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祥
40多年前,我還是一名中學生,對文學非常癡迷。有兩首詩我記得很熟,一首是高紅十等人創(chuàng)作的《理想之歌》,一首是賀敬之創(chuàng)作的《西去列車的窗口》。這兩首詩,把遠方的世界推到我的眼前。
20世紀70年代末,我參軍入伍,在訓練、工作之余,開始興致勃勃地創(chuàng)作小說,寫好之后便投向上海、北京、廣州等地,投出去被退回來,修改后再投出去……直到1983年,蘭州的《飛天》雜志發(fā)表了我的第一個短篇小說《相識在早晨》。當時《飛天》有一個欄目叫“新芽”,是專門培養(yǎng)新作者的,編輯在我的作品后面附了一段幾百字的點評,大意是,這是一個部隊青年戰(zhàn)士的處女作,雖然稚嫩,但是不乏真情。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意義非凡。當我還在文學的路上苦苦摸索的時候,當我投稿四處碰壁的時候,蘭州首先接納了我,否則,我可能會走上另外一條道路。
2019年9月下旬,我應邀前往蘭州參加活動。飛機從首都機場起飛,拐了一個彎,向西北方向飛行。我坐在靠舷窗的位置,一直俯瞰下面的景致。很快,視野里涌現(xiàn)出大片裸露的山脈??吹酱饲榇司?,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然因素的影響,西部仍然欠發(fā)達,建設西部任重而道遠。
中學時代,我別的功課學得不太好,唯獨政治和語文學得不錯,從初中到高中,這兩門課的成績一直領先。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名叫汪泛舟,本來是一位大學老師,古典文學功底非常深厚,講起課來抑揚頓挫,很有感染力。他講得有聲有色,我們學得津津有味。
多年后,我才得知,就在我參軍后不久,有一個全國人才調(diào)配行動,汪老師在這次大調(diào)配中離開了家鄉(xiāng)。當時有3個地方供汪老師選擇:北京、上海、甘肅,而他最終選擇了甘肅,1982年入職敦煌文物研究所。
這一次到蘭州,我要去看看我的老師。
見面那天,老師和我都很激動,老師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表示欣喜,學生對老師的學術成就深感欽佩,我們相談甚歡。我問老師,在蘭州生活習慣不習慣,老師說,很習慣,再回老家倒不習慣了。在蘭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人生快意。他告訴我,雖然自己已經(jīng)86歲了,但精力還很充沛,他還要寫兩本書,一本是關于敦煌的,一本是關于蘭州的。
望著耄耋之年而又精神矍鑠的老師,我的心里涌起無限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人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來到相對偏遠和落后的蘭州,把他鄉(xiāng)作為故鄉(xiāng),建設重工業(yè)基地,墾荒開礦,植樹造林,發(fā)展文化,支教扶貧,才出現(xiàn)了今天這樣一個集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于一體的新型城市。如今的蘭州,黃河穿城而過,兩岸高樓林立,樹影婆娑。這些遮風擋沙的綠樹,從一代代人的心里生出來,長起來。我的老師和他那代人,就像一棵樹,扎根蘭州,長在蘭州,守護蘭州,美化蘭州。
我想,我們來到蘭州,不是來做客的,而是來認識蘭州、親近蘭州、融入蘭州的。
在蘭州期間,我聽說了一個有點兒像神話的故事:在距今久遠的年代,蘭州樹很少,后來有人冬天把冰背到山上,埋在樹苗下面,等待來年春天,土里的冰一點一點地融化,終于有一棵樹成活了,然后是兩棵、十棵、一百棵,直至綠樹成蔭。從少到多,從黃到綠?!氨潮N樹”,多么好的意象,多么富有詩意的概括。
讓我們一起為蘭州種一棵樹吧!用我們的熱愛作種子,用我們的情感作養(yǎng)料,種一棵精神之樹、信念之樹、理想之樹。
(芳 華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