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烏蘇里江水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
行程萬里的自駕旅行結束了,但那片土地給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卻記憶碎片的形式,時常出現在腦海中。
所以,那首《烏蘇里船歌》,便常常在我的車里循環(huán)播放。
這首歌最入心的時候,是在饒河縣四排鄉(xiāng)的烏蘇里江邊。
四排鄉(xiāng)屬饒河縣,是全國僅有的3個赫哲族鄉(xiāng)之一,被稱作烏蘇里江畔的一顆明珠。這里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烏蘇里船歌》的誕生地之一,赫哲族人是這首歌的主人,他們由這首極富民族韻味的歌曲,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赫哲人喜歡聚居山邊水畔,以捕魚狩獵為生,生活在國土最北邊的寒冷地帶,烏蘇里江一帶是他們的主要居住地。
車子停在鄉(xiāng)政府外的一個停車場。四顧之下,平房為主,墻面多裝飾著樹皮,間或小樓,多為二層。暖色調的墻壁,皆是瓦藍的屋頂,點綴在白云碧樹間,頗有點神仙居的味道。馬路挺寬,對面就是赫哲族文化風情園的大門。
園內遍植白樺樹,靠木柵欄的草地上是“撮羅昂庫”——圓錐形的樺樹皮小屋。一棟棟梯形建筑展示著他們的漁獵生活。還有一棟圓錐形的巨型建筑,是演藝館。在旅游旺季,這里每天都有民族舞蹈的演出。
在他們的生活風俗中,最讓我感到神奇的是赫哲族的服飾文化,他們竟然能用魚皮制作出精美的衣物。你能想象嗎?就是二三尺長的魚,要把皮剝下來,鞣制、縫紉??粗@精美的服飾,我們驚嘆不已。
這條大江是赫哲族的母親河,他們的生活和這條江密不可分。
穿過風情園,便到了烏蘇里江江邊。
作為中俄界河的烏蘇里江,從撫遠的三江源匯入黑龍江。
這些年的行走中,大江大河我見過不少,她們每一條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烏蘇里江如同神話中的織女,由天上來,自帶大氣雍容。
沿著江堤臺階走下去,走過細沙江岸,蹲下去,江水清淺,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見。由于江水的沖刷,這些細沙小石都微微泛著光澤。
堤壩上有位老人家吆喝我,走上去和他閑聊起來。老人家很健談,說起當地的風土人情,興致勃勃,妻子怎樣怎樣、兒子怎樣怎樣、媳婦怎樣怎樣,還有可愛的小孫子……我說:“您是赫哲族人?”他愣了一下,哈哈笑起來,說:“他們都是赫哲族,就我是漢族。娶了赫哲族的老婆,后來又有了赫哲族的兒媳婦,生活習慣就都一樣的了。”
“我們這里一江四河,魚多。魚好吃著呢,去嘗嘗吧?!?/p>
江風拂過長堤,《烏蘇里船歌》匯成長長的詠嘆調,在身后悠長地回蕩……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