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豆豆
你是否和我一樣,每當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績或者被別人夸獎說“你真的很棒”時,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悄悄地在心里蔓延:這說的是我嗎?明明自己并沒有別人說得那么好。
無法真正地接受他人的贊美,還認為是自己的表象騙過了別人的眼睛。擔心被識破,別人就知道真正的我是什么樣了。我總會冒出這樣的想法:我的某些成績只不過是碰巧而已。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并不只有我這樣想。美國演員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大學的畢業(yè)演講中,談到自己剛被哈佛錄取時的情形:“我仍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一定是哪兒出錯了。在這里我不夠聰明,我必須要證明自己并不是花瓶演員。”
英國演員艾瑪·沃特森也曾在《VOGUE》的采訪中說,她常質疑自己的表演才能是否擔得起這些贊美:“我做得越好,別人越夸贊我,我內心那種沒底氣的感覺就越強烈。我好怕有一天,別人會發(fā)現(xiàn)我根本不配擁有現(xiàn)在這樣的成就。即便演完《哈利·波特》之后,我也沒有自信可以成為一個演員。我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我需要別人來肯定我?!?/p>
這種心理狀態(tài),就是臨床心理學家保琳和蘇珊娜提出的“冒牌者綜合征”,也被稱為“騙子綜合征”或“自我否定傾向”。
保琳和蘇珊娜用5年的時間研究了150名女性來訪者,她們都是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的優(yōu)秀女性,但都承受著自我否定的折磨,認為自己表面優(yōu)秀,實則名不副實,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后來的研究表明,不僅女性有“冒牌者綜合征”,男性也有同樣的困擾。
首先是外歸因模式。面對外界的認可,無法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傾向歸因于外界的因素。
曼哈頓心理學家約瑟夫說:“這些在‘冒牌者綜合征中掙扎的人,更傾向于將他們的成功歸功于運氣而不是他們的優(yōu)點或辛勤工作,他們也普遍不將自己的成功當作一回事?!?/p>
其次是極端的成長環(huán)境。他們通常在被父母忽視的環(huán)境下成長,感覺自己并不重要,得到一切只是僥幸,或者沉浸在過度夸贊中,時刻擔心自己不夠完美,會讓父母失望。這兩種極端的成長環(huán)境都會觸發(fā)自我否定的傾向。
已經有足夠多的客觀評價表示,很多人非常優(yōu)秀,卻依然瞧不上自己。自我否定的想法像魔咒一樣如影隨形。“冒牌者綜合征”這種心理狀態(tài)到底是如何發(fā)揮其作用的?
“冒牌者綜合征”人群所具有的特質與成長環(huán)境密切相關,非常容易在特定場合被激發(fā)。尤其在經歷一些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比如職位晉升、取得學位、獲得獎項等能力受到認可時,自我否定的傾向最容易被觸發(fā)。
在這樣的情境下,能力被眾人認可,地位得到提升,往往意味著承擔更多的責任,面臨更大的風險。
“冒牌者綜合征”的提出者之一保琳,用“冒充者循環(huán)”來闡釋這群人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周而復始的焦慮:面臨考驗能力、與個人成就相關的任務,會感到揮之不去的焦慮;在焦慮情緒下,他們要么會過度準備,要么會無止境地拖延;任務完成后,他們會在片刻的放松后繼續(xù)焦慮,質疑自己成功的原因。
過度準備的人認為成功是由于自己做了很多準備,并非憑借自己的能力取得,而拖延的人會認為是暫時的運氣幫了自己。
要打破“我不夠好”的魔咒,最重要的是積極的自我暗示。它有多神奇?讓我們先看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安排兩組有數(shù)學天賦的孩子閱讀數(shù)學家哥德爾的傳記,其中一組孩子讀到的傳記有個微小的改動,他們會看到哥德爾的生日和自己的一樣。最終實驗顯示,這一組孩子的成績明顯優(yōu)于另一組。
一個微小的改動,讓他們認為自己和哥德爾有一種隱秘的聯(lián)系,于是積極的心理暗示發(fā)揮作用了——他們會不自覺地向自我暗示的角色看齊。這也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自居效應”,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傾向于扮演這個角色。
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取代那些時不時冒出來的負面想法。允許偶爾出現(xiàn)的負面想法,但在兩種信念的博弈中,要讓你的積極信念擊倒負面信念。
接下來,我們要安心地接受別人的贊揚。如果積極的自我暗示對你用處不大,那試著去聽聽周圍的人如何評價你、贊揚你。
從他們的話語中,找到一個個“證據(jù)”,比如,在什么情境下取得成功,成功帶來的成果是什么,自己克服了怎樣的困難,用這些細節(jié)去證明自己的成就的確實至名歸。
我們還可以用實際行動駁斥負面觀念。如果你從自我暗示、他人的贊美中仍然無法獲得十足的肯定,那么試著找到更加確鑿的證據(jù)——從自己的行動中去尋找證據(jù),夯實自我肯定的根基。
即使是微小的成就、進步、提升也用白紙黑字記錄下來,可以是一次突破害羞性格而進行的提案,可以是主動融入一個新團體的嘗試,當然也可以是讀了一本讓你收獲頗豐的好書。
我們統(tǒng)統(tǒng)記錄下來,時?;仡欁约旱狞c滴成就,它們終將連點成線,使你更加明確自己的位置,更加明晰地看見自己的未來。
學著擁抱這些經歷,確認它們的存在和作用,隨著它們逐漸成長、豐盈。人生本就是一場與怯懦、質疑、恐懼的博弈,只要我們還在前進,就永遠不會輸。
正如娜塔莉·波特曼在演講中所說:“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價值?!?/p>
(如 云摘自《中國青年》2021年第11期,本刊節(jié)選,畢力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