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聿
(廣東省陽春市中醫(yī)院,廣東 陽春 5296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見的消化內(nèi)科疾病。目前,西醫(yī)治療多因服藥周期較長、不良反應多等因素影響,導致療效欠佳,且病情常反復發(fā)作。研究發(fā)現(xiàn),健脾益氣中藥療法輔助治療GERD療效顯著[1]。因此,本研究采用自擬健脾益氣方輔助治療GERD,觀察其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陽春市中醫(yī)院內(nèi)四科收治的80例GERD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4.2±5.6)歲;平均病程(4.6±1.3)年。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齡(43.8±5.2)歲;平均病程(4.3±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GERD的診斷標準:A.具有典型反酸、胃灼熱癥狀;B.排除其他原因引發(fā)食管病變后,經(jīng)內(nèi)鏡檢查確診或雖內(nèi)鏡檢查呈陰性,但食管p H監(jiān)測證實存在食管過度酸反流也可確診[2]。②參考?中醫(yī)消化病診療指南?中肝郁脾虛型GERD的診斷標準,主癥:反酸,噯氣;次癥:胃脹,便溏,乏力身重,胃脘隱痛,舌苔白膩,脈細。滿足主癥和任意2項次癥即可確診[3]。③藥物清洗期為兩周。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有十二指腸潰爛或糜爛等消化疾病及胃腸惡性腫瘤者;孕期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對本研究藥物有用藥禁忌者。
2.1 對照組 給予泮托拉唑鈉腸溶片(湖南九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371,20 mg/片)口服(早餐前),每日1次,每次40 mg。囑忌食酸甜及辛辣刺激食物,連續(xù)治療2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給予自擬健脾益氣方治療,處方:太子參15 g,茯苓15 g,白術(shù)10 g,大腹皮20 g,麩炒枳殼10 g,海螵蛸30 g,浙貝母15 g,瓦楞子30 g(先煎),梔子10 g,藿香10 g,茵陳20g。每日1劑,水煎煮至約300 m L,早晚分服。囑忌食酸甜及辛辣刺激食物,連續(xù)治療2個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痊愈:患者食管黏膜恢復正常,典型癥狀消失,癥狀積分下降>80%;顯效:反流程度、頻率明顯減輕,癥狀積分下降50%~80%,典型癥狀消失;有效:反流程度、次數(shù)有所緩解,癥狀積分下降25%~49%,典型癥狀消失;無效:癥狀積分下降<25%,典型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加重[4]??傆行剩?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癥狀積分。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診斷問卷(Gerd Q)進行評價,該量表由6個項目組成(上腹痛、反酸、胃灼熱、惡心、睡眠障礙、額外用藥),每項計0~3分,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重。③記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jié)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觀察組 40 16.3±2.8 8.1±2.2△▲對照組 40 16.6±3.1 12.1±2.7△
(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3/40),高于對照組的5.0%(2/4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GERD是一種由多因素誘發(fā)的疾病,其主要發(fā)病機制與胃部反流物攻擊及抗反流作用減弱相關(guān)[5]。目前西醫(yī)治療多以泮托拉唑為首選藥物,其主要是通過抑制胃酸分泌以提高胃內(nèi)p H值,但改善胃腸動力效果有限。
GERD屬于中醫(yī)“吐酸”范疇,可分肝胃郁熱、肝郁脾虛、脾虛濕熱等多種證型。?醫(yī)家心法·吞酸?指出:“凡是吞酸,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又有飲食太過,胃脘填塞,脾氣不運而酸者,是郁之極?!毖芯恐赋?肝郁脾虛型是該病的主要證型之一[6]。脾運無權(quán)、肝氣橫逆、升降失衡是其關(guān)鍵病因,脾胃為氣機升降出入樞紐,斡旋于中焦,故健脾補脾是治療該病的關(guān)鍵。自擬健脾益氣方中,太子參、白術(shù)、茯苓益氣健脾,淡滲利濕,為君藥。研究顯示,白術(shù)、茯苓配伍能發(fā)揮協(xié)同增效作用,有效調(diào)節(jié)胃腸激素及腸道局部免疫功能[7];太子參能刺激脾細胞增殖,促進免疫因子分泌[8];海螵蛸、浙貝母是治療反酸常用的對藥,合瓦楞子制酸止痛,為臣藥。佐以梔子、茵陳清肝胃熱。藿香、大腹皮、麩炒枳殼理氣降逆,為使藥。全方共奏健脾益氣、降逆開郁之功。藍海濤等[9]研究認為肝郁脾虛、氣滯痰凝、兼夾瘀滯是GERD的主要病機,治療以健脾理氣、化痰通絡為法,選取半夏厚樸湯合二術(shù)郁靈丹治療,臨床效果顯著。李道五等[10]認為GERD病本在脾胃,治療以健脾益氣、疏肝和胃為法,予以加味補中益氣湯治療,有效率為97.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及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能與西醫(yī)抑制胃酸以治標,中醫(yī)健脾益氣、降逆開郁以治本,兩法聯(lián)用,具有標本共治之功有關(guān)。
綜上所述,自擬健脾益氣方輔助治療GERD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用泮托拉唑鈉治療,且用藥安全,但本研究僅限于單中心研究,且藥物作用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