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軼政
2006年世界杯結束當月,勒夫接過德國足球隊教鞭,開啟了新的時代。至今長達15年的歲月,大刀闊斧的改革一直伴隨著這支沉浮不定的德國隊。
簽約后,勒夫便表示,自己將繼續(xù)奉行前任主教練克林斯曼的執(zhí)教方針。上任之初,德國隊的戰(zhàn)績令人眼前一亮,首戰(zhàn)3比0戰(zhàn)勝瑞典,隨后5連勝的戰(zhàn)績創(chuàng)下了德國隊歷任主帥執(zhí)教的最佳開局。
2008年歐洲杯是勒夫面對的第一次重大挑戰(zhàn),他在成為主帥時就定下了奪冠的目標。小組賽中,德國隊負于克羅地亞,以第二名晉級。淘汰賽首輪,德國遭遇奪冠熱門葡萄牙。由于在小組賽末輪被罰上看臺,勒夫失去了場邊指揮權,但他充分展現了執(zhí)教才能,事先準備了多套方案,并且大膽變陣,德國隊3比2取得勝利。半決賽虧得拉姆的絕殺,德國隊3比2戰(zhàn)勝了意志強盛的土耳其,但在決賽中0比1憾負西班牙,勒夫率隊參加的首次大賽距離冠軍僅一步之差,這個成績足以打消很多人的質疑。
此后,德國隊延續(xù)了強勢狀態(tài),以不敗戰(zhàn)績晉級2010南非世界杯正賽。這支德國隊堪稱勒夫的一次大換血,厄齊爾、諾伊爾、博阿滕、胡梅爾斯、赫迪拉、托尼·克羅斯、穆勒等眾多年輕球員被提拔并重用,多位小將不滿21歲。在世界杯的賽場上,勒夫大膽起用年輕球員,首發(fā)陣容之年輕僅次于1934年德國隊參加世界杯的陣容,顯示了他勇于革新的決心與氣魄。
事實證明,勒夫的冒險并非豪賭,平均年齡25歲左右的德國隊打出了多場激情四射的比賽,小組賽4比0狂勝澳大利亞,晉級淘汰賽后4比1擊敗英格蘭,4比0橫掃阿根廷,球隊展現出的攻擊力與競技狀態(tài)令人瞠目。在半決賽中,遭遇如日中天的西班牙,年輕的德國隊無法抗衡經驗老道、以傳控技術統(tǒng)治比賽的對手,又一次以0比1落敗。這屆大賽上,德國隊獲得了普遍的尊重與贊譽。勒夫麾下的年輕人大打攻勢足球,他本人以嚴密的賽前布置與出色的臨場指揮能力,再次證明了自己高超的執(zhí)教水平。
2012年歐洲杯預選賽,德國隊10戰(zhàn)全勝,進34球失7球。這屆歐洲杯后來被看作德國隊為之后登峰造極“交學費”的一屆大賽。小組賽階段,德國隊在死亡之組中,三戰(zhàn)都是一球小勝,與2010世界杯上的進攻鋒芒相比差強人意。然而,淘汰賽首輪4比2大勝希臘,讓球迷重新找回了信心。這場比賽勒夫做出重大調整,克洛澤、許爾勒與羅伊斯出人意料地取代了戈麥斯、波多爾斯基與穆勒??寺鍧珊土_伊斯分別建功,勒夫的臨陣調整發(fā)生了奇效。之后,在對意大利的半決賽中,德國隊1比2落敗,無緣決賽。
勒夫表示:“2012年對意大利的失利,給了我們取得最偉大成就所需要的東西,重新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我們都從失敗中吸取了教訓?!边B續(xù)在大賽最后階段失利,沒有消磨勒夫的斗志,也沒有打消他進一步改變球隊的念頭。在此期間,按照自己的建隊思路,勒夫對德國隊陣容中的老球員繼續(xù)清洗,特爾施特根、京多安、施梅爾策、格策、羅伊斯和本德兄弟等新一批年輕球員站穩(wěn)了腳跟,球隊年輕化得到進一步強化。
之后便是2014年世界杯,德國足球奪取冠軍的時刻終于到了。勒夫經歷了兩年前歐洲杯的失利后,表現出充足的決心與自信。《圖片報》賽前打出的標題是“勒夫劍指世界杯冠軍”。勒夫也表示:“我們有能力戰(zhàn)勝任何一支世界強隊,宣示爭冠不會帶來壓力,而是我們的動力,全隊都在等待這個時刻?!?/p>
小組賽,德國隊2勝1平,4比0大勝葡萄牙,1比0戰(zhàn)勝由德國隊前主帥克林斯曼執(zhí)教的美國隊,以小組頭名出線。淘汰賽首輪,德國隊通過加時賽才戰(zhàn)勝阿爾及利亞,勒夫針對適時暴露的問題及時做出調整。1/4決賽德國隊開場不久便進球,1比0淘汰法國。半決賽,缺少內馬爾的東道主巴西隊讓近6萬來到現場的巴西球迷陷入了悲痛。德國隊半場狂轟5球,下半場未使出全力,仍舊攻入兩球。7比1,創(chuàng)造了世界杯歷史上半決賽最懸殊的比分。決賽面對梅西領銜的阿根廷,勒夫指揮德國的年輕球員頂住重壓,加時賽下半場由格策完成絕殺。德國人經歷了24年的等待,第四次登上世界之巔,勒夫本人也當選國際足聯年度教練。
2010世界杯失利后,柏林的一份報紙稱勒夫的球隊太年輕,但也引用了勒夫的話,“這支年輕的德國隊屬于未來”。2014世界杯上,年輕人走向成熟,除了老將克洛澤,其他7位進球功臣全部經由勒夫的提拔與調教走向輝煌。除了拉姆和克洛澤,助攻球員也都是在勒夫執(zhí)教時期進入國家隊的,冠軍底座上仿佛印著“勒夫制造”的烙印。
2016歐洲杯,德國隊自然成了奪冠大熱門。勒夫仍沒有停止讓球隊年輕化的腳步,同時,希望德國隊表現出更加強大的控制力。小組賽中,德國隊以2勝1平的戰(zhàn)績順利出線,1/8決賽3比0戰(zhàn)勝斯洛伐克,經過互射點球驚險淘汰意大利隊。與意大利一戰(zhàn)讓德國隊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赫迪拉與戈麥斯受傷,胡梅爾斯遭遇停賽,但此時的勒夫仍然覺得自信且富有控制力的德國隊理應走到最后。然而,半決賽對東道主法國,場面上的優(yōu)勢始終沒有體現在比分上,掌控球權的德國隊以0比2輸給了被動防守的法國,再一次倒在了半決賽。
誰都沒有想到,之后的德國隊狀態(tài)急轉直下,勒夫頭頂的光環(huán)也迅速消失。盡管第二年德國隊戰(zhàn)勝了美洲杯冠軍智利,獲得聯合會杯冠軍,但這更像是一種回光返照。2018世界杯,勒夫期待著衛(wèi)冕,然而,德國隊首戰(zhàn)便0比1負于墨西哥,爆出冷門。次戰(zhàn)對瑞典先失一球,少一人作戰(zhàn)的德國隊由克羅斯絕殺,2比1艱難地反敗為勝。最后一戰(zhàn)面對韓國,必須取勝才能出線,但德國隊的強攻始終無法奏效,卻在補時階段被金英權與孫興慜連入兩球。上屆冠軍墊底出局,勒夫帶隊創(chuàng)造了德國足球史上首次在世界杯小組賽出局的紀錄。
賽后,勒夫不得不面對現實,沉痛地說道:“沒能擊敗韓國,我感到震驚。我們配不上再次贏得世界杯,也配不上進入16強。”此時的勒夫話里仍透著不甘與倔強,他說:“我們必須冷靜下來面對失利,現在說什么都還為時過早。我們的球員很年輕,很有天賦,需要總結教訓,讓一切重回正軌?!钡聡襟w用簡練的方式表達不滿。4年前,《圖片報》頭版上方懸掛著大力神杯和“7比1”,背景是克羅斯狂歡的場面,4年后是“0比2”與克羅斯低頭沮喪的神情。從贊譽的驚嘆到痛心的凝噎,此中意味不言而喻。
救贖,這是勒夫執(zhí)教國家隊最后的關鍵詞。他一條路走到黑,以棄用胡梅爾斯、博阿滕和穆勒的方式,將年輕化進行到底。但在這屆歐洲杯開打之前,在成績和輿論的壓力下,勒夫做出妥協,重新起用胡梅爾斯和穆勒。小組賽首輪,德國隊0比1不敵法國,次戰(zhàn)4比2力克葡萄牙,成為勒夫時代德國攻勢足球最后的綻放。最后一輪2比2戰(zhàn)平匈牙利,德國隊勉強從死亡小組出線。1/8決賽,勒夫多年苦心經營的年輕化被宿敵英格蘭的青春風暴席卷。在0比2的比分下,他多年來改造球隊的堅持與努力顯得蒼白無力,一個時代也就此結束。
在2014世界杯奪冠后,勒夫曾表示:“勝利是從10年前開始的,今天是很多努力的集成?!?0年前,克林斯曼成為德國隊主帥,在他的堅持下,科隆大學的摯友勒夫才來到了國家隊。從那時起,兩人策劃起對球隊年輕化的改革以及注重進攻的戰(zhàn)術風格。
勒夫接任后,對戰(zhàn)術風格的改造更為自由,也更加激進。他不斷強化注重進攻的足球理念,要求隊員減少沒有意義的持球,通過加快傳球來控制比賽節(jié)奏。這些與時俱進的改革幫助德國隊漸入佳境,獲得了世界杯冠軍。
然而,世界杯奪冠之后,德國隊的戰(zhàn)績讓人失望,勒夫的執(zhí)教備受爭議。馬特烏斯表示:“他錯過了完美的辭職時機,那就是2014世界杯奪冠之后?!瘪R加特批評道:“德國足協只是在觀望,在2018世界杯小組賽出局后就該解雇勒夫,分道揚鑣對雙方都有好處?!?/p>
不少人認為勒夫過分追求傳控打法,德國足球被西班牙帶入了死胡同。由于勒夫癡迷西班牙式的傳控足球,偏重戰(zhàn)術風格的樹立,對身體對抗、門前包抄、頭球攻門等基本要素相對忽視,甚至將傳統(tǒng)的邊中結合削弱了不少。
在勒夫偏執(zhí)地堅守傳控足球時,這種曾經引領風潮的足球風格正在悄然沒落。2016年歐洲杯半決賽0比2不敵東道主法國,堪稱德國隊由盛轉衰的標志性一戰(zhàn)。賽后勒夫仍表示:“我們是表現更好的球隊?!边@樣的表態(tài)在當時看來還算中肯,但如今回想起來,西班牙足球的傳控打法已經不再興盛,之后的2018世界杯與2020歐洲杯就是很好的證明。
德國隊在今年歐洲杯上唯一值得稱道的比賽,恰恰是采用反傳控的打法,抓反擊與邊中結合,才以4比2戰(zhàn)勝葡萄牙。德國媒體稱,擯棄傳控是接班人弗利克私下的建議,這意味著勒夫刻板的堅持給德國隊后半程的發(fā)展拖了后腿。改革談何容易,勒夫嘗到了世界杯奪冠的喜悅,很難迅速扭轉,他的堅持終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在陣型使用方面,勒夫也長期受到詬病。2018年世界杯的慘痛教訓后,勒夫繼續(xù)瘋狂挖掘新球員,棄用部分老球員,對無鋒戰(zhàn)術仍推崇有加。在歐洲國家聯賽中,德國隊面對荷蘭、法國這樣的強敵都難有施展空間,甚至被西班牙打出了6比0的比分,世界杯預選賽上竟然1比2負于北馬其頓。當時,勒夫沒有交出帥印,德國隊也未能在2020歐洲杯前及時止損。
此外,勒夫對3后衛(wèi)打法沒有足夠的準備,對球員類型與體系建設缺乏重視,后期盲目地將隊伍作為試驗品。以今年歐洲杯與法國隊一戰(zhàn)為例,面對對方沖擊力極強的進攻球員,德國隊3后衛(wèi)難以招架,無鋒陣的缺陷展露無遺。歐洲杯上的德國隊沒有傳控足球鼎盛期的駕馭感與滲透力,盡管射門次數多于對方,控球率明顯占優(yōu),但是破門乏術。如今,勒夫對戰(zhàn)術風格的應用不切實際,即便曾經是德國足球的變革者,終究也被現實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