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凡 湯文華
3.《反海外腐敗法》中的心理要件
《反海外腐敗法》包含了反賄賂條款和會計條款。反賄賂條款即法案第78dd-1條至第78dd-3條,禁止了美國發(fā)行者、國內(nèi)相關者和二者之外的人以腐敗的途徑(corruptly)向外國政府官員、外國政黨或政黨官員給予、許諾或提供任何有價物(如付款、送禮金等),旨在(1)影響該外國官員職務上的任何行為或者決定(with the intent to influence that official in his or her official capacity);或者(2)為了取得、保住商業(yè)機會獲取任何不當好處(or to secure an improper advantage in order to obtain or retain business)。“任何有價物”包含有形物、關于利益的承諾,以及受益方為外國官員的服務等1。會計條款即法案第78m條,主要強調(diào)發(fā)行者必須維持適當?shù)挠涗洠╞ooks and records)和相對有效的內(nèi)部會計控制制度(reasonably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s)。
可以看出,會計條款沒有關于心理要件“明知”的要求,而反賄賂條款要求行為者必須具備獲取商業(yè)機會相關的目的(intent),即腐敗行為必須是為了影響商業(yè)方面的行為或決策,或者為了得到、保住商業(yè)機會而做出。換句話說,單純地向外國政府官員提供有價物而沒有相應意圖的行為并不違反《反海外腐敗法》。下面具體分析反賄賂條款心理要件的構(gòu)成,及其與美國普通法和《模范刑法典》中規(guī)定的心理要件的聯(lián)系。
(1)交易相關的目的或意圖
《反海外腐敗法》第78dd-1條、第78dd-3條的表述如下:
It shall be unlawful for any person other than an issuer… corruptly to make use of the mails or any means or instrumentality… in furtherance of an offer, payment, promise to pay, or authorization of the payment of any money, or offer, gift, promise to give, or authorization of the giving of anything of value to—
(1) any foreign official for purposes of—
(2) any foreign political party or official thereof or any candidate for foreign political office for purposes of—
(A) (i) influencing any act or decision… (ii) inducing… to do or omit to do an act… or (iii) securing any improper advantage…
可見,“交易相關的目的或意圖”以for purposes of表示。探究何為“交易相關的目的”,首先需要明確何為“交易”。從美國法院的判例來看,具有預期效益的行為都可能成為“交易”,包括取得或保持某項具體的交易活動,或者為了取得更好的交易環(huán)境(如爭取更有利的稅收待遇)而向外國官員賄賂的行為。此外,所取得交易的另一方是否為外國政府無關緊要,受賄人是外國官員即滿足“交易的目的”2。
關于如何解釋“相關的目的”,美國法院對于一般賄賂罪心理要件的解釋,同樣適用于《反海外腐敗法》中反賄賂條款的心理要件。在美國聯(lián)邦第四巡回上訴法院審理的United States v. Arthur3案中,被告被指控挪用銀行資金賄賂官員,給予所在州和政黨官員好處以確保他所在的銀行能夠獲得政府的存款。一審法院判決被告的行為構(gòu)成賄賂罪。在上訴中,被告聲稱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在向陪審團解釋構(gòu)成賄賂的情形時,沒有充分辨明一般行為和構(gòu)成賄賂罪行為在意圖上的區(qū)別。法院支持了被告的訴求,認為構(gòu)成賄賂罪并非只看給予政府官員任何禮物、恩惠或者饋贈的行為,還要考察被告實施這些行為是否具有特定的犯罪意圖。犯罪意圖不僅指提供饋贈的人希望得到最終的利益,而且指為了獲得等價交換物(quid pro quo)的意圖,即行為人是否有意圖將給予官員的好處作為官員履職、行動時有利于行為人安排的等價交換物。
由上述案例可知,《反海外腐敗法》中“交易相關的目的”指“意圖取得、保持有利于行為人交易活動的等價交換物”。這與美國普通法刑事原則中的“具體意圖”(specific intent)十分相似?!熬唧w意圖”要求行為人意圖實施特定的、具體的行為,在反賄賂條款中即與交易相關的法律所禁止的行為,例如影響外國官員職務上的行為或決定,或誘使外國官員違背法律職責做出某一行為等。此外,具體意圖的表達形式通常是for the purpose of或to do加上具體的犯罪行為。反賄賂條款中的for the purposes of符合犯罪具體意圖的表達形式。
此外,行為人向外國官員或政黨提供、支付或承諾支付金錢或有價物以獲取等價交換物,必然意識到外國官員或政黨會特殊照顧行為人的利益;且行為人的目的就是運用金錢或有價物促成該等價交換,希望為自己謀取不當?shù)睦?。這違反了法律,構(gòu)成賄賂,且不利于創(chuàng)造公平的交易環(huán)境和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因此,該標準與《模范刑法典》中“故意地”(purposely)認定標準十分近似,即“有意識地實施某一行為,目的是為了使違法行為發(fā)生”。
綜上,《反海外腐敗法》中反賄賂條款要求行為人具有“交易相關的目的或意圖”,這與美國刑法中普通法原則的“具體意圖”和《模范刑法典》中“故意地”兩個心理要件的判定標準相似。若司法實踐中沒有充足的證據(jù)證明行為人有影響外國官員在職務上的行為決定的“具體意圖”,或行為人希望通過給付金錢或有價物來交換為自己謀取的不當利益,則無法證明行為人違反了《反海外腐敗法》中的反賄賂條款。在應對美國根據(jù)反賄賂條款提出的訴訟中,我國企業(yè)在心理要件的論證方面可以參考以上思路,查找、總結(jié)案例及相應的法律依據(jù)。
1盧建平,張旭輝. 美國反海外腐敗法解讀[M].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
2同前注。 ?3 U.S. v. Arthur, 544 F.2d 730, 734 (4th Cir. 1976),原文為:the payment of money to government officials for the purpose of obtaining deposits of government funds in the bank and to influence the judgment of such officials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deposits is, in itself, illegal in that such activity constitutes the bribery or attempted bribery of public offic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