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公廁,大家會想到什么?陰暗、惡臭、濕漉漉,還是臟兮兮?如果你有機會去日本東京的涉谷區(qū),相信那里的公廁可以徹底改變你的固有印象。為迎接東京奧運會的到來,日本財團發(fā)起了一個名為“The Tokyo Toilet”的計劃,邀請了安藤忠雄、片山正通、長尾智明等16位知名的建筑家、設計師,在東京澀谷區(qū)的17處地方重新設計公廁。希望能夠借助這些享譽世界的大師的才能,賦予公廁一個全新的定義,讓人們能夠在使用過程中擁有更加舒適、便捷的體驗。目前已建成亮相的“東京公廁”有8所,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都有哪些特別之處。
在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建筑美學概念中,源自自然的風、水、光是無論大型建筑、還是小型裝置設計中都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因如此,才有了如今成為大阪地標建筑的“光之教堂”。安藤忠雄希望將自己設計的建筑與豐富的自然環(huán)境共存。隨著季節(jié)的變遷、時間的流逝,將這些取之不盡的自然萬物構筑成為同建筑物相伴相生的藝術品。
坐落于神宮通公園的這座公廁同樣蘊含著這樣的設計理念。安藤忠雄選擇以圓頂平脊的結構展開設計,其實是將常在公園、庭院中所見到的涼亭與公共設施結合了起來,并用更加現(xiàn)代化的手法將這樣的融合理念予以呈現(xiàn)。
考慮到建筑場地本身是一所公園,于是安藤忠雄將豐富這座公共廁所的實用性與公共價值納入了設計版圖中,并命名為“Amayadori”。意即在作為公廁使用之余,環(huán)繞圓頂平脊結構的屋檐可以為人們打造一個避雨的空間。
外墻被設計成一個垂直的鏤空結構。安藤忠雄認為,人們可以在垂直百葉的圓柱形墻內(nèi)移動,感受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風和光的舒適。交融于光、影之間,這座建筑得以與自然相輔相成,達成某種意義上的共鳴。也可以通過另一側的自由的、向心的循環(huán)強調(diào)安全感。
日本著名室內(nèi)設計師片山正通(Masamichi Katayama)為“The Tokyo Toilet”項目設計的公廁坐落于惠比壽公園的西側。第一眼看上去,這座建筑并不像一間“廁所”,而更像是公園內(nèi)自成方圓的小型藝術空間。
談到此次為“The Tokyo Toilet”項目設計公廁片山正通首先想到的是“川屋”的概念。廁所在日本的繩文時代開始出現(xiàn),由于彼時取水、排污系統(tǒng)并沒有被系統(tǒng)地開發(fā)出來,所以大多數(shù)的廁所都是沿河川建造的,因此得名為“川屋”。
從都市概念出發(fā)重塑“川屋”原始、簡單的設計結構。片山正通在外觀架構上采用了開放式的空間設定,以錯綜排列的墻壁構筑整座廁所的主外觀——仿佛迷宮一般。不僅有效地劃分了男、女及通用廁所區(qū)域,其整體所呈現(xiàn)的藝術性同樣可見一斑。
誠然,我們能從這種細化空間分隔的開放式架構中一窺片山正通的室內(nèi)設計功底,而將其作為整座建筑的設計主旋律,也不會令人感覺到過于突兀。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這座廁所的外墻還是內(nèi)部空間,片山正通都以木質(zhì)紋理裝點混凝土墻壁外層,而在缺乏現(xiàn)代建筑材料的繩文時代,人們通常以泥土、木頭建筑“川屋”,這與片山正通的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從遠處看,位于澀谷區(qū)東三丁目的這座公廁的背景色是單調(diào)而無趣的:錯綜交疊的天線、布滿涂鴉的行車道,還有遠處林立的樓宇……一棟通體呈正紅色的建筑物在此拔地而起,倒像是城市中僅有的一抹色彩。
這座公廁由產(chǎn)品設計師田村奈穗(Nao Tamura)所設計。在她看來,公廁將許多人拒之門外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個人隱私的不重視,而建造一座能夠滿足任何人,不分年齡、性別、國籍、宗教、膚色的公共設施是她追求的目標。
“我住在紐約,在這座城市中‘LGBTQ+群體得以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正視其性取向?!痹谠O計東三丁目的公廁時,田村奈穗希望能夠在這一隅空間為“LGBTQ+”性少數(shù)群體建立一個更重視隱私的空間。因此,我們看到的這間公共廁所,在每一扇門外都單獨設計了一個折角式的屏風,內(nèi)部則是獨立的廁所空間,將對使用者的隱私保護提升到了最大化。
田村奈穗設計這所公所的靈感來自日本傳統(tǒng)的禮物包裝方法——Origata,如果反向思考,以禮物包裝呈現(xiàn)的公廁造型,表達出澀谷區(qū)對世界各地游客的歡迎。而人們同樣能夠覓得中凝聚的文化包容,對東京這座國際化都市的城市建設也具有相當大的意義。
廁所一向被認為是生活環(huán)境中最注重隱私的空間,因此當人們看到這座由透明玻璃構筑的公廁時,免不了會大吃一驚。
“透明公廁”的構想來自日本建筑設計師坂茂(Shigeru Ban),他曾是建筑界的“奧斯卡”——普利茲克獎得主。在他看來,人們上公廁時經(jīng)常會擔心兩件事:一是衛(wèi)生條件如何,二是有沒有不懷好意的人躲在里面。
坂茂設計的“透明公廁”很好地解決了人們擔心的問題。透明的玻璃外墻能夠令前來使用公共廁所的行人對內(nèi)部的整潔程度一目了然。當人們進入廁所并上鎖后,原本透明的玻璃外墻會變成不透明的,為使用者提供一個私密的空間。
此外,坂茂希望通過“透明公廁”為所在地區(qū)的環(huán)境帶來改變。為此他給這座廁所的內(nèi)、外墻頂端設計了LED燈帶,入夜后,色彩斑斕的“透明廁所”便成了公園、社區(qū)中照亮道路的一盞“明燈”。
在高樓林立的澀谷商業(yè)區(qū),這座給墻壁刷上白漆、以湖水綠點綴門窗框的瓦檐小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這正是長尾智明(Nigo)所想表達的“溫故知新”設計。
1946年美國在如今的代代木公園地區(qū)建造的駐日美軍宿舍設施,這對從小長在原宿的長尾智明影響極大,于是他選擇了借鑒過去。
以白色墻面、紅褐色屋頂、薄荷綠窗框構成的公廁,加上被白色柵欄包圍著,讓人不難聯(lián)想到駐日美軍宿舍。而女廁與男廁入口處的"門”都是敞開的,像是被邀請走進朋友的家,營造出一種隨意的溫馨感。室內(nèi)簡潔純白的設計,加上三角形屋頂造型的挑高天花板,也增添了舒適感。
長尾智明希望通過這次設計,讓從城市記憶中消失的房屋,如今又再次回到原宿,成為既懷舊又新鮮的存在。
“像亮起的燈籠一樣,讓人感到被歡迎”——這便是建筑師坂倉竹之助(Takenosuke Sakakura)希望傳達的信息。霧面的玻璃墻在夜晚會發(fā)出柔和的暖光,白天則會在日光下,映出旁邊樹叢的圖樣。原本,西原一丁目公園里這個之前讓人敬而遠之的公廁,變得有了溫度。
白色與綠色的用色,方正矮小的外形,簡單到有點兒懷舊了,于是親近感也自然隨之而來,像一個路過很多次的熟悉空間,隨時都讓人安心。
坂倉竹之助設計這座公廁時,主要考慮到的是為原有的公園形象帶來改善,而非單純地建造一座廁所。因此,這座公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無論外觀設計還是內(nèi)部陳設都很整潔、明亮。這座公廁使用了玻璃外墻,夜晚之際從內(nèi)部散發(fā)的暖色光則令其看上去仿佛公園中的一盞“燈籠”。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公廁并沒有單獨劃分男、女區(qū)域,而是設計了三間通用式洗手間。這樣的區(qū)域劃分能夠有效地減少人們的等待時間,更能為使用者帶來便利,尤其是在公園這種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
為公園設計一座公廁,需要考慮到怎樣的環(huán)境條件?“因地制宜”對于建筑設計師來說并非一個少見的課題,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由植文彥(Fumihiko Maki)為惠比壽東公園設計的這座公廁時,對這個詞或許會有更真切的感知。
惠比壽東公園周圍綠樹掩映,稱其為"城市中的綠洲”亦不為過。同時,它還是周圍居民區(qū)中頗受歡迎的兒童游樂場,因頗具標志性的章魚游樂設施而得名“章魚公園”。植文彥所設計的這座公廁,其靈感便來自“章魚公園”這個別稱,為此采用了酷似章魚爪的多邊形結構構筑其屋檐部分。
在為作為居民生活場所的公園設計公廁時,植文彥除了考慮其基本的廁所功能外,還希望將大多數(shù)公園建筑物都擁有的休息區(qū)功能設計進去。于是他在廁所外墻增添了公共座椅,呈四邊分散的獨立廁所建筑中央則是一方栽有綠植的天井。
利用分散布局去建造一座公廁,實際上將整個空間都進行了放大化處理,令其更加通透、明亮。值得一提的是,槙文彥從章魚爪獲得靈感的屋檐設計,恰好能起到一個為往來行人提供避雨場所的作用?;谔祚R行空的靈感誕生,卻意外地展現(xiàn)了更豐富的實用功能,的確值得駐足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