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信陽某學校組織學生集體砸手機的視頻引發(fā)熱議。視頻顯示,在一個中學校園內,有學生走上升旗臺,拿起小錘子砸向放在桌上的手機。該校校長回應稱,就砸了2個學生的手機,因為快中考了,有家長管不住自己孩子玩手機,為此還寫了承諾書,允許學校砸手機,學生也贊成。
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細化管理措施,有限制地讓學生帶手機入校園,同時又要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如今再度出現類似粗暴極端的做法,顯然有違國家的有關規(guī)定。
讓學生站在升旗臺上,當眾砸毀手機,無非是想強化警示教育效果。但再好的初衷,也應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實現。即便獲得家長授意,甚至學生本人“知情同意”,這樣做依舊可能收效甚微。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一刀切”地禁止學生使用手機并不現實。試圖將學生隔絕于網絡,既不可能更無必要。學校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合理地使用手機,養(yǎng)成科學的使用習慣和自控能力。如果單純把手機砸掉,想玩的學生恐怕仍舊會抓住機會“卷土重來”,如果無法讓學生學會自律,繼而正確地處理好學習與娛樂的關系,那么砸掉手機就是治標不治本,甚至連“治標”的效果都難以達到。
相比砸毀手機,有很多的柔性經驗值得學校借鑒,比如學校可以在入校時設置安檢通道,識別帶手機進入學校的學生;有的老師會在上課前收集學生手機,集中存放管理;有的學校開通固定座機,便于學生對外聯系。
需要意識到,不同孩子依賴手機的動機是不同的,其中不乏學習基礎差、課堂枯燥乏味等原因。對此,教師要創(chuàng)新課程設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興趣,多關心學習吃力的學生,把他們的注意力從手機拉回課堂。同時,家庭教育要從小抓起,不能到了積習難改時再埋怨孩子,砸手機撒氣。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白毅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