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古代絲路上的藥物辨?zhèn)沃R傳播*——以中世紀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手冊為線索

        2021-08-11 03:20:18陳巍靳宇智
        海交史研究 2021年2期

        陳巍 靳宇智

        作為沿古絲綢之路跨文化互動重要面向的貿易領域,至少存在兩個交流層面。在實體層面,表現為各類商品在生產和消費兩端之間創(chuàng)生、運輸、再加工、消費等各環(huán)節(jié)出現的物質跨區(qū)域流動。在意識層面,則是與前述方面相關的知識流動之路。古代長途旅行艱苦的條件和顯著的風險,對在絲路上流通的物質與人都形成高度準入標準。高附加值的貴重商品更有可能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遠方,這類商品交易中仿冒、摻假、以次充好等行為十分常見,(1)世界各地統(tǒng)治者與知識分子階層對商人誠信的質疑屢見不鮮,如伊本·赫勒敦(1332—1406)提出“善于討價還價、能吹噓和敢于爭吵等……缺乏智慧和大丈夫氣概”的行為是商人這一職業(yè)的外在表現,“與狡猾、奸詐的推銷商沆瀣一氣,在貨物中摻假、缺斤少兩”等行為則更等而下之。參見[突尼斯]伊本·赫勒敦:《歷史緒論》,李振中譯,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64頁。相應的辨?zhèn)文芰σ渤蔀閺氖陆z路貿易者所必備。古代醫(yī)學、地理學、博物學、商學著作,以及法律規(guī)章等不同領域文獻,對辨別假冒偽劣商品的評判標準和檢驗方法均時有涉及,行業(yè)和政府通常都會制定對違反市場法則行為和個人的嚴厲處罰措施。(2)除罰金、示眾、肉刑等刑罰外,一類處置措施是讓造假者“作法自斃”,如15世紀中歐地區(qū)法令規(guī)定造假酒者要喝下他所造的酒(有時會導致造假者死亡),而對藏紅花摻假的人則要在木架上同其所販假藥一同焚燒或活埋,參見F. L. Hart, “Adulteration of Food before 1906”,Food, Drug, Cosmetic Law, Vol.7, No.1 (1952), pp.5-22. 另外在一些法規(guī)中,無辨假能力的銷售者因無法排除串通嫌疑,也要遭到處罰,參見T. N. de Carvalho, “Local Knowledge in Portuguese Words: Oral and Manuscript Sources of the Colloquies on the Simples by Garcia de Orta”,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8, No.2 (2013), pp.13-28.

        作為絲路長途販運物資的重要門類,名貴藥材是制假販假的重災區(qū),甚至每種名貴藥材都存在成本和角度各異的多種作偽方法。藥物貿易和消費整個鏈條存在批發(fā)商、零售商、藥劑店、醫(yī)生、購買者等眾多知識范圍重疊,但彼此不相統(tǒng)屬的行為主體,加之名貴藥材滋補保健的奢侈品屬性常大于治病救人的藥物屬性,這都為弄虛作假留下大量空間。(3)一個例子是清代人參貿易與消費中的作偽現象,參見蔣竹山:《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yī)療》,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75頁。一般顧客在市場上碰到假藥劣藥的幾率遠大于真藥,偽藥貿易在古代藥材交易中占據不可忽視的比重。

        然而,對于藥物作偽和辨?zhèn)芜@項古代絲路常見行為,以往學者尚未給予充分重視。已有中文研究盡管不乏佳作,數量仍嫌寥寥。(4)如陳明運用敦煌文獻等史料,指出“胡人”曾采用巧立藥材名稱、夸張藥物性能、以假亂真或以次充好和二次利用等多種方式,從事制售假藥的勾當(陳明:《“商胡輒自夸”:中古胡商的藥材貿易與作偽》,載《歷史研究》2007年第4期,第4—26頁);邱仲麟運用《五雜俎》《本草綱目》等史料,列舉古人對膃肭臍、紫河車、地黃等藥材的辨?zhèn)畏椒?邱仲麟:《明代的藥材流通與藥品價格》,載《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8年,第195—213頁);胡安徽整理了明代的被造假藥材、假藥或造假方式(胡安徽:《明代藥材造假考略》,載《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第153—157頁);盧華語認為,藥商造假販假或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多個朝代的本草著作中都有相關記載,近代甚至出現了藥材鑒定專著《增訂偽藥條辨》(盧華語:《中國古代的藥材造假販假及社會應對》,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年第9期,第98—102頁)。此外,2018年4月在上海舉行的“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醫(yī)藥產品國際學術研討會”是對相關研究對象、材料和方法的一次匯總,讀者可參考會議報道與相關論文的發(fā)表。西方學者則是在19世紀近代化學進步導致造假和辨假兩方面有所演變后,為滿足社會需求以及幫助制定食品藥品管理法規(guī),開始對藥物作偽辨?zhèn)问愤M行梳理。(5)國外學者對食品藥品辨?zhèn)蔚南到y(tǒng)性研究始于18—19世紀之交,出現了幾部較有影響力的揭穿造假手段的著作,從歷史角度開展的研究則從19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如F. Accum, A Treatise on Adulterations of Food and Culinary Poisons: Exhibiting the Fraudulent Sophistications of Bread, Beer, Wine, Spirituous Liquors, Tea, Coffee, Cream, Confectionery, Vinegar, Mustard, Pepper, Cheese, Olive Oil, Pickles and Other Articles Employed in Domestic Economy; and Methods of Detecting Them, London: J. Mallett, 1820; An Enemy to Fraud and Villany, Deadly Adulteration and Slow Poisoning Unmasked or, Disease and Death in the Pot and the Bottle, London: Sherwood, Gilbert and Piper, 1830; J. P. Hureaux, Histoire des falsifications des substances alimentaires et médicamenteuses: précédée d'une instruction élémentaire sur l'analyse, Paris: Baillière, 1855等。此后專門論述也主要見于法制史領域。(6)除前引曾任波士頓地區(qū)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負責人的F. L. Hart論文外,還有F. L. Hart, “History of Food Adulteration - Trivia and Ephemerae”, Food, Drug, Cosmetic Law, Vol.10, No.6 (1955), pp.325-344; P.B.Hutt and P.B.Hutt, “A Histor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Adulteration and Misbranding of Food”, Food, Drug, Cosmetic Law Journal, Vol.39 (1984), pp.2-73; J.F.Bush, “‘By Hercules! The More Common the Wine, the More Wholesome!’ - Science and the Adulteration of Food and Other Natural Products in Ancient Rome”, Food and Drug Law Journal, Vol.57, No.3(2002), pp.573-602.一般史家則通常將其在對代表性香藥所作總體研究中穿插討論,專論不多。(7)通史性論述有F.A.Filby, A History of Food Adulteration and Analysis, London: G.Allen & Unwin, 1934.M.W.Powell曾對羅馬帝國寶石、金屬、顏料、藥物、香料等造假做過簡要研究,參見M.W.Powell,Adulteration and Substitution in Early Roman Empire, Bloomington: Doctor Dissertation of Indiana University, 1938;V.Boudon-Millot提到羅馬帝國的偽藥市場,參見V.Boudon-Millot, “The Cost of Health: Rich and Poor in Imperial Rome”, in R.Flemming, L.Totelin ed., Medicine and Markets in the Graeco-Roman World and Beyond: Essays on Ancient Medicine in Honour of Vivian Nutton, Swansea: The Classical Press of Wales, 2020, pp.1-16;Anya H.King在麝香全球史著作中分散討論了假冒麝香的知識,參見A.H.King, Scent from the Garden of Paradise: Musk and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 Leiden: Brill, 2017, pp.263-271;還有類似對沉香等絲路商品作偽史的探索,參見A.López-Sampson and T.Page, “History of Use and Trade of Agarwood”, Economic Botany, Vol.72, No.1(2018), pp.107-129.綜觀已有研究,可見中外學者對此問題的論述尚存或在涉及區(qū)域和時代上有所割裂,或僅針對某類具體藥物的局限性,缺乏從跨文化比較視野廣泛搜集中外文獻,對絲路沿線藥材作偽展開的整體性比較研究。

        辨?zhèn)沃R在醫(yī)學史和絲路史上備受忽視,但不無意義的研究對象,對假藥亦可為真藥之鑒,即人們基于真藥來源、外觀、藥性等特性的認識來尋找替代品,假藥包含著真實的知識,它揭示了不同地域古人對當地易獲取資源的認識和利用,并通過商貿活動在絲路沿線遷移和在地化適應的歷程。

        古代世界對藥物作偽和辨?zhèn)蔚挠涊d廣泛而分散,為尋找合適的線索,我們認為與市場行動直接相關,對絲路多種藥物均有所涉及的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手冊適宜扮演此類角色。本文以這類史料中的代表性著作,即12世紀敘利亞學者沙伊扎里(al-Shayzarī)所著《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手冊》(Nihāyatal-rutbafitalabal-hisba,以下簡稱《手冊》)(8)英譯本見R.P.Buckley, The Book of the Islamic Market Inspecto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和埃及學者烏胡瓦(Ibn al-Ukhuwwa,約1250/51—1329)所著《關于監(jiān)察法規(guī)的親切教誨》(Maālimal-qurbafīahkāmal-hisba,以下簡稱《教誨》)(9)阿拉伯語與英譯對照本見Ibn al-Ukhuwwa, Maālim al-Qurba fī Ahkām al-hisba, trans.R.Lev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8.這個譯本不少章節(jié)為縮譯,故討論應主要依照阿拉伯語部分。中的記載,鉤稽古典時期地中海世界、中世紀伊斯蘭世界、古代中國、近代早期旅居印度等地的歐洲人等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醫(yī)學、博物學文獻中的相關記載,選取鴉片、大黃、乳香和木香四種藥物為例,對其辨?zhèn)沃R進行梳理,來揭示絲路藥材作偽的特點,以及這些知識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中的存在與傳播的可能性。在對假藥展開論述前,我們有必要對此前在絲路研究中并未得到關注的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手冊予以介紹。

        一、中世紀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手冊的知識史意義概述

        (一)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手冊的由來

        對市場中各類貿易行為進行管理,至少兩千多年前就在世界各地出現。中國《周禮·地官》列舉了司市、質人、胥師、賈師等負責監(jiān)察契約、分片商鋪、商品價格和質量等集市事務的官吏,(10)參見[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27—28,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054—1091頁;楊生民:《論春秋戰(zhàn)國的市》,載《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5—16頁。出土文獻對此作出有益補充。(11)如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睡虎地秦簡、敦煌吐魯番文書等均不同程度地透露了自秦漢至隋唐時期的市場管理細節(jié),參見凍國棟:《唐代的商品經濟與經營管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49—158頁等。后世《唐律疏義》《宋刑統(tǒng)》等歷代法典對市場所用度量衡、絹匹等貨物規(guī)格、強買強賣等行為的監(jiān)察與對不符規(guī)定的處罰也留下一些記載。(12)[唐]長孫無忌等著,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卷26,《雜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857—1874頁;[宋]竇儀等著:《宋刑統(tǒng)》卷2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82—486頁。不過由于抑商傳統(tǒng)長期盛行,對各商業(yè)領域中造假或辨?zhèn)蔚脑敿氂懻?,到元明后才在日用類書、商書等文獻中變得豐富起來。(13)對明清商書中鑒定貨物質量真假優(yōu)劣記載的總結,參見張海英:《走向大眾的“計然之術”:明清時期的商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54—56頁。

        羅馬帝國崩潰后,拜占庭仍占據小亞細亞、黎凡特和埃及等地,6世紀查士丁尼法典中市政官制度在以上地區(qū)均得到推行。(18)查士丁尼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見Digest Book, XLIII, Title X, in The Civil Law, Vol.9.trans.S.P.Scott, Cincinnati: The Central Trust Company, 1932.https://www.constitution.org/sps/sps09.htm;拜占庭初期市政官制度的闡釋參見A.H.M.Jones, The Greek City: From Alexander to Justini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0, p.255.2—3世紀后,埃及市政官許多職能轉歸財政官(logistes)行使,這與伊斯蘭時代市場監(jiān)察官的名稱muhtasib與動詞ihtasaba(“計算”“記賬”)均源于詞根h-s-b相呼應,參見Benjamin R.Foster, “Agoranomos and Muhtasib”,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13, No.2 (1970), pp.128-144; B.H.McLean, Greek and Latin Inscriptions in the Konya Archaeological Museum, Ankara: British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t Ankara, p.1; M.Peachin, Frontinus and the Curae of the Curator Aquarum,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2004, p.22.黎凡特地區(qū)出土鉛砝碼及墓碑銘文資料顯示,從塞琉古王朝到羅馬統(tǒng)治下的公元2世紀末,這里的市場監(jiān)察事務一直是由市場管理員(agoranomos)負責的,參見A.Kushnir-Stein and H.Gitler, “On Some Inscribed Lead Weights from Palestine”, Quaderni ticinesi di numismatica e antichita classiche, Vol.28 (1999), pp.221-234; G.Finkielsztejn, “The City Organization in the Seleucid Southern Levant: Some Archeological Evidence and Prospects”, in R.Oetjen and G.M.Cohen, eds., New Perspectives in Seleucid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Numismatics, Berlin: De Gruyter, 2019, pp.298-299.不過,這項制度從地中海沿岸向伊斯蘭教初興時期的兩河流域的播遷,時間和空間上的空隙仍難以用現有史料填補。有學者認為3世紀后居于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猶太社群對此制度傳播具有橋梁作用?!端镜隆返任墨I記載了拜占庭總督委派的市場管理員,這使得猶太社群與薩珊波斯以及后起的阿拉伯人相遇時,具有向后二者施加影響的制度基礎。(19)T.F.Glick, “Muhtasib and Mustasaf: A Case Study of Institutional Diffusi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 Vol.2, 1972, pp.59-82.另一方面,阿拉伯半島西部于3世紀后成為從也門到小亞細亞貿易路線的必經之地,過往商旅在遵守當地游牧部落傳統(tǒng)道德的前提下受到保護,而猶太人在這條貿易通道上非常活躍。6世紀后,麥加等城市可能已存在與拜占庭同類制度平行發(fā)展的市場管理者(sāhib),阿拉伯帝國崛起后二者相互融合。(20)A.Ghabin, Hisba, Arts and Craft in Islam,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9, pp.20-23;B.R.Foster, “Agoranomos and Muhtasib”,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13, No.2 (1970), pp.128-144.可見,早在古典時代即緊密連接各地的絲綢之路西段,市場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制度跨文化播遷的范例。

        伊斯蘭經典中不乏對商業(yè)誠信的教誨,這使得其語境下的市場管理制度具有與教法相結合的屬性,傳說先知穆罕默德和第二代哈里發(fā)歐麥爾·伊本·哈塔卜都會到集市上檢查交易是否合規(guī)。(21)A.H.Khoury, “Ancient and Islamic Sourc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 Focus on Trademarks”, IDEA-The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Vol.43, No.2 (2003), pp.151-206.后來的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官(muhtasib)作為執(zhí)法者,也要以熟悉教法為基礎。(22)關于muhtasib的職責可參考K.Stilt and M.S.Sara?ogˇlu, “Hisba and Muhtasib”, in A.M.Emon and R.Ahmed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slamic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327-356.不過從職責上,他們與古典時代的agoranomos和aedile很相似,即除維護與管理宗教建筑和公共設施外,最重要的是同樣在專業(yè)助手(伊斯蘭世界稱為‘arif)協(xié)助下,應對市場上存在的缺斤短兩、夸大其詞、欺行霸市和損害環(huán)境等行為。他們應了解與貿易相關的風俗習慣、度量衡、公共安全、公共衛(wèi)生、商品質量檢驗、勞動保護等領域的基礎知識,意識到需注意的方面。在此需求下,形成了關注教法或實踐等不同側重點的監(jiān)察手冊語料庫。

        (二)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手冊及其所載具體知識

        手冊另一類內容主要來自擁有實際管理經驗的人士,主旨在于為新任監(jiān)察官提供指導。如前所述,這些知識除包括日常生活規(guī)則與禁忌外,還有維護清真寺、道路、河渠、橋梁、浴室、噴泉等公共設施的運行和清潔,以及市場上各行商人與工匠的詳細職業(yè)規(guī)范?,F存最早監(jiān)察手冊《論市場度量之監(jiān)督》(Kitābal-Ihtisāb,公元9世紀中葉成書于里海南部城市塔巴里斯坦)中就簡略提到了約20種行業(yè)的行為規(guī)范。(24)阿拉伯語校注和英文簡介見R.B.Serjeant, “A Zaidī Manual of Hisba of the 3rd Century (H)”, 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 Vol.28, No.1 (1953), pp.1-34.更加詳細的手冊多纂集于12世紀后,其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就是作為本研究所利用的沙伊扎里和烏胡瓦所撰兩部著作。

        這兩部書的結構相似。它們的第一章都與從事市場管理所需任職條件以及監(jiān)察官的職責有關。隨后兩書內容開始顯現細節(jié)上的差異,《手冊》對市場和道路進行總體管理,《教誨》連續(xù)幾章則是在闡述包括葬禮儀式、對奏樂和飲酒的限制、男女衣著要求、清真寺禮拜和朝覲活動、對占星術的態(tài)度等各類社會宜忌與日常行為規(guī)范。這些道德要求也散見于后續(xù)章節(jié),如禁止在衡器上動手腳、禁止送貨上門的伙計闖入內闈見到顧客家眷、禁止買賣雙方訂立容易做手腳的分期付款契約、要求醫(yī)生嚴格履行希波克拉底誓言等。接下來兩書都把主要篇幅留給如何識破商人們的詭計而敦促各行業(yè)依法貿易?!妒謨浴匪婕暗男袠I(yè)數量(51種)少于《教誨》(約85種),后者所涉工匠和職業(yè)種類也是所有市場監(jiān)察手冊中最多的。

        本研究與書中所記各行各業(yè)行規(guī)及舞弊方式的知識直接相關。例如監(jiān)察官必須嚴格審查種類繁多的食品加工從業(yè)者,如監(jiān)督他們是否使用不合格原料、烹飪用油是否重復使用、炊具清洗是否干凈、驅蠅措施是否得當以及加工流程是否合規(guī)。這反映了中世紀伊斯蘭社會對食品安全和公共衛(wèi)生等方面的高度重視。又如對于日常手工品的生產,監(jiān)察官除監(jiān)督原料和加工流程外,還需要掌握檢驗產品質量是否合格的標準,并用特定印章認證檢驗合格的生產工具。對于幾類被視為財富本身的商品,如貴金屬、奢侈品、牲畜和奴隸等動產,欺詐瞞騙情況十分泛濫,一些行為又游走于違法邊緣,(25)如錢幣兌換者可能涉嫌教法禁止的高利貸業(yè)務,而被視為“從宗教角度是很危險的”,參見R.P.Buckley, The Book of the Islamic Market Inspector, p.94.手冊除規(guī)勸甚至警告賣家必須心懷敬畏公開商品成分或坦白其缺陷外,監(jiān)察官必須具備專業(yè)知識,來揭露他們的欺詐行為,記錄和處罰這些行為。

        盡管監(jiān)察手冊對識破欺詐和造假所需知識給出了相當繁多的介紹,不過沙伊扎里提到,他記述的僅僅是那些眾所周知和經常使用的造假行為,而不會記載市場中并不常見的那些秘密的造假配方。(26)R.P.Buckley, The Book of the Islamic Market Inspector, p.70.其它類型伊斯蘭文獻中也可見到對市面常見和秘密騙術的劃分,如伊本·赫勒敦把煉金術師劃分成卑鄙的騙子,與鄙視前一種欺詐者而執(zhí)著于物質轉化的人,參見[突尼斯]伊本·赫勒敦:《歷史緒論》,第736—737頁。這樣的編纂傾向具有實用性,市場上最常見的騙術未必高超,但通常對社會危害最大。這讓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市場監(jiān)察手冊這類材料所記載知識,與歷史上尖端知識的關系,及在知識整體中所處的位置。以下我們將在藥材辨?zhèn)沃R的詳細梳理中,對這一點獲得更加詳細的認識。

        二、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手冊所記藥材辨?zhèn)渭捌渲R源流

        藥物知識在伊斯蘭醫(yī)學體系中受到高度重視。伊斯蘭文化涵蓋地域廣大,在很長時段內對不同信仰采取兼容并蓄態(tài)度。伊斯蘭醫(yī)學以希臘—羅馬醫(yī)學思想為認識論基礎,糅合來自古波斯、敘利亞、埃及、印度、中國等地醫(yī)學知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識別藥材、辨析藥性和配比藥方的知識體系。在中世紀伊斯蘭科學“黃金時代”中,醫(yī)家們留下眾多內容極為豐富的藥學論著,其代表性著作有伊本·西那(Ibn Sīnā,約980—1037)《醫(yī)典》第二卷(27)本文主要使用該書英譯本,即Hakim Ibn Sina, Canon of Medicine, Book II, New Delhi: Department of Islamic Studies Hamdard University, 1998.、麥蒙尼德(MosesMaimonides,1138—1204)《藥名詞典》(28)英譯本參見Moses ben Maimonides, Glossary of Drug Names, eds.F.Rosner,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9.和伊本·貝塔爾(Ibn al-Bayār,1197—1248)《單方集成》(29)三卷本法譯本見Ibn al-Baytr, Traité des Simples, trans.L.Leclerc,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877-1883.等。除這些傳世文獻外,與中國敦煌遺書性質相近的開羅貯藏室文獻(CairoGeniza)中的藥材貿易資料(30)參見E.Lev and Z.Amar, Practical Materia Medica of the Medieval Eastern Mediterranean According to the Cairo Genizah, Leiden: Brill, 2008.也可為本研究提供參考。

        伊斯蘭藥學成就是在對迪奧斯科里德斯(Pedanius Dioscorides,約40—90)、蓋倫(Galen of Pergamon,129—約200)等古典時代學者著述的匯集和辨析的基礎上取得的。這些知識在中世紀晚期傳入歐洲,對歐洲醫(yī)學教育影響很大。因此本研究在追蹤藥材辨?zhèn)沃R源流時,除關注老普林尼(PlinytheElder,23—79)、迪奧斯科里德斯、蓋倫等古典學者著作中的相關論述外,也兼及16世紀后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如葡萄牙醫(yī)學家加西亞·德·奧爾塔(GarciadeOrta,約1501—1568)在印度果阿撰寫的《印度單方對話錄》等。(31)英譯本見Garcia de Orta, Colloquies on the Simples and Drugs of India, trans.C.Markham, London: H.Sotheran and co., 1913.最后,本文也參考中國本草著作中對絲路流通藥材真?zhèn)渭案鳟a地優(yōu)劣的論述,以獲取古代絲路該項知識更周全的面貌,顯示不同傳統(tǒng)中知識的差異與相似之處。

        《手冊》中與醫(yī)藥行業(yè)作偽相關的內容主要見于第17章“藥劑師”,這些內容對應于《教誨》第25章“藥物與香料制作者”。兩書所提到當時市場上“眾所周知的”一些作偽藥物包括:埃及鴉片、中國大黃、竹節(jié)石、乳香、羅望子、枸杞汁、廣木香、甘松香、大戟樹脂、乳香、沒藥、克里特旋花、旋花、乳香樹皮、蠟、銅綠、黃訶子、肉桂、龍血竭、藥用油、杏仁油、吉列德樹油等20余種,大多數是植物藥,也有少量礦物類藥物。限于篇幅,本文無法對所有藥物的辨?zhèn)沃R源流展開討論,因此以下選擇較受學界關注的幾種藥物進行詳述。

        (一)鴉片

        1.古代絲路上的鴉片傳播與貿易概況

        鴉片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和副作用,它在醫(yī)家眼中常是緊急關頭不得不使用的藥物,它又被視為一種春藥,從而被賦予高昂的市場價格。15世紀后期學者徐伯齡提到“合甫融”(即鴉片)“價與黃金等”。(40)[明]徐伯齡:《蟫精雋》卷10,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5b頁。一份年代與之大體相當的葡萄牙商人手稿,記載印度商港卡里卡特(Calicut)來自亞丁的鴉片價格為每法拉科拉(fara?ola)(41)16—17世紀葡萄牙占領的印度城市所用的重量單位,各地標準不同,在卡里卡特相當于約10.37千克。800法沃(favoes)(42)卡里卡特所用的一種貨幣單位,相當于6威尼斯索爾蒂(soldi)。,這個價格與另一種名貴商品甘松香油相同,是大黃和沉香的2倍,是胡椒的約60倍。(43)E.Durstelerm, “Reverberations of the Voyages of Discovery in Venice, ca.1501: The Trevisan Manuscript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Mediterranean Studies, Vol.9 (2000), pp.43-64.另一份1500—1501年的價格表來自隨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lvares Cabral,1467—1520)航行的一名船員,他記載卡里卡特的鴉片價格為每法拉科拉400法沃,比前述價格便宜一半,而與沉香和大黃相同,與此同時他記載當地白銀價格為每法拉科拉54法沃,即鴉片價格相當于白銀的約8倍。(44)W.B.Greenlee, Voyage of Pedro Alvares Cabral to Brazil and India, London: Hakluyt Society, 1938, p.92.這兩份價格相差懸殊,但仍可肯定鴉片是當時絲路貿易中最昂貴的商品之一,這一點還可從當時很多航海者的證詞中得到確認。(45)Zheng Yangwen, The Social Life of Opium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42.

        2.市場監(jiān)察手冊中的鴉片辨?zhèn)沃R

        這里的海罌粟(genusGlaucium)在公元前4世紀的泰奧弗拉斯托斯《植物志》中又作黑罌粟,同時列出的還有虞美人與伊拉克里翁罌粟,它們都被通稱作罌粟。(50)Theophrastus, Enquiry into Plants, Vol.2, trans.A.Hort, London: W.Heinemann, 1916, pp.277-279.迪奧斯科里德斯說它葉片比虞美人肥大、氣味更強烈,嘗起來也更苦,其汁液呈藏紅花色,通過加熱葉片敲擊榨出的汁液可用于治療眼疾。(51)Pedanius Dioscorides, De Materia Medica: Being an Herbal with Many Other Medicinaatters, p.484.在9—10世紀的巴格達醫(yī)學家那里,海罌粟也出現在許多醫(yī)方中,特別是拉齊(al-Razi,865—925)的《藥學全書》(Kitābal-Hāwī)中,海罌粟的出現次數接近于鴉片,例如用于治療眼疾的配方中就往往會同時包含罌粟和海罌粟,其中藥效比鴉片溫和的海罌粟常用于皮膚較敏感的患者。(52)S.Tibi, The Medicinal Use of Opium in Ninth-Century Baghdad, Leiden:Brill,2006,pp.116,145.

        野萵苣(Lactucavirosa)在老普林尼的《自然史》中又稱meconis,這也是藥力較弱的鴉片在古典時期的稱謂,(53)Pliny the Elder, The Natural History, Book 19, Chap.38; Book 20, Chap.26.它在阿拉伯語中常被稱作“鴉片萵苣”,可見它與鴉片罌粟向來相混不易區(qū)分。部分伊斯蘭醫(yī)生認為它具有一定鎮(zhèn)靜安眠作用,這種看法在12世紀傳播到意大利薩勒諾醫(yī)學院,成為除鴉片外一些止痛配方的組成部分,(54)V.Giuffra, “Surgical Pain Management at The Medical School of Salerno: 11th-13th Centuries”, Vesalius, Vol.19, No.1 (2013), pp.31-36.至今仍有醫(yī)生建議在不適宜使用鴉片的情況下用野萵苣汁來代替。(55)S.Besharat, M.Besharat and A.Jabbari, “Wild Lettuce (Lactuca virosa) Toxicity”, BMJ Case Reports, 2009: bcr0620080134.至于樹膠,目前所知文獻中均未提及具體是何種樹膠,以作偽常理推測是價格低廉的某些樹膠或樹脂,這也意味著它主要是從物理外觀而不是相近的藥性角度模仿鴉片。

        3.鴉片辨?zhèn)沃R的流傳

        用途廣泛的鴉片在古希臘—羅馬醫(yī)書中就備受重視,其質量評定標準以及作偽方式也得到記載。公元1世紀的老普林尼和迪奧斯科里德斯均記載了鴉片純度的檢驗方法。老普林尼提出首先是聞氣味;其次是在燈火上將其點燃,觀察其火焰是否清澈明亮,熄滅時是否散發(fā)出強烈氣味。摻假鴉片不易被點燃,即便點燃火焰也會反復熄滅;第三種方法是將其溶于水后,真鴉片會如薄云般浮在水面,摻假者則會在水面形成水泡;此外,在夏日陽光暴曬下,純鴉片會“出汗”融化直至成為如新鮮收集時的液狀。(56)Pliny the Elder, The Natural History, Book 20, Chap.76.迪奧斯科里德斯除記載與老普林尼基本相同的點燃和暴曬兩法外,另有兩法。首先是觀察外觀,“質量最好的那種液體濃稠、厚重,氣味發(fā)沉,味道苦澀”,其次它“易溶于水,觸感發(fā)滑,呈白色,氣味不濃烈,不凝結也不像蠟那樣變粘稠”,補充了老普林尼的記載。重要的是,迪奧斯科里德斯增補入了商業(yè)辨?zhèn)蝺热?。他提供的檢驗混合海罌粟、樹膠或野萵苣汁這三種摻假方法的手段與《手冊》一致。另外,迪奧斯科里德斯還說有人向鴉片里添脂肪,以制作滴眼液,對此檢驗可以將其放在火上烤,直至變成紅剛玉般的顏色。(57)Pedanius Dioscorides, De Materia Medica: Being an Herbal with Many Other Medicinal Matters,p.608.

        印度阿育吠陀醫(yī)書晚至12到13世紀才出現含有鴉片的藥方。(64)見于《摩陀婆本草》(Mādhavadravyagunah)、《沙朗迦陀羅集》(ārngadhara Sahitā)等,這些著作編撰年代尚無確論,大致范圍在12—13世紀間。參見G.J.Meulenbeld, A History of Indian Medical Literature, Vol.IIB, Groningen: Egbert Forsten, 2000, p.220; G.N.Chaturvedi, S.K.Tiwari and N.P.Rai, “Medicinal Use of Opium and Cannabis in Medieval India”, Indian 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Vol.16, No.1 (1981), pp.31-35.奧爾塔沒有記錄印度鴉片在交易中作偽的情況,只提到在開羅、亞丁和印度市場中販賣的鴉片性狀上存在差異,(65)值得一提的是,奧爾塔此處所記開羅鴉片呈白色,亞丁和紅海一帶鴉片呈黑色,印度鴉片呈黃色等,與近代輸入中國產自印度、顏色黃黑的公班土(大土)、加爾各答土(小土)以及黑色的產自土耳其的金花土可遙相呼應。他熟悉的鴉片產區(qū)是他所在的古杰拉特邦以東的摩臘婆(麻哇)地區(qū)。(66)Garcia de Orta, Colloquies on the Simples and Drugs of India, pp.332-333.這也是鴉片戰(zhàn)爭前后輸入中國鴉片的主要來源,該地種植鴉片罌粟的早期記載也見于莫臥兒行政文獻《阿克巴行政管理》(Ain-i-Akbari)所錄16世紀下半葉作物稅率表,(67)Abu Fazl-iAllami, Ain-i-kbari, Vol.2, trans.H.S.Jarrett, Calcutta: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1949, pp.92, 207.以及同時期歐洲人游記。(68)如供職于英國東印度公司服務的William Finch(卒于1613年)、John Jourdain(1572—1619),以及荷蘭地理學家Joannes de Laet等都記錄了該地罌粟種植和鴉片生產的簡況。參見F.Abdullah, Trade and Cultivation of Opium in Malwa and Rajasthan During 1750-1900, Dissert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in 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 2008, p.27.19世紀初的詹姆斯·托德(James Tod,1782—1835)記錄了印度拉賈斯坦人如何通過摻假制作運往中國的冒牌摩臘婆鴉片:“取相同數量的純石蜜和樹膠,添加其重量一半的鴉片凝結物中;把上述物品放入大鍋,煮沸后讓它們完全混合”,然后取出晾干進行包裝,運往曼德維等港口即可。(69)J.Tod, Annals and Antiquities of Rajast’han or,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ajpoot States of Ind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0, p.1670.該記載為摻膠這種作偽方式提供了實踐中的細節(jié)。

        鴉片在中國古代醫(yī)書中先后以底野迦、阿芙蓉(或阿片)等名稱得到記載,但未見歷代本草著作記載其作偽與辨?zhèn)沃R。(70)[明]李時珍著,劉衡如等校注:《本草綱目》谷部卷23,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第1008頁。清代之后向中國輸入鴉片的貿易多由歐洲商人控制,合法煙館等消費環(huán)節(jié)的管理比較嚴格,這使得中國鴉片市場的作偽方式與地中海沿岸到西亞傳統(tǒng)較為隔絕。在低端市場,常把煙槍里的煙灰循環(huán)利用,制成煙條,(71)X.Paulès, “In Search of Smokers: A Study of Canton Opium Smokers in the 1930s”, East Asian History, Vol.29, (2005), pp.107-128.或簡單地假冒產地以次充好。純粹的作偽多于20世紀初實行禁煙后在各地小規(guī)模出現。其方法有用白糖、冰糖、黃蠟、粉土子,或在紅砒石、紅棗肉內摻少許煙灰,來制成鴉片代用品。(72)陳存仁:《抗戰(zhàn)時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3—264頁。其中在鴉片中摻加含砷物質是現代常見作偽手段,但與古代絲路關系不大。

        如上所述,可看出西亞市場監(jiān)察手冊所載鴉片辨?zhèn)沃R,特別是《手冊》,與伊本·西那《醫(yī)典》更為接近,而《醫(yī)典》所載又可從古典時期醫(yī)書中追溯到源頭,貝塔爾《單方集成》則更是全盤沿襲了迪奧斯科里德斯的論述。鴉片的辨?zhèn)沃R在當時市場上應是相當普及的,檢驗方法也主要通過顏色、氣味或溶解后進行觀察等手段,簡便易行,適于監(jiān)察官迅速掌握。不過,《教誨》所提到的往鴉片中摻加蠶豆或小扁豆的粉末,目前在其他文獻中還沒有發(fā)現相應內容,有待未來進一步尋找。16世紀之后的歐洲人記載,則從細節(jié)上補充了伊本·西那和其它貿易文獻中的辨?zhèn)卧瓌t。

        (二)中國大黃

        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血等功能的中國大黃很早就成為絲路沿線貿易的代表性商品之一。開羅貯藏室所出猶太商人信札表明,從11世紀起,猶太商人就在開羅、突尼斯的凱魯萬、亞歷山大里亞和黎巴嫩的提爾等地集市上出售大黃。十字軍在東方所建政權也把源于印度或中國的大黃輸往歐洲。(73)E.Lev and Z.Amar, Practical Materia Medica of the Medieval Eastern Mediterranean According to the Cairo Genizah, pp.259-261.如前所引,質量優(yōu)良的中國大黃在絲綢之路中西段各地市場上的價格相當高昂。關于東西方歷史上對其藥用價值的認識以及與之相關的貿易行為,已經有許多學者進行過論述,(74)如[美]勞費爾:《中國伊朗編》,林筠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379—383頁;J.U.Lloyd, Origin and History of All the Pharmacopeial Vegetable Drugs, Chemicals and Preparations, Vol.1, Washington D.C.: American Drug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1921, pp.267-271; W.Dymock et al., Pharmacographia Indica: A History of the Principal Drugs of Vegetable, Vol.3,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1893, pp.153-157; [法]阿里·瑪扎海里:《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耿昇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536—552頁;C.M.Foust, Rhubarb: The Wondrous Dru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3-17.關于近代植物分類學誕生前后通過俄羅斯的陸上絲綢之路對大黃知識的探索,參見M.P.Romaniello, “True Rhubarb? Trading Eurasian Botanical and Medical Knowledg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Vol.11 (2016), pp.3-23; 林日杖:《何為大黃?——全球流動、歷史演進與形象變遷》,載《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160—170頁。故此處僅就與中國大黃作偽與辨?zhèn)螁栴}展開討論。

        1.市場監(jiān)察手冊中的中國大黃辨?zhèn)沃R

        “動物大黃”常為獸醫(yī)所使用,其木質發(fā)黑,有時又稱為呼羅珊大黃(Khurasanianrhubarb)。勞費爾和弗斯特都引述了10世紀晚期波斯醫(yī)學家阿布·曼蘇爾(AbuMansur)辨別的“中國的”和“呼羅珊”的兩種大黃,并認為中國大黃質量最佳,這是伊斯蘭學者對中國大黃的最早提及。呼羅珊大黃或瑪扎海里所稱的“醋栗大黃”則主要用作一種烹調原料。勞費爾并沒有辨析他所引雅庫特(Yaqut al-Hamawi,1179—1229)著作中提到的內沙布爾、凡城(今土耳其東部)和高加索地區(qū)等出產的大黃屬于什么物種。(77)[美]勞費爾:《中國伊朗編》,第379頁。內沙布爾屬于呼羅珊地區(qū),自9世紀初塔希爾王朝在此建都以來,就以“土地上覆蓋大黃,石頭皆為綠松石”(78)C.K.Wilkinson, Life in Early Nishapur,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Vol.9, No.2, (1950), pp.60-72.而聞名,10世紀時這里的一些大黃果醬或添加大黃的飲料也很受歡迎(79)S.B.Luce, “Archaeological News and Discuss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Vol.47, No.3, (1943), pp.331-355.,故雅庫特稱贊的內沙布爾“最好的大黃”,所指顯然是主供食用的呼羅珊大黃,這種大黃在中世紀是伊斯蘭食譜中常見的用料。(80)N.Nasrallah, Annals of the Caliphs’ Kitchens: Ibn Sayyār al-Warrāq’s Tenth-Century Baghdadi Cookbook, Leiden: Brill, 2007, pp.793-794.

        2.中國大黃知識的流傳

        通過比較古典時代與后世作者描述的近似藥材性狀,可知老普林尼所稱rhacoma和迪奧斯科里德斯描述的rha即是中世紀的大黃。他們所記其來歷本質上相同,均只能把這種藥材來源排除出他們熟悉的黑海范圍,如前者說rhacoma來自黑海南岸本都(Pontus)以外的地方,后者說rha生長在博斯普魯斯以外。在外觀方面,老普林尼說它的根像黑色閉鞘姜類植物,但體積更小,有些發(fā)紅,無臭無味。迪奧斯科里德斯僅說它根部表皮發(fā)黑,又說它材質疏松,分量輕盈,品質最好的可以防蛀。兩人都說它有澀味,搗碎后顏色類似于藏紅花。(81)Pliny the Elder, The Natural History, Book 27, Chap.105; Pedanius Dioscorides, De Materia Medica: Being an Herbal with Many Other Medicinal Matters, pp.607-364.Rha同時是斯基泰人對伏爾加河河口的稱呼,瑪扎海里嘗試把同名的二者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推測這種植物的來源為里海一帶。

        關于如何挑選中國大黃這種藥物,伊本·西那提到將其煮沸煎制去除植物汁液,干燥后出售,該過程與6世紀被譯為敘利亞語的蓋倫《單方藥力論》卷8所記大黃炮制方法(82)Claudii Galeni, De simplicium medicamentorum facultatibus, Lyon: Apud Gulielmum Rouillium, 1547, p.514.相符。(83)但與中國古代醫(yī)學傳統(tǒng)之中或外來人(如清代來華傳教士巴多明)所記大黃初加工技術頗有不同,有論者將此視為中西醫(yī)學異同,參見林日杖:《論明清時期來華傳教士對大黃的認識——關于明清來華西人中藥觀的斷面思考》,載《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1期,第92—110頁。伊本·西那說雜牌大黃汁液濃稠,且嘗起來發(fā)澀,而純大黃的湯汁稀薄,嘗起來沒有澀感,味道接近于藏紅花。(84)Hakim Ibn Sina, Canon of Medicine, Book II, pp.231-232.關于澀味,以及藏紅花是顏色還是味道的記載,伊本·西那與前述古典時代作者不無差異。

        伊本·貝塔爾在《單方集成》中更詳細地記述了各類大黃之間的差異,(85)Ibn al-Baytr, Traité des Simples, Vol.2, trans.L.Leclerc,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881, pp.155-164.可與包括《教誨》在內的前后時代作者的描述相互參照。他說當時名字中包含大黃(rawānd)的藥物有四種,其中三種指的是真正的大黃,它們外在特征相似,特性和作用則有高下之分。其中有兩種早已有之,即中國大黃和zendj大黃。貝塔爾指出zendj意為這種大黃顏色發(fā)黑,與其產地無關,這兩種大黃實際是不同外觀的同種藥材。(86)學者們通常把趙汝適《諸蕃志》中提到的位于胡茶辣國(現印度古吉拉特邦)以南的海島層拔國對應于zendj,一說即桑給巴爾,zendj在阿拉伯語中另有黑人的意思,或以此引申為大黃顏色發(fā)黑。另《單方集成》中也有djouz ez-zendj,指產于柏柏爾地區(qū)的蘋婆(Ibn al-Baytr, Traité des Simples, Vol.1, p.383),可能是同樣用法。

        貝塔爾本人借由一位在開羅市場上經營多年、值得信任的大黃商人提供的樣品,以觀察外表、咀嚼樣品等方式獲取了對市售大黃的親身體驗。他提出,與蓋倫所記大黃需被煎制不同,開羅藥商大多把從地下挖出的芋頭狀大黃塊根切成2—3片,懸掛晾干后出售。這與唐宋時期原產于蜀地的大黃“根如芋……作緊片,如牛舌形”的記載吻合(87)[宋]蘇頌:《本草圖經》,尚志鈞輯校,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第244頁。另參見董琳:《“藥氣蒸為瘴”:大黃隱喻與清代士人的邊地觀》,載余新忠主編:《新史學》第9卷,《醫(yī)療史的新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73—94頁。。貝塔爾所見樣品大如拳頭,顏色為棕色帶有淺紅色陰影(88)即中國醫(yī)書中用于描述大黃表面或橫切面上類白色薄壁組織,與紅棕色射線及星點交互排列,而形成的織錦狀紋理(“錦文”)。,具有高良姜般的黃色裂紋,質地輕而多孔,猶被蟲蛀。咀嚼大黃碎片,可感受到明顯發(fā)粘,吞咽則輕微發(fā)苦發(fā)澀,隱隱有刺痛感,若揉搓咀嚼過的碎片,手指將染上藏紅花般的黃色。為輔助保存易受潮變色走味的大黃,藥販會在容器中放入來自中國的白屈菜。(89)此處存疑,白屈菜(chelidonia)在中國本草著作中最早記錄時間是成書于1406年的朱橚《救荒本草》,比貝塔爾的年代晚得多。如把貝塔爾記載與關于中國本土大黃的史料相比較而言,中國本土對大黃的保存方式要簡單得多,在30℃以下,通常密封貯藏在木箱或瓦缸中,注意防潮、防蛀即可。(90)臧堃堂:《常用中藥調劑與彩色圖譜》,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123頁。18世紀傳教士也記載過中國人并不十分在意大黃變質,僅需把開始變質的大黃穿孔的邊緣粉末狀物質剔除掉,甚至只使用大黃根內“分量最重、大理石花紋最多的部位”,(91)《巴多明神父致法蘭西科學院諸位先生的第二封信》,載[法]杜赫德編:《耶穌會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鄭德弟等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309頁。其根本原因是大黃在中國本土價格并不昂貴。

        接下來貝塔爾列舉了質量最佳的大黃應具有前述相應特征:質地不太緊實,味道不太苦,切片完整,咀嚼時產生粘感。如果顏色呈現為高良姜般的黃色,表示它已經完全成熟,如果還發(fā)綠或發(fā)棕,則表示它在成熟前就已被采收。發(fā)黑的zendj大黃比中國大黃要更重、緊致、難以咀嚼、不易破碎,變質速度也更快。貝塔爾說當時的新品種突厥或波斯大黃,其命名反映了它們運輸所經過的地方。商人告知他這種大黃也來自中國,因為它們產于中國北部,這里被西亞人稱為突厥斯坦,又相當于波斯人所說的馬秦(machin)(92)11世紀初期的《突厥語大詞典》中稱宋朝區(qū)域為“桃花石”或“馬秦”,北方遼朝控制區(qū)域為“契丹”或“秦”,貝塔爾可能是把秦和馬秦的位置弄顛倒了。參見喀什噶里:《突厥語大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479頁。。既然人們把來自“秦”的大黃稱為“中國大黃”,那么來自“突厥”的大黃也就稱為“突厥大黃”。這種大黃盡管產于中國北方,卻是通過海路在波斯轉運,于是也稱為“波斯大黃”。它的品質很接近中國大黃,但仍處于zendj大黃和中國大黃之間。

        貝塔爾從商人那里獲取的大黃性狀,與我們現在所知大黃味苦而微澀、嚼之黏牙、有砂粒感等特征相符,可見他的信源相當可靠。其所列三個等級的大黃,可以與當時中國本草著作中的描述進行對照。質量最好的“中國大黃”,外形與蘇頌認為最好的“蜀川錦文者”相符。宋代之后蜀地大黃在漢人醫(yī)家眼中,聲譽逐漸超過隴西大黃。這樣的等級評定很可能隨著藥材貿易傳至西亞。而本就被視為質量略次的中國北方產大黃,又通過容易受潮生蟲的海路運輸,最終它在市場上被評估的價值就較遜一籌。

        最后,貝塔爾提到來自安曼一帶的敘利亞大黃,它帶有木質根,細長微硬,表皮顏色灰棕,斷面光滑,顏色黃里微青。從它又被稱為獸醫(yī)用來治療牲畜肝炎的動物大黃,可知貝塔爾所說的敘利亞大黃即前述呼羅珊大黃,它的藥性與前三種大黃相比,更加獨特一些。貝塔爾了解到商人們常把敘利亞大黃摻入突厥大黃,并蒙騙外行說是純正突厥大黃。蓋倫的炮制與辨?zhèn)畏椒ㄔ凇秵畏郊伞防镆苍僖淮蔚玫皆敱M復述。

        隨著海路貿易愈加發(fā)達,15世紀后,波斯大黃或突厥大黃又獲得一個新稱呼“印度大黃”。成書于1458年拉古薩(93)今克羅地亞南部港市杜伯尼克,中世紀是商業(yè)城邦拉古薩共和國所在地。商書《論諸國器皿與用法》提到“中國大黃應當是重的,折疊完好,當人們打碎它時,它的內部呈現為紅色和白色;有人又說它應當是黃色的、閃耀光芒、厚重堅實,沒有蟲洞,入口有澀味”。(94)R.S.Lopez and I.W.Raymond, Medieval Trade in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5, p.351.從重量角度,該記錄與伊斯蘭貿易手冊和下述醫(yī)書中對大黃辨別標準幾乎正好相反,在內外顏色、味道方面,則與貝塔爾以及《手冊》等貿易手冊的記載相同。該書說中國大黃不應有蟲洞,暗示當時或許還有一類多有蟲洞的大黃。這在德·奧爾塔記載中得到證實。他說在印度見到的大黃,一部分通過烏茲別克,從中國沿陸路運至忽魯謨斯(Ormuz),再海運到印度,這種大黃稱為“中國大黃”(ravamchini)或簡稱為“大黃”,其中新鮮的再由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貿易機構,從印度運往歐洲出售,故又稱“東印度大黃”。另一部分則直接從廣州運往印度,稱作“印度大黃”(ravamindico),在海上大黃因受潮更容易毀壞,因而在歐洲被視為質量低劣的產品。(95)Garcia de Orta, Colloquies on the Simples and Drugs of India, pp.390-392.直到19世紀,依照不同運輸路線,大黃仍常被分為三種:中國的、呼羅珊的和印度的。

        把監(jiān)察手冊與從古典時代到近代早期的相關記載相互參照,可觀察到普林尼等古典時代作家,對大黃僅有模糊認識,甚至他們提到的大黃很可能只是歷經長途運輸抵達歐洲的次等品。相比起伊本·西那不太可靠的描述,貝塔爾從具有豐富經驗商人那里采集到更加詳實的信息,并對《教誨》所述知識產生影響。它們都提到商人們將僅用于獸藥的敘利亞(或呼羅珊)大黃摻入優(yōu)質的中國或突厥大黃的行徑,顯示出在以次摻好背后,隱藏著絲路藥商間廣為知曉的藥材分級知識。對待這樣的行為,市場監(jiān)察官還是以較簡易的檢查手段為主,從醫(yī)用大黃與動物大黃的清晰分類來看,這似乎已足以應對一般的大黃作偽行為。

        (三)乳香

        1.市場監(jiān)察手冊中的乳香辨?zhèn)沃R

        常被摻入乳香作偽的松香(松脂),是最常見也是最廉價的樹脂,通常為與乳香相近的黃色,不同在于松香斷面光亮、呈玻璃狀,與乳香斷面呈蠟樣,無光澤,以及火燒后所散發(fā)香氣及煙霧顏色(乳香為黑煙,松香為棕色濃煙)。監(jiān)察手冊所載辨?zhèn)畏椒ㄖ饕獜牟煌镔|燃燒特性不同作為出發(fā)點。

        2.乳香辨?zhèn)沃R的流傳脈絡

        從古典時代的希羅多德、泰奧弗拉斯托斯、老普林尼、《圣經》和猶太智者,到肯迪、邁蒙尼德、卡茲維尼等中世紀伊斯蘭醫(yī)學家,以及隨十字軍到達近東的歐洲史家,以及居于東亞的趙汝適等中國學者,對乳香這種原產于包括也門和阿曼在內的“幸福阿拉伯”(FelixArabia)和非洲角等地的名貴物產都給出過較為詳細的描述。(101)G.W.van Beek, “Frankincense and Myrrh in Ancient South Arab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78, No.3 (1958), pp.141-152; R.P.Evershed et al., “Archaeological Frankincense”, Nature, Vol.390 (1997), pp.667-668.它的價值很早就可與同樣重量的黃金相提并論,如影隨形的作偽問題自古典時代起亦開始為人注意。

        泰奧弗拉斯托斯記載乳香產于阿拉伯半島西岸的示巴王國境內,其采收方式為天氣最炎熱時切開樹皮,用棕墊承接滴落積聚的樹脂,這樣得到的乳香比直接落在地上更加清澈透明,剩余黏在樹上、需用鐵片刮下的樹脂,常常混有樹皮殘片。(102)Theophrastus, Enquiry into Plants, Vol.2, pp.235-237.老普林尼《自然史》中記載了同樣的采收方法。當時羅馬已經征服埃及,急劇增大的需求讓每年采摘從1次增為2次。除夏季采收的各等級樹脂(103)質量最好的白色樹脂稱作carfiathum,根據其外形,又有具體名稱如stagonia和atomus,含意分別為“滴狀的”和“無法分離的”,如果塊頭較小,稱作orobia,意為“鷹嘴豆”。外,在春天還要收集第二茬乳香,稱作dathiathum。當時先前控制乳香、沒藥貿易的納巴泰人遭遇強大競爭,他們的應對方法是用佩特拉(位于現約旦南部)等地的篤耨黃連木(Pistaciaterebinth)和沙漠棗(Balanitesaegypticus)等植物的樹脂,混入來自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乳香,來增加利潤。這樣的行為同樣為普林尼所注意到。他對每頭駱駝長途販運貨物所需給養(yǎng)、稅賦等各項運輸成本進行考量,但對不同等級乳香區(qū)分很籠統(tǒng),只是記載當時“品質最好的乳香價格為每磅6第納里(denarii),次一等的乳香每磅5第納里,第三等的每磅3第納里”。他又說在羅馬市集上,它們會被摻入外觀極為相似的白色樹脂,這可以從潔白度、尺寸、脆性和放在炭火上加熱的表現來進行鑒別。(104)Pliny the Elder, The Natural History, Book 12, Chap.32.磅,外國計量單位。

        迪奧斯科里德斯對乳香樹脂(Libanonthus)(105)Libanon(樹脂為olibanum)和阿拉伯語中l(wèi)ubān,以及希伯來語中的lebonah等,均源于閃語詞根l-b-n,意為“如乳香或牛奶般潔白”;thus又稱thurifera,意為祭祀的“獻祭品”,也是基督教儀式常使用乳香作燃料的香爐(拉丁語thuribulum)的詞源。和乳香皮(Phloioslibanou)均有所記載。其中最優(yōu)質的乳香與普林尼相同,即自然為球形、表面呈白色的stagonias,剖開它可看到內部為油脂,在火上可直接點燃。與阿拉伯乳香不同的是,外表淡黃色、內部黃棕色的印度乳香,要切成方塊保存在罐子里不斷滾動,直到它們磨成圓形,同時逐漸變黃,這樣的乳香稱為atomum或syagrium。再次一等的是來自阿拉伯,個頭更小,顏色更黃的copiscum。另外還有一種乳香稱作amomites,顏色發(fā)白,一加熱就變軟成膠泥狀。以上所有這些品種都會被摻入松脂和阿拉伯樹膠,這可以通過火烤后是否冒煙和散發(fā)氣味而輕易辨別出來。關于醫(yī)療功效與樹脂相近的乳香樹皮,迪奧斯科里德斯說它質厚,有油性和芳香氣息,表面光滑而不粗糙。人們常把杉樹或松樹的皮混于其中。辨別方法同樣是點燃后,混雜物無法燃燒,只會冒煙,且無任何香甜氣味。(106)Pedanius Dioscorides, De Materia Medica: Being an Herbal with Many Other Medicinal Matters, pp.85-87.

        迪奧斯科里德斯的記述對伊斯蘭醫(yī)家的相關著述影響很大。如伊本·西那提到,作為一種著名藥材,乳香有可能混雜各類不同的樹膠和樹脂,其差異在于乳香與火接觸后會燃燒,而松脂只會被熏出煙霧,因此所有作偽的乳香都可以用火烤的方法鑒定出來。伊本·西那另補充道:產自旁遮普等地的印度乳香為綠色,隨著存放時間增長它會轉變?yōu)榧t色。由于乳香的樹膠、磨成的粉、刮片、燒制的煙以及植物的葉片等部分都有利用價值,這些都可能成為作偽的對象。質量最好的雄乳香為白色,圓形,內部發(fā)粘,切開后內剖面呈金色。(107)Hakim Ibn Sina, Canon of Medicine, Book II, pp.399-401.伊本·貝塔爾則把迪奧斯科里德斯所記各等級乳香名稱,即來自印度的syagros、阿拉伯的smilouthès和散發(fā)油灰味的amomiles,以及樹脂和樹皮的辨?zhèn)畏椒ǘ加枰岳^承。(108)Ibn al-Baytr, Traité des Simples, Vol.3, trans.L.Leclerc,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883, pp.200-203.

        中世紀晚期文獻為我們留下一些關于乳香市場行情的信息。開羅貯藏室文獻提到乳香在亞歷山大里亞、開羅、突尼斯的馬赫迪耶以及西西里進行交易,1233年的一份商品目錄表明乳香位列從敘利亞運往歐洲的貨物之中。(109)E.Lev and Z.Amar, Practical Materia Medica of the Medieval Eastern Mediterranean According to the Cairo Genizah, pp.170-171.乳香在原產地,今也門哈德拉毛的希赫爾(Ash-Shihr)等地進價并不算貴,16世紀初售價約為每金塔(quintar,相當于128磅)(110)金塔是在許多國家使用的重量單位,15—16世紀之交葡萄牙金塔為128 arrátel,約合58.75千克。150里亞爾(相當于19世紀的3先令6便士)。(111)D.Barbosa, The Book of Duarte Barbosa, trans.M.L.Dames, London: Hakluyt Society, 1918, p.65.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哈塞爾奎斯特(F.Hasselquist, 1722—1752)記錄乳香從阿拉伯半島各地集中到吉達后,要么通過紅海航線經蘇伊士中轉至開羅,要么經麥加陸運到開羅。在開羅,貨包里被填滿云母、晶石等小石子,其重量可占包裹的60%。(112)F.Hasselquist, Voyages and Travels in the Levant in the Years 1749, 50, 51, 52: Containing Observations in Natural History, Physick,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 Particularly on the Holy Land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criptures,London: Printed for L.Davis and C.Reymers, 1766, p.297.乳香適當添加小石子有其合理性,這樣可以防止乳香小塊凝結成一大團,但單純以增加重量為目的而摻加過多石子,直到現代仍是常見的欺詐行為。(113)M.Morris, “The Aloe and the Frankincense Tree in Southern Arabia: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ir Use”, in I.Hehmeyer and H.Sch?nig, eds., Herbal Medicine in Yemen: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Their Value for Today’s World, Leiden: Brill, 2012, p.121.

        3.中國古代乳香辨識知識與西亞的比較

        中國古代辨識乳香的知識與乳香沿絲路流通這一背景密切相關。李時珍引唐初蘇敬(599—674)《新修本草》,稱乳香(“熏陸香”)“形似白膠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單于者夾綠色,香亦不甚”。(114)[明]李時珍著,劉衡如等校注:《本草綱目》木部卷34,第1312—1313頁,但此句未見于尚志鈞《新修本草輯復本》(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和羅振玉所購日本森立之舊藏《新修本草》鈔本。薛愛華據此條史料認為“有時我們在史料中見到的,是在亞洲市場上廣為流通的真的乳香,而其他的所謂乳香則毫無疑問是一些氣味芬芳的贗品”,薛愛華意識到乳香等名貴藥物存在廣泛的造假行為,但沒有對伊斯蘭醫(yī)學著作中相關論述進行比較,參見[美]薛愛華:《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吳玉貴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422—423頁。又引11世紀醫(yī)家陳承所說:“西出天竺,南出波斯等國。西者色黃白,南者色紫赤。日久重疊者,不成乳頭,雜以沙石。其成乳者,乃新出未雜沙石者也”。(115)[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卷34,劉衡如等校注,第1312—1313頁。這里所提乳香混入砂石,與前述阿拉伯半島運輸乳香摻入過多砂石增重的伎倆相應。

        兩則記載又顯示出不同產地乳香來到中國的不同路徑,且此格局從唐初一直延續(xù)到宋代。其中“熏陸”二字中古擬音為hǐunlǐuk,以往學者認為出于梵語kunduru,但其直接來源應以突厥語ghyunluk更妥,(116)梵語kunduru源頭為阿拉伯語al-kundur,漢譯作君柱魯香、杜魯香等。敦煌所出寫卷中多有用熏陸香注釋“君柱魯(嚕)香”,可見兩種命名來華時代不同,且陸上絲路對熏陸香一名更加熟悉,對敦煌寫卷譯名表述的整理參見陳明:《譯釋與傳抄:絲路漢文密教文獻中的外來藥物書寫》,載《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1期,第28—49頁。“熏陸”與突厥語ghyunluk關系參見[德]夏德:《大秦國全錄》,朱杰勤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80頁。如是則可引申出突厥地區(qū)是唐初乳香輸入的一條路徑,即所謂“出單于者”。由這種乳香“夾綠色”,推測旁遮普乳香系通過此路販至中原。出自天竺的白色熏陸香與“出單于者”并列,或暗示白色乳香從另一條貿易通道,即海上絲路來華。陳承所謂“南者色紫赤”,也對應于伊本·西那所說的旁遮普乳香經過中亞(“單于”)陸路運輸,存放時間長后,顏色由綠轉紅的過程。

        兩宋之際學者溫革在《分門瑣碎錄》中提到“廣州番藥多有偽者,好乳香多是白膠香攪糖為之, 但燒之煙散多吒聲者,偽也。”(117)浙江省中醫(yī)院研究所、湖州中醫(yī)院:《醫(yī)方類聚》第1分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年,第17頁;張如安:《新見明抄本〈分門瑣碎錄〉“醫(yī)藥類”述略》,載《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年第3期,第43—46頁??梢姶藭r海路進口乳香顏色仍為白色,在其中摻加的白膠香又名楓香脂等,為中國東南地區(qū)廣泛分布的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淡黃色至黃棕色樹脂,其氣味與乳香不同,故需攪糖作進一步加工?!斑浮睘樾稳轃啄z香所發(fā)出的聲音。李時珍也有“乳香今人多以楓香雜之,惟燒之可辨”(118)[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卷34,劉衡如等校注,第1313頁。的記載。

        把中外貿易文獻與醫(yī)學文獻中對乳香分級和辨?zhèn)蔚男畔⑦M行比較,可見市面上流行的乳香樹脂、樹皮作偽方式自古典時代后并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無論是摻假物,還是辨?zhèn)畏椒?,在歐亞大陸各主要地域都高度相似。隨著絲路沿線聯(lián)系愈加緊密,各產地乳香具有的不同特性逐漸見于各地醫(yī)書,中國文獻記載的混雜砂石等與西亞乳香運輸中摻假把戲相同的細節(jié),顯示出貿易活動在古代知識交流中的推動作用。

        (四)木香

        1.絲路沿線木香貿易簡述

        木香(Saussureacostus)原產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海拔3000—5000米的坡地。它根部帶有濃郁香氣,被視為一種抵御心魔的神藥,后逐漸用于眾多方面醫(yī)療實踐并向周邊地區(qū)逐漸擴散。(119)K.G.Zysk,Medicine in the Veda: Religious Healing in the Veda, Dehl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6, pp.39-40.它早期多自廣州進口(120)陶弘景記載木香“生永昌”,又說“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復貢,今皆從外國舶上來,乃云大秦國”,見[梁]陶弘景著,尚志鈞等輯校:《〈本草經集注〉輯校》,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第148頁。李時珍引北宋蘇頌稱其“今惟廣州舶上來,他無所出”,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卷14,劉衡如等校注,第594頁。,20世紀30年代后移種云南、四川等地,故有廣木香、云木香等名。(121)王致譜主編:《祁州藥志》,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第25—26頁。

        中外史料所反映的對這種植物相近稱謂所對應實際物種,以及相關知識傳入中國過程的迷惑,緣于古今植物命名上存在的混亂。勞費爾在《中國伊朗編》中從文獻學和語言學角度對其做過詳細梳理。(122)[美]勞費爾:《中國伊朗編》,第289—291頁。另參見陳明:《印度梵文醫(yī)典〈醫(yī)理精華〉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79頁。《唐本草》中說木香“有二種,當以昆侖來者為佳,西胡來者不善”。(123)[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卷14,劉衡如等校注,第593—594頁。薛愛華把“昆侖”譯為Indies,見[美]薛愛華:《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第427頁?!赌现莓愇镏尽贰段簳贰端鍟返忍岬角嗄鞠惝a于天竺、波斯或中亞的漕國,(124)繆啟愉、邱澤奇輯釋:《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年,第19—20頁。注釋者認為萬震《南州異物志》所載“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是“菊科云木香菊屬云木香粗壯木質化的根”,因與沉香別名“木香”同名,故別稱為青木香,后又因馬兜鈴科馬兜鈴的根為青木香,又改稱為“南木香”、“廣木香”等。漕國又稱漕矩吒國,位于今阿富汗東南部,非中亞粟特地區(qū)的曹國。參見《魏書》卷102,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70頁;《隋書》卷83,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857頁。其中后兩種實際是稱作“青木”的香物,而《南州異物志》說青木香與甘草相似,很可能緣于人們利用的主要部位即植物的主根形態(tài)相似,故判定它為后世的木香是有道理的。近世青木香指的則是馬兜鈴的根部。

        奧爾塔詳細地描述了15—16世紀木香的貿易情況。(125)Garcia de Orta, Colloquies on the Simples and Drugs of India, pp.148-161.他說這種藥材原產地為古杰拉特以東的摩臘婆(Malwa)、拉賈普特(Rajput)等地,每年許多人會駕車來到古杰拉特最大的城市艾哈邁達巴德(Amedabar)(126)鄭和下西洋時稱為阿撥把丹,參見《明史》卷304,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768頁。以及港口康貝(Cambayete)(127)《明史》卷326,第8457頁,又稱奇剌泥,現稱肯帕德,位于肯帕德灣最北端,曾是古代西印度貿易中心。馬蘇第、馬可波羅、尼科洛·達·康提等旅行家均對這里有所記載。收購包括木香在內的許多貨物,它們向西由霍爾木茲進入波斯和呼羅珊,由亞丁進入阿拉伯半島,向東經馬來(這種藥材在那里稱為pucho)轉運到廣州(稱作potsiok)。(128)R.Loureiro, “The Matter of China in Garcia de Orta’s Colóquios dos simples e drogas da ndia (Goa, 1563)”, Revista de Cultura, Vol.52 (2016), pp.6-30; Cheng Weichung, “Putchock of India and Radix China: Herbal Exchange around Maritime Asia via the VOC during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Vol.30, No.1 (2018), pp.75-117.

        目前暫未發(fā)現木香在伊斯蘭地區(qū)市場上的售價,它在東南亞和東亞的市價可見于近代歐洲人主導的貿易數據。據統(tǒng)計,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孟買采購木香的價格,在17世紀前約每擔(120荷蘭磅)10兩白銀,在中國售價則為20—38兩白銀不等。荷蘭占據臺灣期間,每年約從臺灣和巴達維亞出口約4萬荷蘭磅木香,但被驅離臺灣后,這一數字滑落至不足1萬荷蘭磅。(129)Cheng Weichung, “Putchock of India and Radix China: Herbal Exchange around Maritime Asia via the VOC during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特別是第81—83頁。另一份1840年代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文獻記載木香在克什米爾的采購價僅為每英擔2先令4便士,這些藥材用牛馱到旁遮普,再繼續(xù)運至孟買及進入東印度公司領地后,其價格升至每英擔16先令9便士或23先令4便士,最終在廣州市場上,其價格翻倍到47先令5便士。(130)Falconer, “Aucklandia Costus”, in J.Bell e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and Transactions, Vol.III, 1843-4.London: John Churchill, 1844, pp.401-402.英擔,英制計量單位。不過我們還沒有看到價格隨商路變遠而水漲船高的同時,木香如乳香那樣更加頻繁出現弄虛作假情況。

        2.木香認知在歐亞大陸范圍內的流傳

        泰奧弗拉斯托斯只簡略提及過木香,(131)Theophrastus, Enquiry into Plants, Vol.2, pp.235-237.數世紀后其他古典作家對這種香藥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即便是年代相近的老普林尼和迪奧斯科里德斯,所記細節(jié)也頗有不同。老普林尼說在亞歷山大曾建立港口的印度河口島嶼帕塔拉(Patala),可以找到黑白兩種木香,其中白色木香品質較好。(132)Pliny the Elder, The Natural History, Book 12, Chap.25.迪奧斯科里德斯說木香來自三處地點出產植物的根:第一種質量最好,顏色白亮,帶有明顯的怡人香氣;其次是黑色發(fā)亮、近似于阿魏的植物;再次是敘利亞所出顏色如蠟、帶有刺鼻味道的植物。(133)Pedanius Dioscorides, De Materia Medica: Being an Herbal with Many Other Medicinal Matters, p.21.從后文可知老普林尼所述更符合祛除商人對藥材來源知識扭曲后的真實情況。二人對商品流通記載準確度的差異,從前面大黃一節(jié)也可略窺一二。實際上對于甘松香等其它藥材的產地,迪奧斯科里德斯往往也存在敘述混亂的情況。(134)甘松香的辨?zhèn)沃R也載于《手冊》等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著作,對于迪奧斯科里德斯記載在這方面的瑕疵,參見V.Nutton, “The Drug Trade in Antiquity”,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Vol.78, No.2 (1985), pp.138-145.這顯示了二人著作論述側重點和不同知識來源上的差異。迪奧斯科里德斯更多依賴他隨軍在地中海東岸察訪的市場信息,而老普林尼身為曾任西班牙代理總督和那不勒斯艦隊司令的政治家和軍人,更高的社會地位讓他有條件了解更全面準確的知識。

        然而,普林尼在中世紀伊斯蘭文化區(qū)的影響力遠小于迪奧斯科里德斯,以致包括木香在內的藥材不夠準確的產地與優(yōu)劣知識廣為流傳。伊本·西那對這種藥材(Qust)各品種的論述基本沿襲了迪奧斯克里德斯,此外他還提到一種帶有類似于沉香的強烈香味、顏色發(fā)黑,但質量最差的qust-qaranfulī。有時高質量的木香會摻入土木香(elecampane)的根,后者既無法產生刺激性味道,又缺乏強烈的香味。關于如何選購廣木香,伊本·西那據以上三個等級對應給出了更加細致的標準,包括新鮮、緊致、味道刺舌的為佳,破損發(fā)臭的為劣等。(135)Hakim Ibn Sina, Canon of Medicine, Book II, p.365.貝塔爾則撮抄了9世紀在突尼斯凱魯萬活動的醫(yī)生依沙克·伊本·依姆蘭(Ishaq Ibn Imran,逝世于約903—909)的記述,后者把木香分為航海者的(相當于阿拉伯品種)和印度的兩類,兩個品種的藥性和可治療疾病相似,只是印度品種更加性溫一些。(136)Ibn al-Baytr, Traité des Simples, Vol.3, pp.84-86.

        迪奧斯科里德斯并不準確但廣為流傳的知識到16世紀方為活躍于絲路中西段的學者們所檢討。奧爾塔通過詢問阿拉伯、土耳其和波斯商人,得知這些國家均不出產木香,他們販賣的木香都源于印度。先前記載所謂阿拉伯或印度木香的顏色差異,實際來自于根部磨成細粉后最初發(fā)白,其后在長途運輸中,逐漸氧化變黃變暗的不同階段。對木香進行不同等級的劃分并賦予各級別不同產地,是對這個遙遠物種缺乏準確了解,以及不同地域商人謀求更高利潤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在亞洲,這種藥物作偽的現象還不多,待運到葡萄牙后,假藥就很泛濫了。1個世紀后,“只有一種廣木香”這個論斷又由在東南亞活動的荷蘭醫(yī)生雅各布斯·邦迪烏斯(Jacobus Bontius,1592—1631)再度證實,邦迪烏斯另外記錄了一種作偽手段,即可用白藜蘆的根偽造廣木香,但他指出兩者氣味是很容易辨別的。(139)Jakob de Bondt, Opuscula Selecta Neerlandicorum de Arte Medica, Amsterdam: Sumptibus Societatis, 1931, pp.31-33.

        木香在外觀上很容易與其他藥材相混,而它特征性的氣味則使得商人無法完全對其作偽,故而摻入部分廉價藥材是奸商們更傾向選擇的手法。監(jiān)察手冊所載知識除少量實際操作外,仍局限于早至老普林尼等古典作家,在伊斯蘭藥學著作中呈現,到16世紀后仍由歐洲人再度揭示的中間商把貨源作為產地的錯誤認知脈絡。這反映監(jiān)察手冊所匯聚的仍是貼近快速抽檢實踐的淺表知識。

        余論:作為歐亞知識體系窗口的市場監(jiān)察手冊

        通過第一節(jié)概述的伊斯蘭市場監(jiān)察制度及手冊的由來以及第二節(jié)對手冊所載特定內容在歐亞大陸整體知識體系的語境下予以梳理,容易發(fā)現市場監(jiān)察手冊可視為以若干可追溯到古典時期甚至更早,常沿博物學或醫(yī)學等不同知識脈絡而下、通過古典時代末期從地中海東部向以兩河流域為中樞的伊斯蘭世界轉移的知識傳播和嬗變歷程為經,與以貿易相關的教法、風俗等社會規(guī)范為緯編織而成的知識聚合。以下我們從經緯兩個角度進行簡要闡發(fā)。

        藥物辨?zhèn)沃R明顯具有防止藥效微小甚至有毒的假藥,以及避免因購入假藥造成經濟損失這兩層目的,對于兼具奢侈品屬性、作為財富的象征意義甚于實用醫(yī)療價值的眾多絲路名貴藥物來說,后一層目的不容忽視。它們的商品屬性既吸引商人借其牟利,又誘使商人夸大其藥效到“萬能藥”的程度,從而為它們疊加知識“光環(huán)”。從古代醫(yī)學文獻來看,這些間或偕迪奧斯科里德斯、伊本·西那等學者著作一道打包傳播,但仍以貿易為主要擴散渠道的醫(yī)學知識,即便在局部區(qū)域的在地化知識體系中也占據著相當可觀的比重。

        殊方異藥既然相傳擁有奇效,作為用藥之本的評價和辨?zhèn)沃R,因而隨商業(yè)實踐而流傳和運用。盡管微觀局部層面上古代絲路貿易的各色因素時常變化,但對于名貴藥物而言,在宏觀和長時段視角下,其產地、貿易路線、交易者等要素的演變比較緩慢,我們看到在絲路沿線各地市場上,主要由商人(包括消費者雇傭的具有商人性質的代理人)攜帶的藥物作偽和辨?zhèn)蔚闹R是四通八達且穩(wěn)定傳承的。從木香品種辨別等例子可看出,文本所折射出的商業(yè)藥學知識受地域范圍和所處知識傳統(tǒng)的局限,甚于商業(yè)實踐的積極檢驗作用。所載辨?zhèn)沃R往往局限于藥材性狀,而非具體療效。這使得藥材辨?zhèn)沃R同時具有一些博物學特征。

        另一方面,審視商人所攜帶的知識向文本沉淀的過程,可以發(fā)現,普林尼、迪奧斯科里德斯、貝塔爾和奧爾塔等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在援引來自市場的經驗時,都會盡力選擇誠實可靠的信源。在編纂中,他們會發(fā)揮學者本能,對搜集到的知識進行梳理、甄別、辯駁和體系化,因此他們記錄的藥物辨?zhèn)沃R通常包含來自不同產地藥物在命名、外觀、藥性、藥力、價格、作偽等方面的豐富內容。

        市場監(jiān)察者不同于學者,無需關注藥材消費階段的細節(jié),他們重視的是糾察商人買賣過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壓秤騙秤等不法行為,因此監(jiān)察手冊所載內容基于著作主旨和社會規(guī)范,對絲路流傳的辨?zhèn)沃R再一次選擇性過濾。呈現給讀者的主要是可通過肉眼觀察、辨別氣味、觸摸、浸泡、燒灼等進行的簡易辨別手段,對假藥制作工藝的辨別方法記載很少。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運用的古典時代記載出自地中海沿岸學者,他們距離藥物原產地較遠,所述知識在具有較高程度的準確性和豐富性之余,也不乏錯誤。中世紀伊斯蘭學者更接近藥材的原產地,他們糾正了前人記載中的部分錯誤,但仍以繼承為主。為比一般學者更貼近藥物市場作偽和辨?zhèn)螌嵺`的市場監(jiān)察官提供指導的手冊,其記載除添加少量簡捷方法外,絕大部分內容引自當時影響較大的醫(yī)書,如《手冊》多據《醫(yī)典》,而《教誨》則有參照《單方集成》的痕跡,而醫(yī)書又是前人著作和醫(yī)者自身市場經驗的結合體,因此監(jiān)察手冊所載辨?zhèn)沃R,被包含于自古典時代以下藥學知識傳承脈絡之內,其緯向的知識篩選纂集過程,多是撮抄、削減而非創(chuàng)造。這或可解釋為藥物辨?zhèn)蝺H是市場監(jiān)察官日常職責的一部分,管理細節(jié)更多依賴于專業(yè)助手。這樣監(jiān)察手冊更傾向提供簡明且流傳已久的“經典”知識。

        盡管在具體知識記載上有失之過簡、缺乏創(chuàng)新的問題,但通過對所含知識歷史內涵的挖掘,我們仍可看到以往未得到文化交流史和科技史學者們充分重視的伊斯蘭監(jiān)察手冊,不失為諸多流傳和實踐于絲路沿線知識脈絡匯聚后,在特定社會規(guī)范篩選下呈現的知識窗口。希望本文所述藥物辨?zhèn)芜@一市場監(jiān)察職能,可以為今后從更多角度透視市場監(jiān)察手冊這一知識場域,從而進一步深入研究絲路貿易史和知識史提供參考。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欧洲亚洲色一区二区色99|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日出白浆|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无人区| 不卡av电影在线| 欧美白人最猛性xxxxx| 亚洲最稳定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亚洲无码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蜜桃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9成人无码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无码剧情|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少妇愉情理伦片高潮日本|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免费的黄网站精品久久| 精品人妖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加勒比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免费看|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1页|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性无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自拍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 不卡高清av手机在线观看| av免费在线观看网站大全| 色综合天天综合欧美综合| 性一乱一搞一交一伦一性| 高跟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做爰片在线观看ww|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