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鈺,門麗娟,居殿春,郭 雷,姚富升,張 琪,俞鴻宇
(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qū)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江蘇張家港215600)
現(xiàn)代工業(yè)采用的冷卻水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fā)、濃縮,水中存在的Ca2+、Mg2+、CO32-、SO42-、SiO32-等無機離子濃度逐漸增大,會出現(xiàn)無機物結垢、金屬腐蝕及由此衍生的微生物滋生等問題[1-3],使得冷卻水的傳熱效率大大降低,設備正常的熱交換受到阻礙,嚴重威脅生產安全,影響企業(yè)的經濟效益[4-6]。阻垢劑能夠減緩和抑制水垢產生與生長,在循環(huán)冷卻水處理中,含磷類聚合物阻垢劑是較為常用的阻垢劑,但極易水解[7-8]。若濫用含磷阻垢劑,會引起藍藻爆發(fā)、赤潮等環(huán)境問題[9-10]。因此,人們開發(fā)出一些新型有機膦系阻垢劑來彌補這一缺陷。目前國內外阻垢劑的研發(fā)、篩選仍依賴于實驗或經驗外推,效率低且易造成資源、經濟的浪費,根源在于阻垢劑的理論機理尚未弄清[11-12]。
Gill等[13]提出了“空間匹配理論”,認為阻垢劑與成垢晶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庫侖力,二者功能基團之間的空間距離越接近則藥劑的阻垢性能越好;剛性結構的阻垢劑分子對某種特定的晶垢起作用,而柔性結構的分子可對多種晶垢起作用。Shi等[14-15]運用該理論對阻垢劑的作用機理作了進一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根據(jù)理論模型設計出了具備優(yōu)良阻垢性能的冠醚類藥劑。Marine等[16]采用MC模擬研究硅酸鹽聚合早期的變量和擴散系數(shù)等,并取得了相關成果。Franca等[17]用羧酸基團取代膦酸基團,并比較膦酸基團的減少對阻垢的影響,也提出抑制能力取決于結構的不同及其他陽離子的存在,這些變化會改變阻垢劑的化學環(huán)境和配位強度。
雖然前人已經對評定阻垢性能及阻垢機理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阻垢機理研究并不完善,還存在大量問題[18-21]。本文采用周期性邊界條件下的分子動力學(MD)方法,結合晶體生長PBC理論[22],計算有機膦系與方解石(104)面4個不同階梯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有機膦酸阻垢劑的阻垢性能及機理進行研究,詳細闡述該類藥劑對CaCO3垢的阻垢分散機理,為新型阻垢劑開發(fā)應用提供合理的理論依據(jù)[23-27]。
將方解石晶體的(104)面切割成4種不同的階梯面,預先設定模擬條件后,運用分子動力學方法(MD)研究含N的亞甲基膦酸分子與方解石(104)4個不同階梯面的相互作用,即有機膦酸分子在(104)面的4個階梯面上的吸附情況,然后根據(jù)吸附情況從中選取5種亞甲基膦酸分子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氨基亞甲基膦酸(AMP)、氨基二亞甲基膦酸(NDP)、氨基三亞甲基膦酸(ATMP),乙二胺四亞甲基膦酸(EDTMP)和己二胺四亞甲基膦酸(HDTMP)。由于研究的冷卻水系統(tǒng)中的水為堿性水質,水溫為70~77℃,故將有機膦酸分子中的膦酸基團去質子化為PO32-,5種有機膦酸分子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5種有機膦酸化合物的去質子化幾何構型Fig.1 Deprotonation geometry of five organic phosphonic acid compounds
采用Materials Studio 6.0版本中的Morphology模塊對方解石晶體的生長習性進行模擬,選用COMPASS力場及NVT系統(tǒng),溫度設定為77℃[28]。無機鹽的表面附著能是在晶體表面加上一層生長晶面所釋放的能量,表面附著能越小,則意味著該晶面越穩(wěn)定、生長速率越慢,晶體生長受到此晶面的控制就越大[29]。用Growth Morphology法假定晶體的表面附著能與晶面的生長速率成比例,預測或者根據(jù)前人研究輸入一組合適的晶面(hkl),計算每個晶面的表面附著能。經模擬計算,得到的方解石主要生長面的表面附著能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方解石主要生長面的表面附著能Table 1 Surface adhesion energy of the main growth surface of calcite kJ/mol
由表1看出,方解石(104)晶面的表面附著能Eatt(Total)最小,僅為-1 552.95 kJ/mol,所以方解石(104)晶面生長最為緩慢,方解石晶體的生長主要受到(104)面控制。方解石(104)生長面的側視圖見圖2。
圖2 方解石(104)面?zhèn)纫晥DFig.2 Side view of calcite(104)
由圖2也可以看出,方解石晶體的(104)面是電中性面,每層晶面都是由一個Ca2+和一個CO32-交替排列而成,相對其他面最為穩(wěn)定整齊[30],說明(104)面是方解石最終能夠穩(wěn)定存在的生長面,因此其生長速度相較于其他晶面更為緩慢。
本研究采用Materials Studio 6.0版本中的Discover模塊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已知方解石晶體最主要的生長面是(104)面,并且Ca2+與CO32-交替排列[31-33]。根據(jù)晶體PBC理論,將方解石晶體(104)面切割成如圖3所示的階梯面。
圖3 方解石(104)面的階梯面?zhèn)纫晥DFig.3 Stepped lateral view of calcite(104)face
根據(jù)Ca-Ca面、CO3-Ca面、Ca-CO3面以及CO3-CO3面4個階梯面所構建的模擬超晶胞真空盒尺寸為:3.228 nm×1.996 nm×3.370 nm,α=β=γ=90.0°。Ca-Ca面真空箱內一共有660個原子(Ca:148,C:128,O:384);Ca-CO3面真空箱內一共有640個原子(Ca:128,C:128,O:384);CO3-CO3面真空箱內一共 有620個 原 子(Ca:108,C:128,O:384);CO3-Ca面 真 空 箱 也 存 在640個 原 子(Ca:128,C:128,O:384)。將模擬盒子的真空層厚度均設置為2.0 nm,把有機膦酸分子分別放置在這4個階梯面上得到超分子模擬體系。在超分子模擬體系最優(yōu)化的基礎上,模擬200.0 ps后再優(yōu)化1 000步,得到最終模擬結果。由上述模擬過程以EDTMP為例,給出了模擬計算前有機膦酸分子在真空盒內的初始位置圖見(圖4)。
圖4 EDTMP與方解石(104)面4個階梯面模擬前的側視圖Fig.4 Side view before simulating the four stepped faces of HDTMP with calcite(104)
阻垢劑與各階梯面之間的相互作用能ΔE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34]:
式中:ΔE為阻垢劑與晶面的相互作用能,kJ/mol;Esystem為模擬后方解石階梯面與有機膦系化合物組成的超分子體系的總能,kJ/mol;Einhibitor為模擬計算后有機膦系化合物單點能,kJ/mol;Esurface為模擬后晶面的能量,kJ/mol。
阻垢劑與晶面間的相互作用能主要為靜電作用、范德華力作用和極少的氫鍵作用能。為了總體評價有機膦酸阻垢劑的阻垢能力,用修正結合能Ecor.來衡量有機膦與方解石晶體相互作用的強弱,將方解石(104)面的4個階梯面綜合一起考慮。
式中:Ecor.為 最終總的修正結合能,kJ/mol;Ei為某一種阻垢劑分子與方解石階梯面i的結合能,kJ/mol;Ci為權重系數(shù)(0≤Ci≤1,∑Ci=1),即阻垢劑分子與階梯面i的結合能占體系總結合能的比例。
先將整個系統(tǒng)進行優(yōu)化,即將AMP、NDP、ATMP、EDTMP、HDTMP等有機膦酸分子與方解石(104)面的4個不同階梯面的超分子體系最優(yōu)化,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200.0 ps,在得到最終模擬結果之前,還需要進一步進行優(yōu)化1 000步。為了比較5種阻垢劑與4個階梯面相互作用的強弱,計算列出相互作用體系的數(shù)據(jù),各個有機膦酸分子與階梯面的總結合能與修正結合能見表2。
表2 5種有機膦酸分子與4個階梯面的結合能Table 2 Binding energy of five organic phosphonic acid molecules with four stepped surfaces kJ/mol
根據(jù)表2數(shù)據(jù),比較各分子在4個階梯面的結合能△E,發(fā)現(xiàn)AMP、NDP與4個階梯面的結合能均小于1 087 kJ/mol,與其他3種分子相比較小。表明AMP與NDP的阻垢能力較弱,這是由于這2個分子中膦酸基團個數(shù)較少。由ATMP與4個階梯面的結合能數(shù)據(jù)來看,推測其與階梯面的吸附程度比AMP、NDP要大,其結合能由大到小依次為CO3-Ca、Ca-CO3、Ca-Ca、CO3-CO3,說明ATMP與CO3-Ca面結合得最為緊密。進一步比較EDTMP、HDTMP與4個階梯面的結合能數(shù)據(jù),相對于CO3-CO3面和CO3-Ca面的結合能而言,這2種分子與Ca-Ca面和Ca-CO3面的結合能都比較小并且比較接近,兩個面的結合能相差不到125 kJ/mol;而與CO3-CO3面和CO3-Ca面的結合能較大,且都達到了2 926 kJ/mol以上,尤其是HTPMP與CO3-CO3面的吸附最強,結合能達到3 568.5 kJ/mol。
比較5種有機膦酸分子與(104)面總的修正結合能Ebind,cor.,AMP與NDP的修正結合能較小,均小于1 045 kJ/mol;EDTMP與HDTMP的 修 正 結 合 能較大,均大于2 090 kJ/mol。由此得到各分子吸附在(104)面上總Ebind,cor.由強到弱的順序為HDTMP、EDTMP、ATMP、NDP、AMP。
這一結果也表明,阻垢效果隨著阻垢劑中膦酸基團個數(shù)的增加而增強,阻垢劑中膦酸基團個數(shù)要達到3個及以上時阻垢效果才會比較明顯;若阻垢劑中含有2個氮原子,阻垢效果隨著2個氮原子間的碳鏈骨架的增長而增強,較長的碳鏈骨架會減小分子間的空間位置,使阻垢劑分子更容易形變,阻垢劑與晶面間的吸附也會更加緊密。
選擇阻垢性能最優(yōu)的HDTMP為例,圖5給出了HDTMP分別與Ca-Ca面、Ca-CO3面、CO3-CO3面和CO3-Ca面上的相互作用結果圖,進一步探討有機膦酸分子在4種不同階梯晶面上的吸附情況。
圖5 HDTMP在方解石(104)4個階梯面的吸附側視圖Fig.5 HDTMP adsorbs side view on four steps of calcite(104)
由晶體生長PBC理論可知,晶面的階梯拐角位置與拐角點是晶體的活性生長點,也就是說晶體會優(yōu)先從這2個位置開始生長[35-36]。圖5中明顯可見,HDTMP吸附在Ca-Ca面與Ca-CO3面的階梯拐角位置;然而對于CO3-CO3面,HDTMP吸附在右邊的晶體拐角點;對于CO3-Ca面,HDTMP吸附在左邊的晶體拐角點。雖然吸附位置不同,但是都吸附在階梯拐角位置或者終端拐角點,是晶體優(yōu)先生長點,說明阻垢劑分子占據(jù)晶體生長位置,從而抑制晶體生長。
觀察HDTMP在Ca-Ca面上的吸附,只有一個膦酸基團吸附靠近階梯拐角位置,其他膦酸基團都因整個分子豎立而遠離晶面,因此HDTMP與Ca-Ca面間的相互作用力必定較小,HDTMP在Ca-Ca面上的吸附結合能也說明這一點;對于HDTMP在Ca-CO3面的吸附情況,由于HDTMP含有6個亞甲基,碳鏈骨架明顯地彎曲成拱橋形狀,其中一端的膦酸基團依然吸附在階梯拐角位置,另一端的膦酸基團也能與晶面吸附得較為緊密,再加上氫鍵作用,所以HDTMP的阻垢效果最強;HDTMP分別吸附在CO3-CO3面的右邊終端拐角點,CO3-Ca面的左邊終端拐角點,在Ca-O離子鍵與氫鍵的作用下,吸附得較為緊密,并且在如此強的相互作用力下HDTMP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形。結合HDTMP與階梯面的結合能數(shù)據(jù),4個階梯面吸附由強到弱順序為CO3-CO3、CO3-Ca、Ca-CO3、Ca-Ca,與模擬結果相一致。
采用模擬軟件(Materials Studio),結合晶體生長PBC理論,并采用分子動力學方法(MD)系統(tǒng)地研究了常用的5種有機膦阻垢劑對方解石(104)面4個不同階梯面的阻垢機理,得到下述主要結論:1)模擬結果圖以及結合能數(shù)據(jù)表明,方解石(104)階梯面的正常生長過程遭到破壞,阻垢劑極大程度上阻礙了晶面的生長。阻垢劑抑制方解石晶面生長的能力由大到小順序為HDTMP、EDTMP、ATMP、NDP、AMP;2)根據(jù)分子動力學的模擬結果與結合能數(shù)據(jù),以阻垢劑分子吸附在Ca-CO3面為例,探討阻垢劑分子與4種階梯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以HDTMP在4種階梯面上的吸附為例,進一步探討不同階梯面對阻垢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終端拐角位置與階梯拐點位置均是階梯面的活性生長位置,HDTMP均吸附在這2個位置,且穩(wěn)定性越強吸附能力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