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世間,看到追求“更好生活”的人們步履匆匆,被裹挾著不斷向前。我不停詢問(“詢問”是就某個問題征求意見,或打聽情況,用在這里不貼切):我想要的是怎樣的生活?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在哪里?
尋一條上山的小路,伴著山林中隱隱傳來的琴聲,沿著青翠的竹林,我向深山巨谷中走去。琴聲離我越來越近,竹林中模模糊糊可見一屋(“模模糊糊”是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清晰,用在這里不貼切),我靜靜地走近,只見屋前坐著一個書生。那書生盤膝而坐,正在撫琴唱歌。竹林旁,清澈的泉水淙淙地流淌于山石之上。泉水叮叮咚咚,與琴聲、歌聲交匯成美妙的樂音。那不正是醉心于山水的摩詰居士嗎?我走近他,輕聲問道:“摩詰先生,敢問桃源在何處?”他對我淡淡一笑,抬頭望著遠處的山峰說道:“這山間林中有鳥鳴,有花香,有流泉,有竹林,這里就是桃源?!闭Z罷,琴聲重新響起。難道這寧靜的山林就是我心中的桃源嗎?是,又似乎不是。
我慢慢離開了靜謐的山林。沿著流水走去,我看到了一片湖,被郁郁蔥蔥的樹林環(huán)繞。湖面如鏡,映照著藍天白云、青山綠樹(“映照”一詞用來形容光線照射在物體上而反照顯示,用在這里不貼切)。一條木船泊在湖面,有一個人手握船槳佇立船頭,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梭羅。
湖邊的小木屋是他自己建筑的(建筑一般指人們用各種材料建筑的構(gòu)筑物或興建的過程,用在這里不貼切),小木屋里只有一張木床,幾樣炊具,幾件衣服。在這里,他仿佛一個普通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遠離城市和人群;他又不像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他爬過懸崖,踏過山峰,與獸為鄰,與鳥為伴。他從哈佛大學走來,從紛繁的世間走來,走向這片安靜的小湖,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世界,過上了最簡樸的生活。我沉浸在這一片寧靜之中,似乎明白了什么。大道至簡,把一切不屬于生命本真的東西剔除得干干凈凈,使之簡單,再簡單。這大概就是我心中的桃源吧!
我默默地走開,不忍打破他寧靜的生活。一陣駝鈴聲把我?guī)У搅艘煌麩o際的戈壁灘。
我走向風沙中的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的崖壁上,我看到了遙遠的歷史,我看到仙女在舞蹈,活佛在靜坐;我看到了敦煌女兒樊錦詩的銀發(fā)在大漠的陽光下閃閃發(fā)亮;我看到她眼角的皺紋,仿佛一朵花開在廣闊無垠的戈壁灘上。
我走近詢問:“樊先生,您知道世外桃源在哪里嗎?”她微笑著說:“我心安處是敦煌。敦煌便是我的世外桃源??!”我把手伸向石壁,感覺到了歷史的厚重(“感覺”側(cè)重于大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反映,用在這里不貼切)。我的耳畔傳來一陣叮叮當當?shù)鸟勨徛?,若隱若現(xiàn),似有若無……在駝鈴聲中,我懂得了她成為敦煌這棵大樹上枝條的自信(“自信”指對自己有信心,表達的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用在這里不貼切),我懂得了“我心安處是敦煌”的純潔(“純潔”一詞形容清白、沒有污點,沒有私心,用來形容樊錦詩的夢想追求,用詞不準確)。
我突然明白,這才是我向往的生活,我心歸處自是桃源!
問題診斷
本文以“我心歸處是桃源”為中心,以詩化的語言構(gòu)建了三個如詩如畫的場景,再現(xiàn)了尋訪心中桃源的過程,表現(xiàn)了對桃源理解層次的不斷升華。但作文存在用詞不貼切的問題,文中個別動詞、形容詞、疊詞等不夠準確,影響表達效果。本文升格需要重點解決用詞不貼切的問題,使作文在語言表達上做到準確、規(guī)范、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