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群
儒家孝道在中國歷史上占有基礎性地位,也是炎黃子孫日常生活中所應遵循的重要品質。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可見在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孝”的重要地位。自古以來,古代的思想先哲們對“孝”的內涵意義多有論及,但是《論語》中的“孝”與社會、政治相聯(lián)系,賦予其新的內涵,使“孝道”在這一時代得以廣闊地拓展,從而成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孝道產生的歷史背景,從《論語》的原著文本入手,探析“孝”在其中獨特的思想內涵。
一、孝道思想產生的背景
本文研究著眼于《論語》中的孝道思想內涵,同時須從宏觀角度來把握孝道思想產生的歷史根源。
就“孝”這個漢字的起源角度來看,最早可見于商代,其中字的大小和形狀就好比是一個小孩在手臂上摟著一個贍養(yǎng)家長的老人,以此方式來表達一個孩子對父母和老人的一種關懷和照顧,具有兒女盡心盡意奉養(yǎng)父母的特殊含義?!靶ⅰ弊纸洑v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其內涵也在時代的不斷更迭中得以豐富。在原始社會時期,“孝”作為連接血緣親屬關系的紐帶,表明了子女具有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和責任;在西周時期,“孝”的思想內涵開始延伸,不僅是子女對父母的侍奉、供養(yǎng),還包含了對祖先追憶、祭祀的含義;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戰(zhàn)亂頻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不安,在繼承、延續(xù)前人“孝”的內涵的基礎之上,孔子的孝道思想應運而生。
二、《論語》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內涵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鮮明的特征,古人往往將“孝”與“道”結合到一起,稱之為“孝道”。《論語》被認為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集中表達,其中包含了很多孔子對于孝的認識與概括??鬃雨P于孝的認識和概括,在《論語》各個章節(jié)中看似分散,實際自成體系。儒家五常的“仁”“義”“禮”“智”“信”都能在“孝”上體現出來?!靶ⅰ斌w現的是一個人的良心、良知和覺照力。“孝”在《論語》中的解釋是多層次的,不僅表現在父母與子女的個人關系上,還體現在社會和國家的層面。
(一)孝是生而為人的根本
孝道首先應是對父母的奉養(yǎng)照顧?!靶⒌芤舱撸錇槿手九c”,“仁”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為一種血緣親情至上的愛,是“孝”產生的思想源泉?!墩撜Z》提到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這是說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兒女要盡心孝順,當父母逝世后,要“慎終追遠”,謹慎地處理父母喪事,依照傳統(tǒng)的禮節(jié)來祭祀他們,從始至終不違背“禮”,這就是孔子提倡的“孝”的標準?!墩撜Z》中有關個人修養(yǎng)與行為的孝道可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子女對父母的行為上,另一部分是子女對自己的要求方面。
首先,子女對父母的行為各方面都要做到位。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現在所謂的孝就是能養(yǎng)活父母便罷了,但是像狗像馬,也都能養(yǎng)活,這是講對于父母要從內心里真正尊敬他們?!抖Y記》中的第一句就是“毋不敬”,這是說無所不敬,要有大平等心,就是我所說的用圣人之心來對待父母。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單純的贍養(yǎng)并不等同于孝,這句是講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要有良好的心性,要有來自超越世俗心的本性心。
其次,子女要努力完善自身,不讓父母為之擔憂。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保ā墩撜Z·為政》)很多父母都認為應該把孩子放在一切事情的最前面,而且父母無條件地付出,這句話是情景教學的模式,讓子女在父慈子孝中體會,使子女管理好自己。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也就是說,當父母健在的正常情況下,子女不能搬到外地或者離開家,如果子女離家或者出遠門的話,就必須告訴父母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和生活去處。在父母的角度提出,子女不要讓父母為其擔心,也體現出子女發(fā)展自身不讓父母為其擔心,也是孝的表現。
(二)孝是社會發(fā)展的保障
從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來看,許多統(tǒng)治者推崇“以孝治天下”,孝道思想成為穩(wěn)固社會秩序、保障家庭和睦的重要手段。在《論語》中,對于孝的問題孔子與弟子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靶ⅰ必灤┝巳寮椅宄5氖冀K。同時,孔子以“仁”釋“禮”,認為“禮”并不是外在的夸張的形式,而是“仁”的必然要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ā墩撜Z·學而》)意思是說對內要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敬愛兄長,要謹言慎行,懂得關懷他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是率性之謂道的修養(yǎng),同時是心性本體的修養(yǎng)??鬃釉谶@里將孝道從家庭延伸到了社會的領域,從而達到促進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在當時社會,血緣親情和政治權利關系緊密,在復雜時期“禮”就成了規(guī)范與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載體。禮,無論在《論語》中,還是在孔子的思想中,都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禮是一種行為準則,同時也是維護社會生活秩序、調節(jié)人際間關系的政治制度,它要求人們遵守一定的禮節(jié),從而保障家庭的團結,實現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三)孝是國家興亡的根基
孔子認為,孝的意義和功能是一種全方位的,無論在人們的個體層面還是社會層面,孝道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孝”在一般看來是對父母而言的,“忠”則一般是指對君主、對國家而言的。二者看似毫無聯(lián)系,實則不然,這是孔子提倡的最高層次的“孝”。在傳統(tǒng)社會中,家國是同構的,“孝”和“忠”在國家發(fā)展層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保ā墩撜Z·為政》)孔子認為,只要學會用莊重的態(tài)度面對這個社會上的廣大民眾,就有機會受到他人的尊敬;只要學會孝敬父母、慈愛這個社會上的大眾,人們就能夠更加忠誠;國家只要重用一些具有才能的人,并教導能力不佳的人,人們就會彼此勉勵、加倍努力,治國和治家是一個道理。由此可見,“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從“孝”中延伸出來的,把孝道擴大到對國家的忠心,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可以看出孝道有一定的政治作用。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保ā墩撜Z·學而》)這也就是說謹慎地處理自己父母的喪事,這樣人心便更加厚道,這樣的社會風氣就會更加趨于淳樸。這樣一來,重視孝道,就會使老百姓趨于善良,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若人人皆可有孝悌,我們的社會就會和平穩(wěn)定,君主也會實現長久統(tǒng)治。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意思就是說,從孝順父母,到兄弟姐妹之間互相友愛,從而推廣到國家的政治治理上去。可見孔子在理論上認為,孝道本身具有對國家政治產生直接影響的功能,國家的政治必須以孝為根本,在家盡孝道,做官一定會對君主忠誠,國君行孝道則可使萬民臣服。“孝”可以影響政治,而忠是個人行為在政治上的表現。此處的孝道思想是將血緣親情家庭中傳統(tǒng)的孝道思想運用到社會、國家的生存、發(fā)展與統(tǒng)治中,為后世國家統(tǒng)治和民族間安定、團結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文通過了解孝道思想產生的背景,結合《論語》對孔子的孝道思想進行淺析,從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來分析“孝”的內涵。“孝”是以“仁”為基礎,以“禮”為原則,從善待父母出發(fā),擴大到對君王和國家的忠心,由近及遠、由親及疏,從而達到“泛愛眾,而親仁”的目的。