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雨,張毛,賈勝男,張倩,金珍婧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常合并肝外疾病,如風濕、內分泌、肺、胃腸、皮膚病等。肺臟改變包括氣體傳輸和肺功能異常、亞臨床肺泡炎、間質性肺病、肝肺綜合征、肺動脈高壓和胸腔積液等。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合并肺出血臨床少見,現(xiàn)分享我院收治的1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合并肺出血患者,并就其咯血機制及診治經(jīng)驗進行總結。
綜上,初步診斷為肺出血、I型呼吸衰竭、代謝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癥、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期,給予抗感染、吸氧、止血(垂體后葉素、矛頭腹蛇血凝酶、維生素K1)、降低門靜脈壓力、糾正酸堿平衡紊亂治療后患者咯血暫時控制,生命體征尚平穩(wěn)。2018-11-26 16:20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明顯,再次出現(xiàn)咯血,量約150 mL,胃管持續(xù)引出大量暗紅色液體,給予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積極補液、輸血、擴容;16:50患者心率突然降至30次/min,血壓進行性下降,血氧測不出,立即給予多種血管活性藥物、心肺復蘇等綜合搶救治療,搶救無效死亡。
PBC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膽汁淤積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表現(xiàn)為血清出現(xiàn)抗線粒體抗體、小膽管特異性破壞及肝門靜脈周圍淋巴細胞浸潤等,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約1∶10[1-2],近期研究顯示男性患病率在升高,不同地區(qū)的發(fā)病率存在明顯差異,且在過去幾十年中,全球發(fā)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趨勢[3-6]。該病與自身免疫有關,80%以上的PBC患者常合并至少1種自身免疫性疾病[7],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干燥綜合征、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慢性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癥、腎病綜合征、間質性肺疾病等[8-11]。但PBC合并肺出血臨床少見,檢索Pubmed、中國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國內外僅有極少數(shù)病例報道(見表1)。本例患者既往無基礎肺部疾病,在PBC基礎上突發(fā)咯血,同時考慮伴上消化道大出血,最終因失血性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
分析肝硬化合并咯血的原因有以下幾種:①肝硬化失代償期病人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原數(shù)量不足且功能下降,容易自發(fā)出血。②脾功能亢進導致大量血小板被破壞。③肝硬化常合并肺部血管異常,如毛細血管擴張、血管新生、肺內動靜脈分流、肺動靜脈血管畸形等[15-17]。④氣管、支氣管或肺靜脈曲張。食管的部分引流也發(fā)生在支氣管和肺靜脈,支氣管靜脈最終流入奇靜脈或肺靜脈。腹段食管的靜脈引流主要發(fā)生在胃左靜脈,胃左靜脈有兩個分支[18-19], 前支引流心臟區(qū)域,后支終止于奇靜脈、右支氣管后靜脈或右支氣管表面的靜脈叢[20-22]。后支可直接與食管旁靜脈曲張相連,因此,在門靜脈高壓的情況下,肺靜脈系統(tǒng)會擴張和充血,增加支氣管內出血的風險。⑤自身免疫性彌漫性肺泡出血綜合征。該病是由自身免疫性抗體介導的肺泡小血管炎引起的肺泡出血,常表現(xiàn)為痰中帶血或咯血,抗核抗體、抗雙鏈 DNA抗體、ANCA、抗GBM抗體可陽性[23-24]。本例患者PBC診斷明確,咯血同時合并上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支氣管鏡可見單側肺出血,ANCA陽性,考慮其咯血不除外支氣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彌漫性肺泡出血的可能。
表1 4例肝硬化合并咯血患者臨床資料
本病例警示我們,對于PBC患者合并咯血、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時,需考慮肝源性肺血管破裂出血的可能,同時需高度警惕是否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PBC合并肺出血患者易出現(xiàn)呼吸或者循環(huán)衰竭,病死率極高,因此臨床醫(yī)生應密切關注患者肺部情況,對懷疑肺出血患者及時行支氣管鏡檢查,對于明確出血原因及治療至關重要。對PBC合并肺出血患者,除垂體后葉素及內鏡止血治療外,還應給予降低門靜脈壓力、血管活性藥物等治療,對于嚴重呼吸衰竭患者,應及時行機械通氣。國內外有關PBC合并肺出血報道或研究較少,尚需大規(guī)模研究以明確其發(fā)病機制及潛在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