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平 (安徽省城建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51)
白駒過隙,歲月不居,在時間的尺度上,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里,中國發(fā)展迅速,在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城鎮(zhèn)化建設的步伐更是加大加快,眾多棚戶區(qū)得到改造,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關鎮(zhèn)西壇社區(qū)的華嚴寺周邊正面臨拆遷,寺廟要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寺廟文化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筑與傳統(tǒng)宮殿建筑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華嚴寺(原華佗廟)始建于唐永微四年(公元653年),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影響當?shù)孛袼孜幕^深的佛教佛事中心之一,也是霍邱縣西南部較古老的一座寺院,歷史久遠。每逢佳節(jié)、佛菩薩誕辰、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絡繹不絕,被信眾稱為清凈、莊嚴、正信的佛教圣地。
以“佛”文化為核心,提供香客禮佛、弘法的多元化寺廟。
主體建筑功能布局采用傳統(tǒng)寺廟形式布局,建筑風格沿用其鼎盛時期的南宋風格,設計中采用了古建筑風格水,飛檐斗拱,以雕刻蓮花燈圖案體現(xiàn)佛教文化思路,營造人性化的景觀。與其功能構成與時俱進,兼顧修行、文化展示,并結合華嚴寺及每年廟會的展開,使之成為富有濃郁特色的宗教建筑。
將主要殿堂坐北向南為主要走向,并井然有序地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每個殿堂前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院落。中院最大,東西二院較小,方向各朝向中院。沿天王殿為中軸線,布置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佛塔、功德碑廊。一進東院由東側觀音殿、南側鐘樓、北側齋堂三面建筑合圍形成;一進西院由西側地藏殿、南側鼓樓、北側客堂三面建筑合圍形成;二進東院由東側華佗殿、南側齋堂、北側上客堂三面建筑合圍形成;二進西院由西側伽藍殿、南側齋堂、北側寮房三面建筑合圍形成。
規(guī)劃建筑順應基本特點,由四個功能分區(qū)組成。即沿南北中軸線區(qū)為主要走向,依次布置:入口廣場區(qū)、佛教中心區(qū)、上客堂區(qū)、佛塔功德碑林文化展示區(qū)。
建筑風格沿用其鼎盛時期的南宋風格,殿宇建筑繼承傳統(tǒng)歇山式建筑,歇山式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氣勢非凡,它既有廡殿建筑的雄渾氣勢,又有攢尖建筑的俏麗風格。普通建筑采用懸山式建筑,主要建筑檐口承襲了古建筑風格水、飛檐飛椽、斗拱雀替,門窗以雕刻蓮花燈、“卍”字圖案,體現(xiàn)佛教文化思路。結合建筑在布局、體量、形態(tài)、材料、結構、工藝、色彩等方面的設計有專門的考慮。在其他相對次要建筑,采用新結構新材料,但同時體現(xiàn)宋式風格和尺度,但能體現(xiàn)某種宋風韻味,并與地方傳統(tǒng)建筑相協(xié)調。
圖1 平面圖
圖2 效果圖
入口廣場將營造寺廟的核心凝聚點,形成明確的空間界定區(qū)域。在入口廣場區(qū)設置了三個出入口進入廟宇即佛教三門(東側無相門、西側無作門、中為空門)。
天王殿設置在中軸線上,兼做空門,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前后設置檐廊。建筑長約18m,寬約14.6m的長方形建筑,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殿內建議正位供奉彌勒菩薩,東西兩旁分塑四大天王,彌勒菩薩背后神龕內供韋馱菩薩像。
天王殿兩側是對稱布置鐘樓和鼓樓,東側為鐘樓,鐘樓內懸有刻著整部《金剛經(jīng)》洪鐘,西側為鼓樓,鼓樓內中央端放這直徑1.8m的大鼓。鐘鼓樓面闊、進深均三間,建筑長、寬7.4m呈正方形,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筑。每日清晨先敲鐘,以鼓相應,悠揚的鐘聲和淳厚的鼓聲喚醒沉睡中的僧眾及周邊的居民;傍晚則先擊鼓,以鐘相應。也同樣催促著僧眾早些休息,使修行如法如律,不急不緩。
天王殿中軸線上再往北,經(jīng)過寬約25m、長約43.7m的廣場是寺廟最為主要的殿宇——大雄寶殿,也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建筑長約28.2m,寬約21.6m的長方形建筑,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筑,屋面覆蓋琉璃瓦,殿前有寬闊的月臺和拜臺,臺面墁鋪方石板,四周圍繞青石雕花欄桿。建筑正中間設主入口,臨兩側分設次入口,對應主次入口分設9階踏步。大殿中央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文殊菩薩,右邊是普賢菩薩,兩側塑二十諸天尊。
大雄寶殿的東南側為觀音殿、齋堂;西南側為地藏殿、客堂;東北側為華佗殿;西北側為伽藍殿。觀音、華佗二座配殿之間由齋堂、連廊連接;地藏、伽藍二座配殿之間由客堂、連廊連接。
四座配殿均面闊、進深三間,建筑長約13.8m,寬約9.3m的長方形建筑,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建筑。
藏經(jīng)樓距大雄寶殿北側15m的中軸線上,是寺院講經(jīng)說法、儲藏佛經(jīng)的場所,分上、中、下三層,底層為講經(jīng)堂,二樓為閱經(jīng)及研究之用。三樓為儲藏佛經(jīng)場所。該殿為面闊七間,五進深,平面呈中子形對稱建筑,長約24.9m,寬約16.8m,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建筑。
佛塔距藏經(jīng)樓北側16m的中軸線上,平面呈八邊形、七層密檐式佛塔,金色琉璃蓋頂,金光四射,栩栩生輝,是寺內最高的建筑。塔內供奉萬佛。
功德碑廊距佛塔北側13m的中軸線上,東西北側碑廊將佛塔圍合在內,使得碑廊、佛塔建筑有機地結合,互相呼應,混為一體。碑廊墻高3m,長約72m,碑文鐫刻為“弘揚佛法”“佛光普照”“華嚴寺重修碑記”等,可以豐富信眾的佛教歷史、佛教知識,給人以書法藝術的享受,成為弘揚佛教和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瑰寶。
上客堂、廂房位于佛塔的東南方,藏經(jīng)樓的東北方,上客堂是供寺廟德高望重學問高深僧人的正寢之所,廂房與上客堂東北兩側相連,供需要安靜的思考問題,寺廟僧人修禪人居住之所。
寮房位于佛塔的西南方,藏經(jīng)樓的西北方,并與上客堂、廂房建筑遙遙相望、互相呼應。寮房是提供寺廟中一些長期或短期修行禮佛的居士們所居住的房間。
上客堂、廂房、寮房建筑平面呈回子形三層建筑,中間設置天井;東西長約27.3m,南北寬約28.2m,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懸山式建筑。
齋堂位于觀音殿的北側,建筑平面呈L形單層建筑,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筑。
客堂位于地藏殿的北側,建筑平面呈L形單層建筑,并與對面的齋堂建筑遙遙相望。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筑。
客堂南側兩間設置“凈心閣”品茶凈心。內設自取茶具和經(jīng)書,無臥具只有桌椅。遠離塵囂,推窗見參天大樹??吞脙仍O置獨具魅力的佛教音樂。佛樂清涼、風格純樸,利于聽者身心健康。佛樂來自自然,回歸自然,啟迪智慧,予人覺悟。定期舉行“玄奘”講經(jīng)活動營造一種文化氣息,增強參與性,互動性。
塑一尊佛像,結佛緣;鎦一縷黃金,福相隨;豎一根梁柱,穩(wěn)根基。華嚴寺將遵循順應自然,合理布局,以綠色生態(tài)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則。華嚴寺外觀宏偉壯觀,內部功能齊全,莊嚴清凈,布局合理,將來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回報社會。也使叢林僧眾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尋求覺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