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李珠,何英,屈元婷,張珊旗,張慧琴,熊淑芬,陳晨,沙瑞華
【提要】 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胃息肉(GP)伴膽汁反流的患者檢出率逐漸升高。多項臨床研究和動物實驗已證實膽汁反流是部分胃息肉形成的關鍵致病因子。胃息肉病理學上常分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錯構瘤性息肉,不同病理類型的胃息肉均有一定的癌變風險,其中屬腺瘤性息肉癌變風險最大。因此探究膽汁反流與胃息肉的相關性顯得尤為重要。現(xiàn)就膽汁反流致胃息肉形成的機制,膽汁反流與不同病理類型、不同性別、不同部位GP的關系,胃息肉伴膽汁反流與精神因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關系,以及胃息肉伴膽汁反流的治療作一綜述,以期為胃息肉伴膽汁反流的研究提供參考。
胃息肉(gastric polyps, GP)是指起源于胃黏膜層或者黏膜下層的局限性隆起性病變,向胃腔內(nèi)突出生長。內(nèi)鏡下常表現(xiàn)為有蒂或者扁平無蒂的隆起性病變,可表現(xiàn)為單發(fā)或者多發(fā)。息肉通常無明顯臨床癥狀,90%以上是偶然發(fā)現(xiàn)的,大的息肉可表現(xiàn)為出血、貧血,腹痛或者胃出口阻塞[1]。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內(nèi)鏡下胃息肉伴膽汁反流患者的檢出率不斷升高。已有研究表明,膽汁反流增加胃息肉發(fā)生率,可能是部分胃息肉形成的啟動因子之一或者是部分胃息肉形成的關鍵致病因子[2]。為了加深臨床醫(yī)師對胃息肉伴膽汁反流患者的認識,本文結合胃息肉和膽汁反流的研究現(xiàn)狀,從胃息肉伴膽汁反流的發(fā)病機制,膽汁反流與GP的病理特征、性別特征、解剖學部位特征的關系,以及胃息肉伴膽汁反流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等方面作一綜述,為后續(xù)研究者提供參考。
膽汁反流也稱為十二指腸胃食管反流,是指由于各種原因?qū)е率改c內(nèi)容物——膽汁、胰腺酶以及重碳酸鹽能夠反流入胃和食管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其原因可以是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關閉不全以及幽門功能喪失或者功能降低等各種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3]。目前臨床上診斷膽汁反流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內(nèi)鏡檢查、核素掃描、病理檢查、抽吸測定胃內(nèi)容物、胃黏膜組織總膽汁酸測定、胃內(nèi)24 h連續(xù)pH值、便攜式24 h膽紅素檢測等方法[4]。
Manifold等[5]的單中心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十二指腸液反流是造成胃黏膜損傷的關鍵致病因素之一。十二指腸液內(nèi)容物的主要成分為膽汁酸,膽汁酸由肝細胞合成,經(jīng)過膽囊濃縮后排入十二指腸成為十二指腸液的一部分,當人體由于各種原因出現(xiàn)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時,含有膽汁酸的十二指腸液就會反流入胃或者食管,內(nèi)鏡下常表現(xiàn)為胃底黏液湖黃色或者黃綠色。目前國內(nèi)外已有大量關于膽汁反流致胃黏膜損傷機制的研究,其機制大致可分為三種:①朱元民等[6]的研究表明,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損傷胃黏膜的關鍵成分是膽汁酸和胰酶,膽汁酸通過損傷胃黏膜保護屏障、使胃黏膜保護酶失去活性,從而使胃上皮細胞H+向胃腔內(nèi)彌散增加,進而使反流入胃的十二指腸液中磷脂酶A2激活,致胃黏膜上皮細胞膜中的卵磷脂轉(zhuǎn)變?yōu)槿苎蚜字又c胰蛋白酶等一起破壞胃黏膜上皮細胞膜;此外,溶血卵磷脂還會增加膽酸對胃黏膜的損傷作用。②Carmack等[7]的研究表明,在胃內(nèi)酸性環(huán)境中,結合型?;悄懰嶙鳛閾p害胃黏膜的刺激因子極有可能持續(xù)存在,進而導致胃黏膜炎癥性增生,從而引發(fā)腺瘤的生長。Nehra等[8]的研究證實,在酸性環(huán)境中,結合型?;悄懰岽篌w上不受pH值影響,可在胃內(nèi)持續(xù)存在,造成胃黏膜損傷。并且,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jīng)有外文文獻表明,反流入胃內(nèi)的十二指腸液中的?;撬崦撗跄懰峥梢鹞葛つど掀つc化,甚至誘導癌變[9-12]。③陳春艷等[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膽汁反流具有中和胃酸和引起胃黏膜的炎癥性增生的作用,并釋放細胞生長因子及白細胞介素1,從而刺激胃上皮的增生,引起胃息肉的形成。Mukaisho等[14]也在十二指腸反流的動物模型中觀察到有胃腺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胃息肉形成的具體病因和具體機制尚不明確,近年來膽汁反流與胃息肉關系的研究已成為熱點。國內(nèi)外有大量研究表明,膽汁反流是部分胃息肉形成的關鍵因子,并且膽汁反流與胃息肉的病理特征、解剖學部位特征、性別特征均有一定的相關性。
根據(jù)胃息肉病理特征的不同,膽汁反流致胃息肉形成的發(fā)生機理也有細微差異。但是,最終都通過反流入胃的膽汁損傷胃黏膜,導致胃息肉的形成。在臨床上,胃息肉可分多種類型: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錯構瘤性息肉。早在5年之前已有外文文獻報道膽汁反流性疾病的患者常合并散發(fā)的胃底腺息肉[15-16]。顏學良等[17]的研究表明,膽汁反流患者胃底腺息肉較非膽汁反流患者發(fā)生率高。高鶴等[2]對19 05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膽汁反流患者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檢出率均較無膽汁反流患者明顯升高。葛幸峰[18]對300例胃息肉患者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中則認為膽汁反流與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無明顯相關性,而與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反流入胃的膽汁通過損傷胃黏膜組織導致胃黏膜萎縮或腸上皮化生,并且這種萎縮或腸上皮化生的胃黏膜表面上易形成增生性息肉[19]。Sobala GM等[11]對35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一項研究表明,反流入胃的膽汁總量與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固有層水腫、腺體萎縮、胃小凹異常增生有密切關系,尤其與腸上皮化生關系最密切,考慮膽汁反流致胃黏膜腸上皮化生進而間接引起腺瘤性息肉的形成,這與葛幸峰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朱元民等[20]的研究提示,膽汁反流在腺瘤性、增生性胃息肉的發(fā)生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反流入胃的膽汁可能會導致了胃黏膜的炎癥性增生,甚至進一步發(fā)展為腺瘤,同時,大量反流液使胃內(nèi)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分泌增加,胃體腺增生,導致增生性息肉產(chǎn)生。根據(jù)上文所述,膽汁反流是胃息肉形成的關鍵原因,尤其是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與膽汁反流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加深對膽汁反流與胃息肉形成的認識,有助減少甚至預防部分胃息肉的形成。
高鶴等[2]對19 05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膽汁反流患者較無膽汁反流患者賁門、胃、十二指腸和胃十二指腸的息肉檢出率高,而無論患者是否伴有膽汁反流,其胃底、胃體息肉檢出率較胃竇高,這或許與胃底、胃體長期接受含有胃黏膜侵襲因子的黏液湖刺激有關。尤其當膽汁反流發(fā)生時,反流入胃的膽汁粘附于胃體以及滯留于胃底成為胃底黏液湖的一部分,長期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黏膜損傷有關。
常麗麗等[21]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內(nèi)鏡下女性的膽汁反流檢出率較男性高,女性焦慮和(或)抑郁狀態(tài)患者發(fā)生膽汁反流率最高,反流入胃的膽汁減弱胃黏膜保護屏障,損害胃黏膜,導致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此外,張莉莉等[22]的研究結果表明,精神心理疾病尤其是焦慮或者抑郁狀態(tài)的患者膽汁反流發(fā)病率較高,同時女性精神心理疾病較男性多見,這與常麗麗等人的研究結論相一致。這可能是胃息肉在男性和女性間總體發(fā)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并且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女性胃息肉的總體發(fā)病高于男性,大致為1.7~2.5∶1[23-24]。
眾所周知,國內(nèi)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膽汁反流對胃黏膜均有損害,并且膽汁反流和幽門螺桿菌感染之間也有一定的關聯(lián)。早在20年以前就有研究表明,膽汁反流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低,同時發(fā)現(xiàn)反流入胃的膽汁破壞了幽門螺桿菌生長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利于幽門螺桿菌在胃內(nèi)生長繁殖,且在高濃度的膽汁作用下幽門螺桿菌形狀發(fā)生改變,由原來的桿狀變成球狀,進而失去活性[25]。劉淑娟等[26]對374例的膽汁反流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膽汁反流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fā)生率較非膽汁反流患者低。國外已有體外試驗研究表明反流入胃的膽汁能夠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群集和生長[27]。Graham等[28]的體外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需要在一定水平的膽汁濃度下才能生長,也就是膽汁濃度為1 ∶192時幽門螺桿菌才能生長。Vere等[29]的研究表明,膽汁反流性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及胃息肉的發(fā)生更為常見。這與既往國外大量研究提示膽汁反流能夠抑制幽門螺桿菌感染恰恰相反。然而,常麗麗等[30]的研究表明胃息肉伴膽汁反流與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沒有明顯相關性。鄭忠法等[31]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膽汁反流并存,其原因可能在于膽汁反流的發(fā)生時間、發(fā)生頻率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存在一定影響。由上文可知,目前膽汁反流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胃息肉的影響目前尚無準確定論,兩者共存時是協(xié)同致病作用還是拮抗致病作用,還不能完全定論,仍需進一步的大量多中心研究。
目前胃息肉伴膽汁反流的治療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可從胃息肉和膽汁反流性胃炎兩個方向進行對癥治療,并且根據(jù)患者的臨床具體情況進行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一般采用手術治療胃息肉聯(lián)合藥物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各病理類型的胃息肉均有一定的癌變潛能,其中腺瘤性胃息肉癌變的可能性最高,可達20%左右[32-33],而增生性息肉的癌變率為0.3%~2%[34-35]。此外,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李曉芳等[36]對1 965例的胃息肉進行隨訪研究表明,大于2.0 cm的息肉癌變率高達8.2%,而1~2 cm的息肉癌變率則為0.9%。因此,臨床上應根據(jù)胃息肉的病理類型、大小、數(shù)目、是否惡變、患者自身的臨床條件以及是否做過相關的胃腸道手術等情況,考慮胃息肉伴膽汁反流患者的治療方案。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為內(nèi)鏡下息肉切除,包括活檢鉗鉗除、高頻電凝電切除及灼除、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nèi)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圈套器冷切除、尼龍繩套扎等方法[37]。除此之外,還有外科開腹手術治療,對于早期胃大部分切除手術導致的嚴重胃息肉伴膽汁反流患者在息肉切除手術之外還需行Roux-en-y術使反流的膽汁改道或者藥物治療[38]。目前臨床上治療胃息肉首選內(nèi)鏡下切除,內(nèi)鏡下切除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小、并發(fā)癥少、手術時間短,有助于術后患者的康復。朱鳴等[39]的研究提示,可根據(jù)息肉的有無帶蒂及其大小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當息肉最大直徑不超過0.5 cm者可選擇內(nèi)鏡下切除,超過0.5 cm扁平無蒂的息肉選擇高頻電凝電灼除,而超過0.5 cm有蒂者則行高頻電圈套器摘除。囑所有行內(nèi)鏡下息肉切除手術的患者于6個月至1年內(nèi)復查胃鏡。
胃息肉伴膽汁反流的藥物治療主要針對膽汁反流引起的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表現(xiàn)給予對癥支持治療。由上文闡述可知,膽汁反流是由于各種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疾病引起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所致。因此,胃息肉伴膽汁反流的藥物治療從其藥理作用方面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減少胃黏膜表面的膽汁滯留,加強對胃黏膜的保護,減少膽汁對胃黏膜的損傷;另一種,通過改善胃腸道運動功能來預防膽汁反流[40]。前者包括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調(diào)節(jié)膽汁成分藥物,后者主要是促進胃動力藥物。當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時還需給予精神類藥物治療,或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時還需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抑酸劑主要為質(zhì)子泵抑制劑,臨床上常用的有雷貝拉唑、泮托拉唑、奧美拉唑等。通過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內(nèi)pH值,從而減少膽汁對胃黏膜的損傷[41]。胃黏膜保護劑常用的有米索前列醇、硫糖鋁、鋁碳酸鎂、枸櫞酸鉍鉀等,通過不同的方法在胃黏膜表面上增加了一層保護膜,減少膽汁對深層胃黏膜組織損傷。調(diào)節(jié)膽汁成分的藥物主要是熊去氧膽酸,Mroz等[42]的研究表明,熊去氧膽酸通過調(diào)節(jié)小鼠膽汁中各類膽酸的成分占比,使膽汁中主要成分轉(zhuǎn)變成能與胃黏膜中的黏蛋白結合成保護膜的熊去氧膽酸,加快胃黏膜上皮細胞修復和生長,從而減少反流入胃的膽汁和胃酸對胃黏膜的損傷作用。常用促進胃動力藥物包括莫沙必利(5-HT4受體激動劑)和多潘立酮(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通過不同路徑加強胃腸道平滑肌的運動,恢復胃—幽門—十二指腸的協(xié)調(diào)運動,減少膽汁反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成藥具有促進胃動力的作用,例如發(fā)表在中醫(yī)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枳術寬中能夠有效抑制膽汁反流[43]。
綜上所述,膽汁反流在胃息肉的形成過程中產(chǎn)生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國內(nèi)外已有大量關于膽汁反流損害胃黏膜機制的研究。從胃息肉的病理特征、解剖學部位特征、性別特征、精神因素及幽門螺桿菌感染方面分析胃息肉伴膽汁反流患者的息肉形成特征,具體每個方面的影響目前仍存在爭議,尤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膽汁反流共存時對胃息肉的影響。此外,目前對胃息肉伴膽汁反流的治療除了基于息肉本身的內(nèi)鏡下治療和膽汁反流的基本藥物治療外,仍未有一個明確的專家共識。但是,隨著近年來內(nèi)鏡下膽汁反流的檢出率越來越高,以及膽汁反流對胃息肉的形成逐漸成為研究熱點,關于膽汁反流與胃息肉的相關性有賴于后續(xù)科研人員大樣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的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