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峰杰
聊城市高唐縣第一實驗小學 山東 聊城 252800
成功的人,往往有讓人震驚,近乎殘酷的好習慣。自幼在老師和家長的引導下樹立堅定不可動搖的目標,堅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向著目標,積累成長,對于一個孩子成就其一生的意義和目標非常重要。教育的本質(zhì)不應是傳授知識技能,而是引導學生成就他作為一個人的理想和靈魂,特別突出除了日常生活工作以外,孩子一生的方向和意義,也就是孩子的超越性的面向,并在現(xiàn)實中引導孩子養(yǎng)成自發(fā)的或理性自覺的好習慣作,為實現(xiàn)他的道德理想打下基礎和保障。有了理想目標和良好習慣,即使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也能非常自覺地、旁若無騖地去學習、工作、去奉獻、去生活,樂此不疲,終生不輟[1]。
那怎樣陪孩子樹立堅定的偉大目標和良好習慣呢?
1.1 學習名人,立定榜樣 榜樣的力量時無窮的。依照發(fā)展心理學常識,十二三歲以前,正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也是比較信服、愿意取悅于父母老師的階段。此階段,如果有計劃地讓孩子學習中外古今優(yōu)秀人物,必定會有一二成為孩子一生的偶像。有了偶像榜樣,在父母老師的嚴謹理性的引導下,必定嚴格要求自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度過自己有意義、有價值的童年,為自己一生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鬃邮形宥居趯W;孟母三遷,孟子三易其志而終成其大;陽明孩童時期即與師辨明為學志在圣賢。
1.2 表揚先進,幫扶中后 老師對表現(xiàn)優(yōu)秀和有進步的孩子進行鄭重其事地表揚,樹立身邊的榜樣。讓學生明確了是非。他們回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形成了良好氛圍。有些孩子書桌內(nèi)比較亂,引導會整理書桌的孩子就去主動和他,一起分類依一定順序擺放,并告訴她們每本書固定位置,形成習慣,用完放回原處。這種做法很快讓班里凌亂的書桌井然有序;孩子們也養(yǎng)成了物有定位、用畢還原處的好習慣[1]。
1.3 珍惜時間,規(guī)律作息 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達,智能設備吸引著下一代。這一方面對于可以理性把控自己者的學習和工作有著極大的正面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對于不能把控自己,跟著感覺走,尤其是大多數(shù)沒有自覺自控能力的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誘惑,足以讓孩子們忘掉時間和學習任務沉迷其中而白白荒廢大量的寶貴時間。這需要老師正面提倡節(jié)制和正確使用電子設備,另一方面更需要家長在家里陪孩子有效利用時間合理安排重要事項充實其童年時光,為孩子的一生夯實基礎,打牢底色。配合各種教育藝術,注意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將來孩子一定可以非同凡響,活出璀璨靚麗的一生,照亮時代,開啟新未來[2]。
2.1 人才的標準和教育的目標 人才應該是傾其一生,盡了自己的本分、可能為社會國家、為人類作出積極卓著貢獻的人。這樣的人應該具備高遠的理想、超脫庸俗眼光的追求,并可以積極行動,在現(xiàn)實中極力實現(xiàn)自己理想,不往自己追求的人。這正是教育的使命,作為一個教育者,不應該考慮自己的工作是否讓某些人滿意,而是應該圍繞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為把眼前的每一個學生盡其可能地培養(yǎng)成明確著自己道德使命,并為之奮斗終生不為現(xiàn)實庸俗所羈絆的人。就像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所描述白求恩大夫“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這句話也正是當年楊昌濟先生對長沙一師師范生們的培養(yǎng)方向。
2.2 如何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 幾千年來,中國古圣先賢代代相傳,把偉大的成人之道凝練成為數(shù)不多的經(jīng)典之作。四書之一《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所先后,則近道矣?!绷攘葦?shù)語,如雷貫耳,無時無刻,不在告誡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怎么做,應該做什么。諸如此類的語句在中外經(jīng)典著作中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內(nèi)容只要堅持誦讀熟記,思維忖度,每一個人都可以各隨其類得其教益而接近圣賢理想品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轉(zhuǎn)凡成圣,圣賢教育[3]。
具體來說,就是有計劃地誦讀古今中外歷經(jīng)史陶練,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著作。古今中外優(yōu)秀民族都有這樣的傳統(tǒng)。馬克思自幼就可以背誦猶太民族的經(jīng)典;楊振寧中學時就可以背誦《孟子》、《易經(jīng)》并在后來的物理學探究中深受大受裨益。《尚書》有云:“少成若天性,習慣自然成”今天的祖國學子正是明天偉大人才的昨天。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有計劃、有規(guī)律地運用上課之外的時間長時期反復誦讀本民族乃至其他民族的經(jīng)典著作,以期他們將來可以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品格。
這些經(jīng)典著作都有無限的能量和價值,就像營養(yǎng)豐富的食量,對于涵涌其中的每一個人的成長都將產(chǎn)生不可限量的作用。
堅持經(jīng)典誦讀,雷打不動,假以時日,大才可期[4]。古之許多偉大人物多有對自己近乎苛刻的良好習慣。新中國開國主席毛澤東同志的老師、岳父楊昌濟先生,自青年時代就有晨起誦讀祖國經(jīng)典,無論嚴寒酷暑都有冷水晨浴的習慣;中年學識淵博,志向遠大,培養(yǎng)了新中國開國核心領導集體中的毛澤東、蔡和森、蔡暢、向警予等重要核心人物;理學家朱熹生活中對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要求之嚴格,更是令人聞之震顫的。魯迅先生,自上私塾時就曾在書桌上刻一橫寫“早”字,此后再也不曾遲到,凡事必先。古今中外,在某一方面多人類做出偉大貢獻的人物,幾乎都有一種常人難以接受的、近乎殘酷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