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索才
我清楚地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大學高年級時初次閱讀《簡愛》《德伯家的苔絲》《了不起的蓋茨比》《憤怒的葡萄》等作品時的美好感受。最近幾年,我有選擇、有目的地開始重讀一些以前讀過的原著,獲得的樂趣和收獲是第一次閱讀無法比擬的。重讀英語文學經典可以幫助讀者開闊視野,增加自己的人文修養(yǎng),準確理解作品的情節(jié)、沖突和人物,提高對作品主題、視角、語言、風格、背景等較高層次的鑒賞,也對讀者英語語言的積累和提升大有幫助。
我第一次捧讀這些英語文學名著,基本上理解了故事的情節(jié),記住了作品中難以忘懷的人物,如簡愛、苔絲、蓋茨比,以及湯姆一家,心里極為高興,也有一些成就感,但是對作品的主題、背景、藝術成就等卻不甚了了,應驗了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關于青年時代讀書有限性的論述。他說:“年輕時讀書收效有限,因為缺乏耐心,思想容易走神,對‘產品的‘使用說明缺乏經驗,以及人生經歷不足?!比绻皇菐资旰笾刈x這些作品,終此一生,對它們的理解只會淺嘗輒止,體會不出這些文學經典的偉大之處。
卡爾維諾的評論沒有觸及作品的語言。如果是外國文學作品,對外語的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讀者對作品的理解。讀大學時,我雖然掌握了英語基本語法和數(shù)千詞匯,但要達到閱讀英語文學原著的水平,語言積累明顯不夠。而且文學語言不是日常交際使用的口語,也不是學術論文使用的簡潔、明晰的語言。作為語言使用最豐富、最成熟、最原創(chuàng)的形式,文學語言追求的是用詞的新穎性、句式的多樣性和表達的原創(chuàng)性,善于使用各種修辭技巧,如比喻、擬人、擬聲、象征、指代、夸張、反諷等。每個作家都在尋求他們的特色表達方式,試圖在文學史上給自己開創(chuàng)一席之地,如歐內斯特·海明威和雷蒙德·卡佛追求簡潔明快的風格。他們的語言不加修飾,將句子壓縮到最精簡的主語、謂語和賓語,對現(xiàn)代英語簡潔明快的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但與海明威同時期的威廉·??思{在文體上卻另辟蹊徑。他作品中的句子冗長、晦澀。為了追求準確、原創(chuàng)、生動,他大量使用修飾詞,修飾詞和被修飾詞之間橫跨一行到數(shù)行,許多句子錯落交織,綿延數(shù)百詞?!堆荷除?,押沙龍!》中的一個句子超過1288詞,創(chuàng)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為讀者閱讀帶來極大障礙。在他的成名作《喧嘩與騷動》中也可窺其一斑。在這部作品中,他極力模仿智障人士、黑人、文化程度低的農民,以及受過良好大學教育的精英的語言特點,使作品成了囈語、俚語、俗語、學究語的交響曲,對準確捕捉人物和突出主題起到積極作用,但對一般讀者,尤其是英語非母語的讀者而言,讀起來卻困難重重。所以,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和對各種英語文體的充分接觸,要閱讀此類作品是有困難的。
除了語言障礙外,對作品故事背景缺乏了解也會影響對英語經典的理解。像語言的提高需要時間一樣,對外國歷史、政治、文化、習俗的了解也需要時間,有時需要漫長的積累。比如我在大學時閱讀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節(jié),即主人公蓋茨比來自于美國中西部,沒有任何家庭背景,后來通過非法買賣禁酒積累了大量財富;他經常在豪宅舉行派對,放情縱飲,通宵達旦;他滿心希望與深愛過的前女友黛西重新和好,可最后非法買賣暴露,財空人亡。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故事情節(jié),對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并不清楚,只是在美國生活20多年,對其政治、文化有了切身深感受之后,將這部經典放在美國1920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里重新思考才發(fā)現(xiàn)它的重要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經濟發(fā)展迅猛,全國迷漫著一種樂觀進取的情緒,同時大眾對物質、財富、消費、欲望的過度追求也使美國夢蒙上了陰影。蓋茨比一味追求財富和虛幻的愛情,導致自己美國夢的畸形和破滅,這是小說的主題和對世人的警示。對故事情節(jié)和事件背景的雙重了解是準確、全面理解作品和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的關鍵,對從深層上理解作品的意義和文學成就大有裨益。
再比如納撒尼爾·霍桑的經典著作《紅字》,女主人公海絲特因為偷情生下女兒珠兒,遭到當眾懲罰,并要在衣服上繡上意味通奸的A字,定期到市場示眾、懺悔,但她寧愿一生將紅字戴到底也不愿透露與她相好的男人,即在教會享有很高聲譽的牧師丁梅斯代爾。她的丈夫奇靈渥斯從英國來到美國后秘密調查她的情人,準備復仇。故事結尾時,深受羞辱的海絲特將A字的意義翻轉,使其變成了勤勞、忍耐、包容、饒恕和熱愛的代名詞,贏得了尊重和接納。良心受到譴責的牧師最終坦白了他的罪過。對海絲特和丁梅斯代爾懷恨在心的奇靈渥斯復仇成功后因心靈扭曲而迅速枯萎。第一次閱讀時基本上弄清了故事情節(jié),但故事中提到的原罪、惡、仇恨、懺悔、救贖卻根本不理解,直到再次讀了作品并做了一些研究后才明白。故事發(fā)生在美國17世紀,為了躲避宗教迫害,清教徒從英國移民到美國,但卻立下了嚴苛的宗教戒律。違背這些戒律必須遭到懲罰,針對女性的限制和懲罰尤為嚴格。清教徒恪守上帝的威嚴,個人生活嚴謹,女性亂倫和通奸被視為對神的褻瀆,必須受到審判,如處死等?;羯5母咦娓妇驮鴧⑴c臭名昭著的1692年塞勒姆女巫審判,判處數(shù)位女巫絞刑。霍桑的這部小說是對那段黑暗歷史的重新審視,從歷史、人性、道德、信仰等方面批判那段歷史對女主人公和其他人造成的身心摧殘。
再比如前文提到的??思{的《喧嘩與騷動》,除了作品語言艱澀外,缺乏對時代背景的了解也會影響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小說講述美國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故事??灯丈壬问趾瞄e,酗酒成癮,生活悲觀;他的太太滿腹牢騷,終日以病為由,無法盡到妻子和母親的責任;女兒凱蒂小時候純潔善良,長大后輕佻放蕩,與男子鬼混,生下女兒昆丁,后淪落風塵,不知去向;大兒子昆丁敏感多思,在哈佛讀書時因無法忍受凱蒂給家族帶來的羞辱而自殺;次子杰生因全家將養(yǎng)家的責任推給他深為憤怒,整日對癡呆的弟弟班吉、侄女昆丁和黑人管家迪爾西爆粗口。故事以迪爾西在復活節(jié)帶班吉去禮拜結束。來到美國后,我將小說讀了兩遍又做了些研究,這才理解了??思{這本小說的重要意義。小說發(fā)生在美國南北內戰(zhàn)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持續(xù)四年的內戰(zhàn)以南方的慘敗告終。戰(zhàn)爭不僅摧毀了南方的種植園經濟,也摧毀了南方的文明、文化、秩序和倫理。康普生一家可以說是南方衰敗的一個縮影。昔日富有體面的南方大戶康普生已經捉襟見肘。南方所看重的諸如榮耀、圣潔、貞操等倫理被凱蒂等新一代女性砸得粉碎。南方男人所遵循的自立、自尊、自強等理念在康普生父子身上毫無蹤跡,全家依靠一個黑人管家支撐他們茍延殘喘的生活。這就是《喧嘩與騷動》的時代背景。如果沒有對這一背景的了解,沒有對作品的細讀,對作品的深層理解和批判則無從談起。
重讀不僅能加深理解作品的語言和故事的背景,還可以熟知作品的文學特點,提高賞析能力。閱讀文學經典時,除了理解作品的內容、故事背景和主題外,還必須審視作品的文學特性,否則讀文學經典就和從其他渠道如歷史、新聞獲取信息無異。必須停下來思考作品的文學特色,思考它的情節(jié)、人物、場景、主題、風格、語言等方面的過人和獨特之處。將文學作品置于文學的框架下予以審視,這是文學欣賞的必由之路,也對理解作品的內容有幫助,因為內容和形式相輔相成,內容的實現(xiàn)依靠文學形式來完成。但要對作品的形式提出看法,只讀一遍是很難做到的,正如著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指出的,“當我們第一次讀一本書,要勞頓眼睛從左移到右,從一行移到另一行,從一頁移到另一頁,這種對書做的復雜體力活動,這種在空間和時間上為理解作品所做的努力,直接阻礙了我們對作品的賞析?!痹偌由险Z言不同、故事背景陌生的挑戰(zhàn),第一遍讀作品時除了專注于搞清故事和人物的來龍去脈,很難分心去思考作品的寫作特色,而思考作品的寫作特色只能等重讀時完成。重讀可以馬上進行,也可以等幾年后進行。根據(jù)我的經驗,有些作品等待幾年后重讀效果會更好。隨著閱讀英語經典數(shù)量的增加,讀者的文學素養(yǎng)肯定也會相應增加,對作品文學性的審視能力也會增強。
以《喧嘩與騷動》為例。對作品的情節(jié)、人物、主題、背景理解后,可以審視一下作品的寫作風格。從結構上講,作品分為四部分:三兄弟每人占一部分,從各自角度講他們眼中發(fā)生的故事,最后由黑人管家迪爾西做概括敘述。第一部分由班吉講述。由于智力有限,又是啞巴,他語無倫次,缺乏邏輯,語言充滿混亂的意象和重復,讓讀者一頭霧水。第二部分由上哈佛大學的昆丁敘述。他雖然沒有智力挑戰(zhàn),但腦中卻充斥著許多沉重、混亂、反復、自相矛盾的想法,使他無法自拔,也讓讀者陷入閱讀的困境。第三部分由杰生敘述。他沒有受過多少教育,講話不合乎語法,滿嘴都是種族和性別歧視的暴力性語言。最后一部分從迪爾西的角度敘述,可以說是??思{借黑人管家之口將故事的來龍去脈加以串聯(lián)。雖然迪爾西講的是黑人英語,但讀者基本搞清了故事的主線。??思{嘗試打破全知角度,將敘述交由一個個的當事人完成,這是他對小說敘述技巧的創(chuàng)新,有助于展現(xiàn)人物內心的思想和意識。這種以人物的思緒為重點,盡量真實地展現(xiàn)他們腦中邏輯和非邏輯思緒的技巧即意識流,是福克納對現(xiàn)代小說做出的最大膽的革新,非常有效地表現(xiàn)出智障者班吉和大學生昆丁混亂不清的思緒。在將人物從現(xiàn)實主義的外表描寫轉向現(xiàn)代主義的內心刻畫方面,意識流是一次劃時代的變革,大大拓展了文學表現(xiàn)的手段。??思{在多角度敘述和意識流方面的創(chuàng)新為他贏得了194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以上各點從語言、背景和文學性方面探討了重讀英語文學經典的必要性。至于某些作品,如《到燈塔去》《白鯨》和《赫索格》等,則需要時間和人生閱歷的積累才能讀懂讀透,這再次證明重讀英語文學經典的必要性?!兜綗羲ァ肥怯F(xiàn)代作家弗吉尼婭·伍爾夫于1927年發(fā)表的一部現(xiàn)代主義小說,但是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我20歲出頭讀這本小說時,根本沒有耐心將這本專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作品讀完,30多年后,我已到中年,和故事中拉姆齊教授及其太太年齡相仿,此時重讀這本書竟給我?guī)矸浅6嗟膶庫o和思考。如書中所昭示的主題那樣,構成生活的不全是跌宕起伏、天翻地覆的大事件,還有工作、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凡人瑣事,如拉姆齊教授過于專注于學問而不免對孩子冷漠,拉姆齊太太細心周到,除安慰敏感易傷的丈夫外,也要溫暖、鼓勵受到父親冷落的孩子們。她還想到給燈塔守護人的孩子織雙襪子,讓家里的客人得到悉心照顧。整部小說就是幾個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沒有大事件發(fā)生,唯一的事件就是去燈塔旅行,然而小說揭示的男性和女性意識,特別是女性獨立的意識、理性和感性的關系、婚姻和家庭等主題都是極其深刻的,適合中年以后重讀。
再如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它講述了亞哈船長帶領船員追殺將他一條腿致殘的白鯨,最后卻船毀人亡的故事。有的評論家認為,如果只選一本美國小說做為代表,這本小說應該是《白鯨》。在中國讀大學時聽說過這本小說,也可能讀了幾頁,讀不下去便放棄了。10年后到美國讀研究生,在一門專門研讀霍桑和麥爾維爾的課程上,教授指定了這本500多頁的書。我閱讀了那些故事性強的易讀章節(jié),跳過了那些講述鯨魚生理和捕鯨歷史的類似學術論文的章節(jié)。再過20年,我博士已經畢業(yè),也做了多年教授,我又主動拿起了這本書,因為我知道它是一本經典中的經典,讀幾遍都不多。在一個圣誕節(jié),我用了一個星期每個詞每一頁都讀了,發(fā)現(xiàn)在沒有督促、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我竟這樣喜歡這本書的每一章。如果沒有重讀一遍,自己對那些跳過的章節(jié)將會多么遺憾,對全書的理解也會失之偏頗。這次閱讀的成功應歸功于自己30多年在語言、智慧和人生閱歷上的積累。
最后想用索爾·貝婁的《赫索格》說明智慧和人生閱歷積淀對理解作品的幫助。貝婁一生創(chuàng)作甚豐,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三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我鐘愛的作家。但是對《赫索格》喜歡之外也有閱讀難度。貝婁閱讀廣泛,知識淵博,被稱為知識分子的老師。他的《赫索格》是一本有關心理、哲學、道德、家庭、政治的論理小說,極富挑戰(zhàn)性。它講述了大學教授赫索格在第一次婚姻失敗后,又面臨第二次婚姻危機的故事。他的妻子愛上了他的好友格斯貝奇。赫索格除了婚姻危機外,還面臨著精神的危機,他那種精神的迷茫與思索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赫索格在寫給各界人士,如總統(tǒng)、警長、海德格爾、尼采、學術同行和親人的未發(fā)出的信件里,就困惑他的當代文化所面臨的物質主義、虛無主義、理性主義、消費主義、女權主義、信仰、婚姻、精神、肉體、道德、苦難、真理、拯救等哲學問題展開探討,里面充滿著他與學術同行對這些問題的交鋒,很冗長,很抽象,很難理解,為讀者閱讀制造了障礙。幾十年后,我有了一定的智慧和人生閱歷積累,再重新讀它,就變得容易了。
(未完待續(xù)) ? ? ? ? ? ? ? ? ? ? ? ? ? (作者單位:芝加哥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