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予
(廣東省雷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299)
胃腸手術患者因手術創(chuàng)傷、牽拉、麻醉藥物等刺激,術后易發(fā)生胃腸功能紊亂,影響患者預后。積極有效的護理能夠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減輕患者痛苦,縮短住院時間,對其術后恢復產(chǎn)生積極影響[1]。研究表明,強化護理有助于腹腔鏡膽道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2]。本研究旨在觀察不同護理方式對胃腸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進一步明確術后強化護理在胃腸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雷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胃腸手術患者108例,按收治時間段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4例。對照組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齡(49.53±4.28)歲;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63±3.48)kg/m2;膽結(jié)石10例,膽道炎12例,闌尾炎16例,急性腹膜炎16例。觀察組男32例,女22例;平均年齡(50.23±4.33)歲;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75±3.55)kg/m2;膽結(jié)石9例,膽道炎10例,闌尾炎17例,急性腹膜炎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胃腸手術術后;年齡≥18周歲;意識清楚,病情穩(wěn)定;無慢性疾病史;無精神疾病;無其他部位腫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手術失敗者;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者;凝血功能障礙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代謝性疾病者;合并腸梗阻、胃潰瘍、腸粘連等疾病者。
2.1 對照組 采用術后常規(guī)護理。飲食護理:常規(guī)禁食,待肛門排氣后予全流質(zhì)飲食,后逐漸過渡至普食?;顒幼o理:協(xié)助患者翻身、拍背,囑患者進行床上肢體被動運動。管道護理:待肛門排氣后拔除胃管,并進行相應護理。心理護理:詢問患者有無不適,進行心理疏導。健康宣教:介紹術后注意事項,監(jiān)測生命體征。連續(xù)護理7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采用術后強化護理。①胃腸道強化護理。術后使用60℃熱水袋進行腹部熱敷(用毛巾包裹熱水袋以免燙傷),熱敷60 min。熱敷后進行腹部按摩,術者以手掌大小魚際緊貼患者體表,沿胃部走行方向在上腹部順時針按摩,需避開傷口,力度以腹部下陷1 cm為宜,由輕至重,再由重至輕,反復循環(huán),每次15~20 min,每日3次。點揉合谷、足三里,力度由輕至重,以穴位處感覺酸脹為宜,每日3次。術后6 h艾灸足三里,從第2日開始,每日艾灸2次,直到患者排氣為止。②活動強化護理?;颊卟∏榉€(wěn)定后,協(xié)助患者每隔2 h翻身1次,進行四肢被動運動;術后第1日增加翻身次數(shù)和運動幅度,并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可在病房內(nèi)行走,后根據(jù)恢復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③排便功能訓練。術后第2日指導患者進行提肛運動,囑患者收提肛門,堅持5 s后慢慢放松,5~10 s后再次提收肛門,如此反復,堅持50次,持續(xù)5~10 min,運動后排便。④飲食護理。觀察插管患者引流液情況,低于10 m L/d即可拔除胃管,予飲水、全流質(zhì)飲食,禁食刺激性食物。⑤心理強化護理。待患者清醒后第一時間告知其手術成功的消息,耐心向患者講解手術效果、預后及注意事項,使用鼓勵性語言引導患者說出內(nèi)心的顧慮,針對原因給予個性化心理疏導,鼓勵患者多與其他病友交流,幫助患者建立康復信心。連續(xù)護理7 d。
3.1 觀察指標 ①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胃管拔除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并進行比較。②生活質(zhì)量。分別于患者術前及術后24、48、72 h采用簡明健康調(diào)查量表(SF-36)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zhì)量越好[3]。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jié)果
(1)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胃管拔除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腸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表1 兩組胃腸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腸鳴音恢復時間 開始進食時間觀察組 54 16.23±4.19▲ 16.83±3.78▲對照組 54 21.58±6.27 23.53±4.31組別 例數(shù) 胃管拔除時間 排氣時間 排便時間觀察組 54 30.13±8.16▲ 15.82±3.84▲ 20.43±3.81▲對照組 54 38.21±10.27 24.96±4.86 32.42±4.72
(2)生活質(zhì)量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48、72 h,觀察組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手術患者術前、術后24、48、72 h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s)
表2 兩組胃腸手術患者術前、術后24、48、72 h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24 h 術后48 h 術后72 h觀察組 54 50.18±6.17 60.89±12.51▲79.48±15.88▲81.53±10.13▲對照組 54 50.24±6.25 53.26±10.27 68.53±13.57 72.26±14.83
胃腸手術是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存在術中胃腸臟器長時間暴露、胃腸道牽拉、手術創(chuàng)傷及麻醉藥物等刺激因素,導致患者手術后常出現(xiàn)胃腸功能暫時性抑制,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脹及排氣、排便功能障礙等胃腸功能紊亂癥狀。因此,給予積極有效的術后護理尤為重要。
中醫(yī)認為,胃腸手術會損傷臟腑經(jīng)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腑氣不通,治療應采取理氣通腹、調(diào)和氣血、溫經(jīng)通絡等方法。目前,艾灸、耳穴壓豆、穴位按摩、中藥足浴等中醫(yī)特色技術在胃腸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中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4]。本研究在術后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從飲食、活動、管道、心理方面進行強化護理,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胃管拔除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術后強化護理能夠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早期恢復。
分析其原因在于,腹部熱敷、艾灸能夠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強腸蠕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和炎癥介質(zhì)吸收,減輕機體應激反應[5]。腹部按摩通過對胃腸道產(chǎn)生機械刺激,激發(fā)胃腸蠕動,促進氣體排出,從而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6]。按摩、艾灸足三里具有消積化滯、調(diào)理氣血的功效,按揉合谷具有調(diào)和胃腸的功效,有利于術后早期胃腸功能的恢復[7]。王慧欣等[8]指出艾灸具有溫經(jīng)活絡、調(diào)和氣血、溫通補虛的功效,可根據(jù)手術類型的不同選擇艾灸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支溝等穴位,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颊咭蛐g后疼痛拒絕下床活動,可能會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故術后應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并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提肛運動通過規(guī)律的肛門肌肉收縮和放松運動,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提高肛門括約肌、肛提肌功能,有利于糞便的排出,縮短排便時間??茖W合理的飲食指導能夠刺激胃腸蠕動,促進胃腸道激素分泌,從而改善胃腸功能,縮短進食時間和胃管拔除時間[9]。
患者在胃腸手術后易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悲觀等情緒,可引發(fā)一系列生理應激反應,影響胃腸功能恢復。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術后24、48、72 h的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術后強化護理能夠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幫助其建立信心,有利于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減輕患者痛苦,提升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術后強化護理能夠促進胃腸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升其生活質(zhì)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