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初中同學的微信群里,不知是否有人心血來潮,曬出幾張圖片,讓我又見到小時候常吃的“茅草茵”。
“茅草茵”,有地方也稱“茅針”。猶記得20世紀80年代后期,農(nóng)村經(jīng)濟相當疲軟,衣食住行都較為窘迫。我們每天步行上小學,一天往返四次,20里路。
夏天天熱,冬天太冷,我們最喜歡春天的上學路上。土地蘇醒了,春暖花開。尤其陽春三月,料峭春寒已然退去,地頭田間、堤壩上一夜之間如雨后春筍,冒出一片片綠色,生機勃勃,逼人的眼。孩子們最喜愛的,還是此時破土而出的茅草。用力一拔,扯出鮮嫩的茅芽,頂部紫綠相間,尾部夾雜著兩三厘米長的白色,在農(nóng)村一片單調(diào)的灰綠色里,顯出一絲生機活力,讓孩子們倍感親切。
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是孩子們最狂歡的季節(ji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鞭r(nóng)村的孩子沒有不熟悉茅草的,茅草生命力頑強,隨處可見。孩子們興高采烈,沿著溝渠堤壩迤邐而走,低著頭彎著腰,仔細瞄著堤壩上一棵棵茅草。眼疾手快地拔出果實,圓嘟嘟的,一經(jīng)拔出,剝開外圍的一層兩層,露出白色的肉,吃起來甜滋滋的,這屬于孩子們的野味。本地人稱之為“茅草茵”。
每到放學后,小伙伴們?nèi)宄扇骸幭瓤趾笱刂拥滩烧┎菀?,一邊拔,一邊吃。原先五點放學,快走的話,五里路半小時就可以到家。此時常常需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大家全神貫注拔著茅草茵,不經(jīng)意間已夜色朦朧,還是戀戀不舍,不忍離開溝渠大堤。直到看不清地面,才肯匆匆忙忙跑回家。到了家已漆黑一片,家長也不責備。一路上精神抖擻,拔起的一把把戰(zhàn)利品,有時竟有整整的一書包。這一把把茅草茵,也是我們當時的“零食”。
小心地拿出一根根,剝開一層層外皮,露出長條狀的絲絮,嚼在嘴里,仿佛咀嚼口香糖一般,軟綿綿甜絲絲的,純屬無污染的綠色健康食品。過了這十幾天的節(jié)點,到了清明時節(jié),這些茅草茵爭相開出了花,就老掉了。再想吃上一口,只好等待來年。實在嘴饞的孩子,有時挖出茅草根咀嚼,也有一絲甜味,但還有點土腥味,比甘蔗差遠了。
這“貌不起眼”的野茅草,據(jù)說還是中醫(yī)的一味良藥。白茅根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尿、清肺胃火熱的功效,還具有止血效果。
上了初中后,每天騎著自行車緊趕著去15里外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求學,再無閑情雅致拔這些令兒時怦然心動的茅草茵了。工作后,與故鄉(xiāng)相隔遙遠,更沒機會去拔它們了。
歲月不待人,匆匆那年,一別茅針,恍惚之間,竟3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