒng)縣政區(qū),除廬州府獨占4處之外,其余10處散布于8個府(州),設置相對分散,而廬州府治合肥已在中心地之列。支局一般設于業(yè)務繁忙、等級較高的郵局所在地的城內,如蕪湖,但數(shù)量極少。因此,上述問題對于結果的影響當較為有限。
表1 《大清郵政輿圖》(安徽省)中郵政機構設置情況
續(xù)表
續(xù)表
從縣級政區(qū)的尺度,已經分析了郵政機構等級、空間分布與地方體系層級之間的關系,如果從更大的區(qū)域視角出發(fā),又會是怎樣的呢?安徽位于南北方過渡之間,地跨江淮,自北向南分成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區(qū)塊,分別占全省面積的39%、34%和27%。[39]與此恰恰相反的是,其對應郵政機構數(shù)量占比分別為21%、33%和46%。導致反差的原因前文已有涉及,此處不再贅述。從三大區(qū)塊郵政機構等級、數(shù)量以及郵路里程來看,皖南地方體系層級總體高于皖北,其地區(qū)性城鎮(zhèn)的分布也比較均勻,如休寧、宣城、歙縣、當涂、南陵等,同等級的城鎮(zhèn)之中,皖北則相對較少。此外,我們認為在晚清安徽地方體系層級中,長江沿岸城市發(fā)育程度最高,尤其是蕪湖、大通、安慶等城市或市鎮(zhèn),它們或為政治中心,或得益于開口通商,或擁有廣闊的腹地并借助現(xiàn)代航運開啟轉口貿易。在宣統(tǒng)元年(1909)《通郵局所匯編》之安徽省中,標有“*”符號的“輪船、火車已通之局”共有15處,分別是安慶府(懷寧)、大通、蕪湖、荻港、采石、廬州府(合肥)、巢縣、忠廟、劉家渡、施口、壽州、運漕、烏江、雍家鎮(zhèn)、西梁山。[40]將這些郵局點在地圖上連起來可以勾勒出兩條清晰的曲線:一條是長江沿岸,尤其是大通以下靠近江蘇南京段;另一條是肥河—巢湖北岸—裕溪河與長江連通一線。經兩線串連之區(qū)域與近代以來安徽省經濟增長極契合度非常高,以近年各市人均GDP為例,前幾名多由合肥、蕪湖、馬鞍山和滁州占據(jù),與上述空間范圍幾乎完全吻合。除合肥之外,此地區(qū)緊鄰全國經濟中心長三角,受其影響強烈,而合肥則通過水路與長江,進而和長三角實現(xiàn)聯(lián)動互通??梢姡砬鍟r期現(xiàn)代交通格局的改變,特別是內河航運的興起,促使安徽東部一帶與長三角的聯(lián)系愈加緊密,并為時下熱議的“長江經濟帶”提供了歷史的注腳。
清末,現(xiàn)代郵政的引進較好地解決了傳統(tǒng)時期官民分途的二元遞運模式,打破了兩者之間在信息傳輸方面難以逾越的鴻溝,建立起官民合一、無階層差別的信息流通平臺。“大清郵政”的開辦是符合世界歷史潮流的因應之舉,它的出現(xiàn)既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歷史合力的必然產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與之關聯(lián)的周圍事物發(fā)生或多或少、或快或慢的變化,這種新的信息網絡在很大程度上回應了中國人在經濟、政治、文化和人口遷移方面的新需求。[41]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 “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tài)中最終結束……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tài)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fā)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盵42]這一論斷同樣適用于近代信息輸送載體的新陳代謝,郵政的產生使得傳統(tǒng)驛傳、民信局黯然失色,后者終究敵不過時代的更迭而消逝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晚清安徽省內不同地區(qū)城鎮(zhèn)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南北之間、城村之間、沿江與內地之間差異較大,一時間難以彌合,這是導致郵政局所在設置初期很難實現(xiàn)平衡的深層次原因。放眼全國,安徽一省決非特例,它只不過是晚清郵政發(fā)展史在空間演變上的一個縮影,正如楊念群先生所言:“按照現(xiàn)代化理性的‘祛魅’邏輯,現(xiàn)代因素越是深入非西方的社會結構中,傳統(tǒng)生活世界的空間就越趨于萎縮,直至最后消失。”[43]誕生于西方工業(yè)化背景之下的現(xiàn)代郵政,在信息、物資的傳遞上要比驛傳更加高效,社會效應也更為廣泛,如此一來,驛傳生存空間持續(xù)受到郵政的擠壓,但彼時的清王朝并未完全做好迎接新生事物的準備,現(xiàn)實的國情也無法創(chuàng)造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生成環(huán)境。故而,郵政局所也不可能以均質、勻速的拓展形式根植于清朝的各個角落,只有那些較早完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對接且地方體系層級較高的城鎮(zhèn)才會成為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