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琦
網上有一個看似有趣、實則很嚴肅的討論話題——“我經歷的語言‘通貨膨脹現象”,向網友征集當今用語越來越夸張、描述經常大幅超出事實的例子。
比如,今人把沉溺于網購時興奮刺激、事后又懊悔不迭的經歷,叫作“剁手”;把奇巧怪誕的想象叫作“開腦洞”;把竭盡所能叫作“使出洪荒之力”;面對美食誘惑會說“饞哭了”;實用效果不錯的東西被稱為“神器”……現代人正在鼓勵并放大語言的虛浮不實程度,就像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流派,對忠實于自然再現的繪畫藝術不滿,改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和色彩呈現主題。觀眾必須收斂著去解讀欣賞,才能還原畫作里傳遞的感情與思想。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寫道,每當新舊媒介交替,新的載體會對信息內容產生巨大影響。當今語言不斷“貶值”便如實反映了信息介入的微妙變化——相比傳統媒體,互聯網開創(chuàng)了一個以速度和消費為重點的時代。信息嚴重過剩,關注度成了最有價值的資源,發(fā)布者只有通過夸張的語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該現象日趨常態(tài)化,形成了語言上的“內卷”。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阿爾伯特·麥拉賓研究信息傳播,發(fā)現人們面對面交流時,通過語言有效傳遞的信息僅為7%,另有38%由語氣和音量的高低傳遞,55%靠面部表情傳遞。通過網絡交流時人們無法面對面,只能用文字溝通,產生理解錯位是常有的事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語言“通脹”的現象。
如網上有中學教師培訓教程,教導老師平時和學生用社交軟件交流,如果表示知道了,不能簡單回答“嗯”和“哦”,以免學生因看不到老師的面部表情,誤以為被敷衍;老師必須用“嗯嗯嗯”“哦哦哦”加強語氣,表示自己很上心很重視,才能和學生拉近距離,打成一片。
不過,這種虛火亢奮的表達方式,并沒有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反而消解了許多事物的嚴肅性,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放縱感。例如,“炸裂”“燃”這些極度夸張的形容詞,除了用來吸引人的注意力,本身并沒有任何含義,對表達毫無增色作用。這些都是語言泡沫化消耗詞義效力的例子。語言的功能是讓大眾共享事實,而不是本末倒置,讓信息內容成為語言的背景。
人們一旦習慣了語言表達中的“通脹”現象,那么當某個詞語的新鮮感一過,就會立即失去意義,并需要誕生更令人亢奮、更情緒化的新詞。如此循環(huán)往復,最終將導致文化的枯萎。即使站在觀眾的角度,人也需要給自己的情緒留下一定的空間,總是處于強烈的感官刺激下對自己毫無益處。只有當每個人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才是改變現狀的開始。
(靈 雨摘自《聯誼報》2021年6月26日,楊向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